"
龙井虾仁、东坡肉、西湖醋鱼、叫化童鸡、杭州小笼包……这些有名的杭帮菜你是否都耳熟能详。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杭帮菜,经过岁月洗礼,愈品愈醇,历久弥新!
做了大半辈子杭帮菜,中国烹饪大师董顺翔90年代就凭借一道“蟹酿橙”获奖无数,此前,更是因为上了陈晓卿大热的美食节目《风味人间》,让“蟹酿橙”火出了圈,多少人奔赴杭州,就是为了这道美食!
在他眼里,杭帮菜是什么样子?“如果用当下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来定义,杭帮菜是个‘i人’,细品,却是风味人间。”
"
从味庄退休后的董顺翔,这半年多,把十年的觉都补回来了。过去40来年,他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单位,起早摸黑,就连年夜饭也几乎没在家里吃过一顿。
他说,餐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人要交流、要赋闲,就有了餐馆。一个好的厨师什么都要学,要能了解各式各样的人。现在他终于可以静下来回归到厨房最初的样子——家,做纯粹的事,了解家人。
我祖籍是浙江绍兴,我的父亲原是绍兴荣禄春点心店的学徒,抗日战争时期,因心怀对烹饪的热爱,只身来到杭州学艺,曾就职于高长兴(现杭州酒家前身)和知味观。
我出生在杭州,那时候,父亲已经是一家饭店的白案师傅,母亲在杭州酒家当服务员。小时候,我住在吴山路一带。记得当时吴山路中段有家小湘园,还有一家没名字的烧饼油条店,再就是黎明水饺店。邮电路吴山路口开着一家面店,再往前走,还有糕团店、湖州馄饨店、素春斋、饼干店……
我没事就去看路边的烧饼师傅擀面,擀面杖敲击面板的声音就和敲鼓一样,声声入耳,特别好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怎么可能跟餐饮不搭边呢?
1980年,我去了西湖边的柳浪饮食店做学徒。每天清早4点半到店里,捣煤生炉子、和面、做馒头、洗菜、洗碗,到了中午光景,又要做“堂头儿”的活。“片儿川三碗……小笼包三客……小笼包再来四客……”店里面人声嘈杂,我的声音要从前店一直传到后厨。
那时候,我还是很有危机感的,一是因为我只有初中毕业,二是因为我只是临时工。当年读书好的人都进了工厂,我一个做油炒米饭的人,对象都不好找。所以,我知道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块干的海绵,大量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管学什么,都要为以后做菜服务。
这个宗旨,我几十年都没变过。
1981年,我顶母亲的职,进入杭州酒家,起步就是6年的洗碗工。
说到洗碗,我很麻利的,如果洗碗有马拉松,比时间、速度、数量,我排不上世界第一,中国第一总还好拼拼看的。
当时,我在“杂儿班”,早上洗菜,中午、晚上洗碗。餐盘送过来,我先把它们浸到温水里,再合并同类项,上下一抹,再把下面的盘子抽出来插到上面,洗一个盘子基本上只要一两秒,一天洗上千个盘儿碗盏肯定有的。洗的时候站姿也很关键,不能凌空洗,腰部要借力,我把髋部靠着台子,洗上几个小时也很轻松。
洗碗的时候,我还在用余光“偷师”的。有空的时候,我会帮厨师生生炉子、切切小料、做做配菜,当时店里的几道拿手菜,我就是这样耳濡目染地学会了。业余时间,我还自学书法、绘画、食品雕刻,这些艺术家的活,我一直特别喜欢。
1987年,我正式调进了厨房。当时,胡忠英刚从杭州酒家冷菜间组长升任总经理,我老早就“瞄”上他了。
1988年3月的一个午后,我正要从杭州酒家去解百买吉他弦,在门口碰到了准备外出开会的胡忠英。
他问我:“小朋友你做啥去?”
我实话实说:“吉他坏了,我去买根吉他弦。”
我们一起走了一段路,到了西湖书店附近,我就像小伙子对姑娘儿表白一样,说了一句:“胡师傅,我想拜你为师,你可不可以收下我?”
“好的,你,我收下了。”师父答应得很爽快。
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师父不搞传统的那套拜师仪式,在马路边就把我收下了。其实,我那时候心里也决定了,即使师父不收我,我也认了,我这辈子不会拜其他人为师了,他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师父!
不久,师父调我去冷菜间,名师的水平很快就体现出来了。
有一回,我在自学雕喜鹊造型的萝卜雕刻。我只雕得出头朝前的喜鹊,“回头鸟”始终雕不出来。师父看到了,就跟我寻开心:“你噶聪明的人,‘回头鸟’雕不来?掰断,头调转,伤筋膏药贴一张不就好了?”
