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学术研究》2024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08-07 19:10   浙江  



官网地址:http://www.southacademic.co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刘东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建设的架构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进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伴。每个历史阶段都承担着不同的文明构建和文化发展任务。这一历史进程彰示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其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其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历史文化资源,“人类知识的总和”是其知识基础,守正创新是其主要方法原则。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新的架构中进一步开展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为这一工程的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学术聚焦



·程正民与当代文论·



程正民:以诗的眼光表现生活——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两篇小说



 [摘 要] 《雪》和《雨蒙蒙的黎明》是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名作,这两篇小说虽然都是战争题材,但不以描绘战争本身为目的,而是叙写战争中的人,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的感情。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上,这两篇小说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不以紧张的情节吸引人,而是极力营造出一种情调、情绪或氛围,由此来表现对生活的诗意感受。这种独特的灵性风格的形成得力于两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善于抓住瞬间,二是善于表现“留白”。从这两个短篇中可以看出,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直接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浪漫抒情的传统,也给当代苏联文学浪漫抒情风格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 帕乌斯托夫斯基 《雪》 《雨蒙蒙的黎明》 瞬间 留白



赵勇 程正民:君今不幸离人世,我有疑难可问谁——关于童庆炳先生的访谈录





丰硕 赵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程正民对俄苏文学理论的多维透视与历史重构



 [摘 要] 程正民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学术生涯主要围绕俄苏文学理论批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及俄国作家创作心理学、20世纪俄罗斯诗学流派等主题展开深入探索。他的工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俄苏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空白,更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及巴赫金诗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俄苏文学批评史的系统整理,以及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展现了其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他对巴赫金文化诗学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在对“对话理论”的精准把握上,还体现在与中国文化诗学理念相结合后,为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论阐释。此外,他还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教材选取与编写的相关议题,为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某种参照。

 [关键词] 程正民 俄苏文学批评 文艺心理学 巴赫金 文化诗学




哲 学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王广重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



 [摘 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科学发现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可宝贵的理论创造。唯物史观突破了从物质生产之外去寻求历史本质的一切既有范式,真正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哲学”,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当前,在一部分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弱化甚至虚化唯物史观指导意义的现象,从而使学术研究成为放弃探索历史规律、囿于历史细节的繁琐论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人民述史立传,书写好人民的历史。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 历史规律 当代价值



李承贵中国哲学中的“心”之性能与精神——以“心无限量”为中心的考察



 [摘 要] “心无限量”是继承儒、佛、道相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由程颐最早完整表述出来。所谓“心无限量”是指“心”之性能的无限性,主要包括“心”对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全面主宰力、对万事万物及其奥秘的无限认识力、对天下百姓生命的深沉关怀力和对精神意识系统的自主调适力。“心无限量”的根据是“性无内外”。第一,“性”是万物所以然,“形”“理”“心”因“性”而有,“性”贯通万事万物;第二,“性”“物”为一,“性”“理”为一,“性”“心”为一;第三,“心无限量”是“性无内外”的内在逻辑使然。“心无限量”义理根据的揭示与性能多向度的呈现,似可传递给我们殊为难得的信息:“心无限量”是人生命内在力量的释放,其前提条件源自生命本身,其展开的所有向度是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哲学对“心”的认知情状,亦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生命关怀精神,而且蕴含了中国哲学与创造这种哲学的主体民族的自信。

 [关键词] 心无限量 性无内外 中国哲学 性能 精神



吴之声人的二重性存在:荀子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




 [摘 要] “人”是儒家道德教化的对象,但与孔孟从“天人合一”的理路来认识人不同,荀子一方面主张“明于天人之分”,重新发现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与确立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提出“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从“群”的视界来阐析人的社会性存在与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社会群性是人之本质的体现,并具有善的价值,自然情性因情欲的不确定性而具有趋恶倾向。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人的后天道德践履之“伪”对这种张力的化调,构成了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荀子的道德教化重视对人之存在的现实考察,突出人类历史文化与道德践履在人和社会的德性形成中之重要作用,开辟了儒家教化的新模式,对我国传统教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之影响。

