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487296411/answer
史记的行文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萧何仅凭与韩信的交谈,就预见了他后来在实战中的一系列天才举动。
这合乎史家的“佳话”审美,但不合逻辑。
韩信一定说了别的,才让萧何与刘邦信服。
从韩信和刘邦聊的内容来看,他先是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聊项羽的性格,然后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说章邯、董翳、司马欣不受秦地百姓的爱戴。
但这段话只解决了“可以赢”的问题,涉及到“怎么赢”的只有两句:
任天下武勇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这话很对,但不特别,别人也能说出来,刘邦不至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萧何说韩信“国士无双”,他一定提供了别人提供不了的价值。
但司马迁没明写,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推测出来。
02
我们来看看韩信在楚军时的位置。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郎中就是亲随,执戟郎就是负责宿卫的亲随。
从他可以多次向项羽提建议来看,他完全可以跟项羽说上话。
如果是非正常的进谏,比如闯进去的,那一次就可以滚了。
但韩信显然不是: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他应该被定位为中层军官,预备将领。
项羽败亡之后,钟离眜投奔了韩信。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
钟离眜是楚军高级将领,陈平反间计的目标之一。
而韩信与钟离眜“素善”,可以想见,虽然职位有差距,但这俩人是属于一个朋友圈的。
龙且救齐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韩信我还不知道吗?废物一个。
看到韩信撤退,他又说:
固知信怯也。
但事实是韩信灭了魏代赵燕齐,跟废和怯都不沾边。
显然龙且是在描述一个曾经很不起眼的旧相识,突然飞黄腾达了,他不愿意承认别人有真本事。
哦他呀,小信子,当年都不配给我提鞋!
这俩也是一个朋友圈的,未必亲近,但能观察到对方。
03
综合起来看,韩信特别的地方就出现了:
他掌握楚军领导层的信息。
韩信灭龙且时,示弱以引诱对方半渡的策略,是为龙且莽撞轻信的性格量身定制的。
还记得韩信跟刘邦聊了什么吗?
韩信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分析了项羽的性格,把项羽看似豪迈爱人,实则小肚鸡肠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可见韩信对楚军高层的信息掌握得很透彻。
也许司马迁只是以对项羽性格的分析为典型,体现韩信的思考模式,大战在即,不聊战略聊人物,暗示韩信掌握了大量楚军高级将领的信息,很可能包括这些人的性格,职位,受信任程度等等。
不止对楚军如此,后来对其他对手也如此。
伐魏时,韩信问郦食其,魏豹有没有用周叔为将。
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
曰:“栢直也。”
信曰:“竖子耳!”
不止对人物信息如此,对战场变化亦如此。
伐赵时,李左车向陈馀提出了抵御韩信的正确意见,但陈馀不听,于是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让人去窥探,知道陈馀不听李左车的,才敢率军进入井陉。
注意,这不是韩信根据赵军的动向反推出来赵军的策略,因为韩信不仅知道陈馀用了什么策略,他还知道陈馀否了什么策略,且这条策略出自何人,于是才“大喜”。
他知道敌军决策的过程。
所以汉书直接把史记中的“使人间视”改成了“使间人窥”。
间人就是间谍。
此时韩信手里已经有了一批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员,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报机构。
这个情报机构发达到知道敌方首脑在军事会议上说了什么。
以韩信对情报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推测,
在楚军时韩信掌握的情报不止关于将领,
他很可能还知道楚军在各地的布防情况,各将领的领兵人数等等机密,也许汉军进入彭城就有情报的功劳。
韩信本人虽然离开了楚军,但可能有他曾经的旧相识还在,作为一张基础的情报网,再经营经营,可供汉军使用。
别人都有战争迷雾,他韩信是个开图的。
一个顶级的战略家,必然首先是个顶级的情报专家。
同时代的西方,比韩信大十几岁的汉尼拔同样兼具这两种身份,异曲同工。
所以我的结论是,情报工作在韩信的战略体系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是他所有一切战术天才得以实施的前提。
当他把关于楚军的大量情报说出来,拜将就成了一半了,再以此为基础讲述他的战略构思,萧何和刘邦被说服就合逻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