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 十年饮冰,青春如斯

民生   社会   2024-11-05 20:05   天津  


1



昨天是一个平常的周一。临近中午,有人敲办公室的门。

今天是‘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开办10年,5楼备了茶水咖啡。”几位年轻人邀请我参加。

“是今天吗?”之前没被告知,我也没有刻意记住这个日子,一时有点突然,有点惊喜,有点感慨。
在5楼广播新闻部新媒体的办公室,看见了刚才还在一起开例会的广播新闻部主任老谢,还有忙于工作的编辑们。“我们就是简单茶叙。还有不少人为新媒体作过贡献,都有各自的工作,就没一一打扰。”组织者解释。
10年了!
想到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想到了“十年树木”;
想到了“十年磨一剑”;
想到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指关闭的网站、客户端、账号等);
想到了10年里为及时发稿,前后方多少人多少个不眠之夜。
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开办并不早。
它是广播总编室下新媒体部成立后,继运营“劲听”客户端、微博账号后的第三个业务项目。
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向普通用户开放。年底,“央视新闻”“环球网”“南方都市报”首批公众号开办。浙江省和杭州市的交通广播等在全国广播界率先涉足微信公众号,短短两年,粉丝数已达百万左右,单条阅读量经常在10万+。
而“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开办时,“猪也能飞起来”的互联网风口开始偏移。
“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从0粉丝数起步,从一天一推到一天多推,从阅读量100、1000到10000、10万+奋力追赶。
现在的“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在向百万进军。每天阅读量40万左右,排名常常名列全国新闻广播微信账号第一,全国广播前五,在本市主流媒体开办的公众号中稳居前列。最重要的是,许多记者、编辑、主持人,由只做瞬息即逝的广播报道和节目,到能娴熟地发图文、做视频,令永久存在的内容产品和传统广播一起,收获了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也收获了中国新闻奖。
编者按:2022年1月22日稿件《人物 | 志愿者是新冠治愈者:我淋过雨,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三等奖。


2



10年前办一个风口已偏转的移动新媒体账号,并非上级要求,并不掌握独家核心资源,到底怎么存活?一些账号办着办着,也就几百、一千的阅读量,影响出不了广播电视所在的卫津路院区。

首先要活命。

要找到能让它活命的人。

年轻、熟悉互联网、守正创新、执行能力突出……这样的人,往往在频率已委以重任,管理者和本人都不愿换地方。

广播确实需要人才,但巨变面前要考虑优先级别。

人调来了,任重道远。口服不如心服,命令不如共识。

记得和他们讨论交流过下面的想法:

一是先忘掉广播。跳到移动互联网的大海里学会游泳,为它打开新局面。要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倒推内容及传播形态。

二是用数据和影响力说话。主流价值和导向要在移动端具备真正的生命力影响力,而不是简单的“有”,或靠别的什么支持,只作为“摆设”。

三是传播内容和话语方式要适应移动端传播规律。内容和话语方式怎么改,听你们的,台里把方向关。

四是传播主流价值。广播资源全力支持它活命。活了命,考虑和广播的双向进入,再考虑广播的整体转型。

一支年轻的小队就这样出发。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路线图可以导航,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传统媒体最初的转型充满疑虑和痛苦。

广播要求用最简洁通俗的语言进行信息传播,比如气象信息,10个字的不用11个字。但用微信公众号传播气象信息,居然需要洋洋洒洒几十行字,谈话体、配图、表情包等等。移动端内容的标题也和报纸、广播电视的不一样,要有引导、提示、悬念等功能,促使人打开阅读详情。其中的秘密就是,移动社交媒体的信息传递往往和情绪价值裹在一起,不用手指点开,就是无效传播。

今天都能达成共识的,当年曾经在争执中相持不下。大家在以战养战的实践中了解用户体验、阅读数据,认识新规律,形成新认同。

当公众号阅读量稳定攀升到四位数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双向进入”开始系统推进,记者以全媒体视野审视日常的报道。

2016年6月,记者张颖在市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上了解到天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意见》,发现门诊医保额度跨年度累积等新政策,事关千千万万市民百姓,年底突击看病买药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她按常规采制常务会议消息,同时为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医保新政的详细相关内容,在标题、内容、文风等方面都做了契合了用户体验的调整。这条在全市媒体中独家播发的消息《再也不用突击买药!34条医保新政惠及天津人!》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

命,好像沿着这个方向,舒展开来了。
编者按:记者张颖,同为2014年11月4日创刊首推头条稿件《津广头条 | APEC期间在天津你必须得知道的8件事!》的供稿人。


3



不知道广播新闻部老谢是否像我一样,被突然通知参加10周年的茶聚?

他还有100多天就要退休了。

6年前,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台里决定把在总编室孵化的新媒体人员和“天津广播”等账号划拨到广播新闻部一体化运转。

老谢有着浙江人的精明和敏感,直觉是接一块“烫手的山芋”,很不情愿。那时候,新闻广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错。而做新媒体不确定因素很多,更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一切需要重新学习、实践、掌握。

为了大局和未来,他以一种宿命的方式接受安排。

从此,老谢和广播总编室、广播新闻部的管理层,同时拉上了广播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套”,转型融合的“套”,创新运营的“套”。从传统广播工作流程的改造到绩效激励机制的再造,从做人的工作,到修改审定重点新媒体深度报道,平添了多重压力。

疫情期间,老谢和大家经常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微信公众号不断加大推送频次,每一条来自市委市政府和专业部门的信息都要确保迅速正确传播,万无一失;每一篇特稿,都要求记者一次次补充采访,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打动人、感染人,凝聚共识。新媒体团队和传统广播团队前所未有地深度相向进入,痛并快乐着。

这是新内容为王。

这是服务和连结用户的不二门。

粉丝急剧增长,迅速指向百万级别。

6年前,初入广播新闻部新媒体的小同事,对传统业务与新媒体能否顺畅融合充满顾虑。6年后,很多记者和编辑都完成了原创新媒体产品,并实现了有影响的传播。从疫情期间,前后方配合首发滨海新区应急局单玉厚事迹长篇纪实,到天开园科创企业的深入浅出报道;从七里海白色麋鹿的生态故事,到网红“肘子西施”背后的奋斗,在广播、微信公众号、津云客户端,用细节讲述普通人的日常与伟大奋斗,引发广泛影响。

老谢说,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是先苦后甜,有苦有甜。

编者按:上周推送的稿件《实录丨天塌了,然后才有“肘子西施”……》恰是“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的第1000篇原创稿件。


4



10年很长,有说不完的故事:十年饮冰,敢立潮头,坚忍不拔,海纳百川,其实解决的就是媒体和用户、和群众、和人民新的连接方式的问题。

10年很短,仿佛眨眼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和构建一个大时代,信息获取方式和情感满足方式的巨变,又在升级用户的新需求。新的挑战让你无暇回首。

最近重读李大钊的名篇《青春》,感慨于他对青春的理解:“……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谓也……故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于无尽青春之域,而奏起死回生之功也。”

其实,媒体的青春,在于和时代趋势、用户需求的双向奔赴。媒体人的青春,不在于年龄、时间,而在于有回天再造的精神,在于有新视野、新思想、新智慧、新能力……

十年饮冰,青春如斯。

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10周年生日快乐!




撰文 | 老硬
编辑 | 顾颖

天津广播
天津最好的本地新闻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