 [关键词] 荀子 道德教化 人的存在 化性起伪



高贝贝 胡泽洪“真”作为形而上学紧缩的弱性质




 [摘 要] “真”是性质吗?为了解决这一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紧缩论运用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消解真之性质的形而上学地位。这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优越性,但紧缩论的形而上学疑难依然存在。霍维奇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论的特殊理论分支,创新性地回应了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真”是归属于命题的形而上学紧缩的弱性质。真之形而上学紧缩实质上是一种理解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的特殊方法论。然而,这一方法论受到了不稳定性论题的挑战,霍维奇修正真的方案对此进行了辩护。基于此,我们可以从性质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方面把真性质看作是真谓词的影子,优化真之形而上学紧缩的方法论。“真”作为独一无二的性质,可以在缺乏相应“性质”作为其指称的条件下被具体地应用。

 [关键词] 真 紧缩论 形而上学 真谓词 性质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孙壹琴 高小康跨文化语境下中西“逸品”研究的互鉴及其意义




 [摘 要] 作为中国绘画品评体系中的最高品第,“逸品”通常指简约率真、自然不拘、高绝超俗的艺术品质、创作风格与品评标准。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对中国绘画领域内“逸品”概念的理论渊源、价值取向与创作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国内学者注重“逸品”概念界定与演变历程,并强调“逸品”概念从心的精神特征。国外学者趋向于从艺术风格的层面阐释“逸品”,并由此逐步将“逸品”概念引入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以及日本艺术史之中,由于国内外研究对“逸品”概念从心与运笔特征的侧重不同,对双方成果进行互鉴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与创作层面进一步丰富对“逸品”概念的阐释;也有助于拓展有关“逸品”概念实践范围的认知,促进“逸品”概念在世界文化语境下的形象化与可阐释性。

 [关键词] 逸品 思维认知 绘画风格 跨文化交流




政法 社会学



·社会组织研究·


何雪松 崔晋宁情境合法性、协同治理与项目成效: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案例比较研究




 [摘 要]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但是为什么社会组织开展的同类型社区治理项目呈现出差异化成效?通过对四个典型项目进行比较,基于情境合法性和协同治理这两个核心概念建构分析框架,有助于识别出四种不同的项目类型,即“高情境合法性—强协同治理”“高情境合法性—弱协同治理”“低情境合法性—强协同治理”“低情境合法性—弱协同治理”。研究发现:“高情境合法性—强协同治理”和“低情境合法性—强协同治理”两类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高情境合法性—弱协同治理”和“低情境合法性—弱协同治理”两类项目的治理成效不彰,呈现出项目活动化、形式化的态势。进一步的比较可以发现,协同治理的强弱程度是影响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组织的情境合法性不重要,只是情境合法性并不直接作用于治理效能,而是经由协同治理这一机制发生作用。

 [关键词] 情境合法性 协同治理 治理成效





莫岳云 何永生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政党协商




 [摘 要] 以往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合作的缘起、形成、发展、历史作用、破裂原因及相关人物的研究上。中国政党协商肇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就合作方式、国民党改组、国民革命中军事和民众运动等问题都进行过协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政党协商有其显著的特点。经过政党协商,促成了国共党内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关键词] 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 政党协商 国民革命



赵精武 周瑞珏:再论群体隐私的理论构造






 [摘 要] 在用户画像业务普及的时代,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发紧密。同时,持续迭代创新的数据分析技术也为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全新挑战:现行立法应当如何回应特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行为特征信息的保护问题。因为这些原本不属于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群体特征信息经由组合分析,反而有可能呈现特定群体的社会交往痕迹。针对这种现象,国外学者提出了更适应大数据分析技术实践的群体隐私理论,重新阐述了隐私保护所指向的个人社会身份构成的自主权内涵。而在中国法语境下,群体隐私理论所主张的群体性隐私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但是该理论却能够为非个人信息的数据权益归属问题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在群体隐私理论视角下,法律所要保护的核心权益是个人对其网络空间的社会身份构成的信息控制能力,进而延伸出个体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群体层面的的群体特征信息保护两种模式。

