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岭冰晶顶发生户外事故,多人被困,其中一对情侣因失温不幸遇难,引发公众热议。
失温有多可怕?遭遇失温如何正确应对?怎样预防?希望你能认真把这篇文章读完,说不定关键时刻能救自己/别人一命👇👇👇
什么是失温?
失温在医学上称为失温症、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的一种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核心温度和我们平时用体温计测出的温度并不一样。人体的核心温度基本保持恒定,体表温度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调节的共同影响。体表温度则针对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有所变化。
核心区:指包括大脑、心肺等核心生命器官,而不是四肢和体表皮肤。手指头脚趾头长冻疮之类的伤害并不是失温。
在正常状态下,系统中的产热和散热就像天平一样,保持着动态平衡。当机体温度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天平”平衡被打破,调节系统崩盘,连35℃核心温度都维持不了,就会引发失温。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
失温的三大因素
温度
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较冷的环境中时,容易出现呼吸心率加快、颤动等低温初级症状。若不及时应对,可能会破坏体温调节系统,引发失温症。
湿度
蒸发吸热,是我们都熟知的物理原理。当大风和恶劣天气叠加后,衣物保暖层打湿,引发水寒效应,加剧体温丧失。
风力
夏季刮风下雨,冬季寒风肆虐,大风的出现意味着身体散热的加剧。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就越多,就越容易感到寒冷。风寒效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风寒效应是一种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一般来说,当气温高于0℃,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至5℃;当气温低于0℃,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至8℃。这也解释了为啥相同温度下,大风流动的开阔野外要比有建筑物遮挡的城市冷很多。
这三大因素中,只要有两种同时出现,都可能导致失温的发生。
失温,越拖越重
失温是一个悄悄发生,愈演愈烈的过程。通常,可以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度失温(32℃-34.9℃)
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呼吸浅快,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判断能力下降。
图源 / 深圳市人民医院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不停想排尿,或者有反常温暖的感觉。这是轻度失温后期向中度失温发展的信号,也是自救的最后时段。可以通过拇指和小指能否能接触,或者能否脚跟对脚尖走5米直线,自测身体是否协调失衡。
第二阶段:中度失温(28℃-31.9℃)
人的意识已经变得模糊,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逐渐丧失活动能力甚至变蓝,还可能出现“反常脱衣”等意识模糊现象。
第三阶段:重度失温(<28℃)
暴露皮肤变蓝,意识模糊,出现昏迷,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而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失温的两大误区
只有冬天才会失温?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体质、所处的环境、承受的时间长短、当下的身体状态都不一样......诸多的不同因素也就导致了不同结果。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很明确,在特定情况下,零度以上,10℃以上,甚至更高,冻死一个人绝不是天方夜谭!
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比赛途中,突遇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据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事发时平均体感温度在0℃以上,仅在海拔最高点的体感温度曾一度突破0℃,达到-5℃~-3℃,在这次事故中,湿度和风力起了作用:参赛者全身湿透、加上山顶风雨交加的天气和剧烈的气温变化,让人在夏季出现了严重失温;
喝酒越喝越暖?
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饮酒之后,酒精进入血液,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使体表散热增加,短期内让人产生喝酒能产热的错觉,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饮酒会导致身体核心温度下降,让热量流失更快!
醉酒后出汗脱衣和丧失对外界环境的判断,也都会增加失温的风险。
另外,老年人、儿童、体质弱、有心脏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史、以及服用安眠药、抗抑郁药物等镇静类药物的人,都是失温的易发人群,需要在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中格外注意。
失温的应对方法
针对上面提到的失温三大诱因 “风力、湿度、温度”,可采用“避、换、补”三大办法来应对。
避
安全转移:尽快离开恶劣环境。寻找岩石后方、山洞等可以避风避雨的地方。条件允许时,可快速搭起帐篷。在转移患者时,注意平移、轻放。
隔绝地面:不要让患者直接接触湿冷地面。可以用干燥的睡垫、衣物、救生毯等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其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换
干燥处理:如果患者有内层衣服打湿情况,建议尽快擦干身体,换上干燥衣物,让钻进睡袋或用厚衣物包裹全身。
补
补充热量和能量,辅助患者回温,既是行之有效的救命方法,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导致“救死”的地方。
核心区增温:可以用热水瓶、热水袋、暖宝宝等对患者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腹部与大腿连接处)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体温为患者取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四肢做好被动保暖即可,切勿使劲揉搓病人四肢,可能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
补充能量:可以补充一些热巧克力、浓糖水等高热量食物。
失温,提前预防是关键!
行前准备
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天气温度、行程路线等基本信息和一些特别要注意的点,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常备急救毯
保温的急救毯随时都要装包里,关键时候能保命。
知己知彼
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遇到大风、大雨、降温等情况,更要合理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撤离。
保持沟通
让家人朋友和相关人员清楚你的徒步线路和进出山时间,在有信号时及时与他们沟通,遇到困难也便于及时救援。
统筹:陈兆国 审核:尚蓬格 编辑:陆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