师父的戏言让我很快领悟到,只要转换下刀的方向,就可以雕出不同角度的“回头鸟”。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没有师父启发我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一辈子都想不通。
胡忠英和董顺翔
跟着师父学本事,师父从来不骂人,很多时候会用余光扫一扫,压迫感就来了。哪道工序不对,火候差了多少,师兄弟们自然就懂了。
1993年,我参加了浙江省百万轻工比武凭借一道干烧鱼拿下第二名,与第一名总分相差0.02分。这道菜的妙处在于大火收汁后的大翻锅,鱼背贴着锅底,出锅前,鱼肉在上鱼背朝下,厨师需要凌空一手将鱼甩上天,待到鱼身翻面时,锅子甩到腰后,左腿一勾,待锅子移到腰后时,鱼身正好翻面躺进锅中。这都是师父教的,但只拿下第二,我总是心有遗憾。
1993年10月,第三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我第一次站上全国舞台。前一届比赛上,师父和杨定初等几位大师已经凭东坡肉、清汤鱼圆、钱江肉丝、芙蓉鱼片等作品拿下团体冠军,把杭帮菜一炮打响。这让我感到很有压力,我跟自己打赌,不拿全国金牌,不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我就不结婚。我是胡忠英的徒弟,必须把金牌拿回来。
那届比赛上,我其中一件作品就是蟹酿橙。
蟹酿橙
蟹酿橙在《梦粱录》里是有原型的,那是南宋的文雅美食。前辈们对于杭帮菜经典的挖掘创新,给了我灵感。从原材料到成品,2个小时,直到炖盅在宋式花纸上放定,这道菜才得以完整呈现。一道菜里能品出酸甜苦辣咸五味,也承载了我对烹饪哲理的一点个人理解。
1997年,我凭借创新菜金牌扣肉再次拿下全国金牌。这道菜虽然用料平常,但经改良,较之豪放的东坡肉又多了一点文雅书卷之气。加之它的造型精致,切成薄片的扣肉码成尖顶宝塔形状,配以扇形白面小蝴蝶,既饱口福,又特别养眼,由此而成就了一道“化蝶”的美好传说。
金牌扣肉
也就在这期间,杭州餐饮界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末,张生记、新开元等一批餐饮企业已经做出了相当的规模和品牌。后来,杭州餐饮企业大举进军上海,杭帮菜抱团“出海”了。
1997年,我去了知味观,主要管的还是厨房,也就是出品这一块。后来,我又拓展出了味庄这家以赛事级竞技菜为特色的精品店。当时,我把全国所有厨艺竞技当中的菜式,有机融入到我们杭帮菜产品中去,企业经营成本非常大。另外,以前全国大赛不像现在这样有媒体、自媒体曝光,都是相对封闭的,只有够级别的专业厨师才看得到,我们的消费者根本看不到,所以,让消费者认识和接受我们的产品也需要过程。
从纯粹的大厨转型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我一度将味庄做到了单店单位面积营业额全国百强。自豪感当然是有的,但我也知道,味庄蹚出的是一条“险路”。
做了几十年杭帮菜,我感受最深的是菜和做菜的人的气质。
浙自古重文风,这也决定了杭帮菜精致、内敛、简单、营养、含蓄的性格,杭帮菜中人也是这样的性格。比如,有时候我招一名厨师,可能是业内很牛的人物,但他还是会很谦虚地说:“董总,我是来学习的。”我作为经营管理者,当然知道他不是来学习的,所以我也会告诉他:“我需要你把所学用到我的餐饮经营里来。”杭帮菜厨师的特质和杭帮菜太像了,安安静静做事,大大方方融合。
2008年10月,纽约联合国总部杭州美食品鉴媒体吹风会。
我至今共收了20多个徒弟,他们都还活跃在餐饮界,成为顶尖厨师或经营者,从他们身上也都可以看到杭州厨师一以贯之的学习性和包容性,尤其是包容性。从我在各地考察的情况看,杭州餐饮在全国还是有号召力的,很多地方都希望引进杭州厨师。杭州厨师会基于当地的经营理念和消费者的口味,在保留杭帮菜特色的同时,融入当地的特色,做到和而不同。这可能也为杭州近几年的餐饮繁荣和美食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董顺翔设计的新杭州名菜——荷叶莲子新风鸡
如今,我已经退休,空下来了,回到了家里的厨房。我偶尔还会去学校和年轻学生们交流,气氛到了,我还会给大家展示1分23秒杀鸡,或者一把刀不离手杀鱼的绝活。
更多的时间,我会选择独处,看看书,研习字画,陪伴家人。毕竟,一个厨师最初就是从了解家人、做好家人的菜开始的嘛。
人生幸事
八九不离“食”
遇到美食
有人品尝一次便心满意足
有人会重复选择同一道菜
杭州除了杭帮菜
各种特色小吃众多——
酱鸭、猫耳朵、虾爆鳝面
干炸响铃、葱包桧、定胜糕……
有人说没有吃过3种以上
就算白来杭州一趟
那么你都吃过几种
有何独特之处
欢迎评论区里分享
来源/邮箱投稿(有删减)
口述/董顺翔
文字/钟玮
制图/叶丛
编辑/焦秋利
责编/曹姣娜、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