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天天收听有声书
(外一篇)
--————————--
【苏州】叶在壮
创建有声书平台,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很有必要。有人读书,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拿起书来读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为喜欢读书而读,自觉读书而已。
我的少儿时代,没电脑没手机,更没游戏机。我从不玩扑克,更不打麻将,唯一消遣就是读书。早年读童话读寓言,比如《安徒生童话》,《神笔马良》,后来读了很多名著、中国现当代文学著作都读,世界大师文学课都听。
目前平台喜马拉雅、十点读书平台,天天听数小时,怎么也听不够!我就多年坚持不懈,如今读书近二万小时。我阅书无数,思维开阔,思路泉涌,不负晚年养老生活。
记得儿时学校读书那会,老师鼓励读课外书籍,设立了“红领巾读书奖”,奖品是个徽章,背面有别针,可以别在胸前,有点像勋章。我曾得过这枚奖章。可见喜欢读书,总是会被人认可的,尤其老师会鼓励。
后来,我渐渐定向爱好古典诗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学校功课不紧张,作业都在校内自修课完成,回家就是读闲书,抄唐诗,看小说。偶而有了零化钱,我也都去买了书。
下乡时,我已积累了不少书,以古典诗词和散文书籍为主。我带到乡下去的书有半箱之多。老乡来接我,一挑行李,特沉,问装的是什么。我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搪塞。因为这些古典诗词散文当年大多属封资修,是被禁读的。
我正儿八经看书,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教书那会。课余时间我不打牌不下棋,教书之余,就只有读书了。这是真正的闲读。那种雨天读书,冬夜读书,厕上读书的经历,回味起来,很有诗意。
退休后的这十几年,我常常写朝花夕拾忆旧文,年轻时读过的书就真的派上用处,尤其是古诗文。你要把文字写得优美,就一定要有古文垫底。我自豪地记得当年读大学时,文学类课程的结业成绩优秀。有一次古典文学试卷竟被任课的潘振铎老师评为一百分!
我乐此不疲地写作,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读到老。我每天听书五小时以上,在“喜马拉雅”上听的书不计其数。之前听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大宋帝国三百年》《汉朝那些事》《大唐兴亡三百年》,所有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的百部名著大多一一通读。近期听民国大家传记、旅游故事居多。读书的趣味实在多多,建议你不妨也一起来读书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多读诗书,能令人气质高雅。气质高雅,为人作文做事都会高雅。这是读书的功劳,我愿以此爱好终老,增长见识,使得书本知识活起来,立起来!
我的读书故事
小时候看过一些书,一辈子难以忘怀。童年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叫做《不该老的老爷爷》,说是有一对专偷时间的恶魔,哪个同学不爱学习,虚度光阴,时间恶魔就把他浪费的时间偷走,那同学很快衰老,成为不该老的老爷爷。这是一本劝人惜时,叫人热爱学习的书。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一些童话故事,什么《吹牛大王历险记》、《小人国》、《木偶奇遇记》、《阿拉丁神灯》、《骑鹅旅行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觉得一本比一本精彩。
上小学时,我就开始看散文小说。诸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都是我一时的钟爱。
最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孩子在一条海船上和猴子玩耍,孩子被猴子逗着爬到了桅杆的顶上。如果一失足,就会跌到甲板上粉身碎骨。孩子被惊呆了,他的父亲举着猎枪吼道“赶快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小孩果断跳到水里,得救了。这位机智勇敢的父亲救了儿子,给了儿子又一次新生。
最让我憧憬的书,叫做《科学家谈21世纪》。高士奇、李四光、华罗庚等等科学家在书中给我们尽情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书中讲的旅行无线电话机、电影磁性胶片、空间站、高架列车、电动人行道等等,当时觉得难以想象。其实过不了多久,大多在上世纪末实现了这些幻想。
有本书中说21世纪做饭不用火。我当时实在想象不出来——不用火,怎么做饭呢?现在再看看电磁炉、微波炉,便哑然失笑了。当时有位科学家在书中描绘了2049年的天安门国庆一百周年,毛主席站在城楼上,神采奕奕地检阅着城楼下走过的队伍。看来呀,不仅老百姓相信,就连科学家也相信毛主席确实能够万寿无疆。
还有一本书书名叫《算得快》。当我在图书馆见到它时,高兴得叫了出来。拿到书后,我先一口气翻完,然后再一节一节详看,一题一题想怎么算得快。这实际是本小学数学课外辅导书。它通篇讲的速算窍门,由一个个生动故事组成,非常引人入胜。如“一只青蛙一张嘴”的顺口快板,如“高斯的故事”,“奇妙的七”等。书里几个主角的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得呢。像高商、杜小甫、算得快,不仅教给我速算技巧,提高了我的数学能力,培养了我的动脑筋的习惯,还让我在枯燥的数学中找到了快乐和成功。
可惜我那时初中没读完,学校就停课闹革命了。愿意读书的,和不愿意读书的,都读不成书了。在我经历了下乡、返城后,不得不通过高教自考,艰难完成了南师大中文本科学业,那是后话了。
—— / END / ——
平台主编 | 文童 图文监制 | 鹏程 法律顾问 | 诚然 执行总编 | 米粒
关联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