 [关键词] 群体隐私 群体特征信息 社会身份构成 用户标签



卢晗 杨嵘均:网络符号消费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导向






 [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符号消费不仅是符号价值的售卖行为,本质上更是一种消费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机制。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被幻化成符号的生产和消费。由此,网络符号消费的组织、生产和流通的运行逻辑,实际上就是商家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符号以及符号化的价值观,其终极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消费者从心理或思想上接受商家的价值引导,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网络符号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商品的流通,而是信息的流通和对符号消费价值的引导。然而,在资本追逐利润的驱使下,网络符号消费的组织、生产和流通必然会产生智资矛盾,并为潜在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就此而言,只有当正确的符号消费价值观被确立之时,大众才能获得真正的消费自由,理性的消费观也才能最终在全社会确立并得到尊崇。

 [关键词] 网络符号消费 智力劳动 信息流通 价值导向



经济学 管理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

主持人:郑功成

范世明 郑功成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摘 要] 中国的老龄化是超常规的老龄化,它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现实局面更使养老焦虑日益蔓延,我国迫切需要以超常规的举措来积极应对。可行的路径应当是充分利用中国制度优势,创新公私合作的实践形态,真正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路。经过近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念尚未厘清,模式仍需完善,现实局限正在影响着其功能发挥。当前亟待多管齐下地推动公建民营养老服务发展,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流取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超常规老龄化 养老服务 公建民营



华颖: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险制度提质扩面



 [摘 要] 社会保险是伴随人类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准配置。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别需要社会保险这一社会保障体系主体性制度安排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提供坚实支撑。客观评估表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在近10多年来取得了覆盖面快速扩展与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显著成就。然而,由于实践中存在认识误区和路径偏差,制度质量不高导致的不良效应正逐渐显现。要摆脱当前困境并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扩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制度质量成为先决条件。通过矫正制度缺陷、扩展制度功能、赋予制度弹性等实现制度性重构,是确保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并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险 覆盖面 高质量发展



魏浩 李明珝 涂悦中国进口与进口来源国企业的就业规模变化




 [摘 要] 在国际上,各种版本“中国威胁论”的说法甚嚣尘上,中国作为进口大国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被严重忽略。为了探究中国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1998—2018年全球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中国进口对进口来源国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进口对进口来源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在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更大,且对高收入国家、OECD国家的影响更大。(2)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是中国进口影响进口来源国企业就业的重要渠道,产出规模增长会导致企业就业规模显著增加,生产率提升则会导致企业就业规模显著减少,但总效应是正效应。进口来源国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在行业的比较优势越大,中国进口对其就业的促进作用就越大。(3)对比印度进口和中国进口的影响效应发现,只有中国进口会显著促进进口来源国企业就业规模的增长。本文证明了中国进口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驳斥“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素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国进口 进口来源国 就业规模 产出规模 比较优势




历史学





罗冬阳论明代嘉靖间两淮盐商分工体制的确立




 [摘 要] 明代两淮盐商中边商、内商、水商分化的原因,迄今不仅学界仍然存在争论,而且它们作为开中过程中互相依存的不同分工环节的制度化过程也模糊不清。通过重新梳理相关史料,挖掘历史当事人的行为逻辑,可知由于盐引超发和资本权力构成的不同,盐商分化早已存在。至弘治正德间,余盐大规模开中,加速了盐商分化,并使内商积累起巨额资本。嘉靖初“假额课以处余盐”使得边中成为余盐开中前提,但因余盐征课规模扩大和随后的工本盐、工本银、鄢懋卿刮银不断提高开中门槛,让内商守支地位愈加强化,边商退守开中,终于在隆庆初年,在法制上确立起内商守支的垄断地位和三商作为开中过程中互相依存环节的分工。

 [关键词] 明代嘉靖 两淮 盐商分工 资本的权力构成 余盐开中



谢盛 谢贵安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概念的形成、演变和传播




 [摘 要] 在学术史上,中国近代的学术术语或概念的形成,并非理所应当和顺理成章,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长期演化的过程。作为当今通行的专业概念和学科名称,“中国近代史”的形成也经历了微妙的选择和复杂的过程,其背后既有古今词汇的跳脱和对接,又有中西概念的碰撞和传移,还有“文化二传手”日本因素的介入和纽结。其概念的定义产生分歧后,不同的解释和书写模式随之形成,加上所代表的不同政治力量的介入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中国近代史”概念及其学术体系的传播分途而进。然而,为了了解和批驳对方的理论和观点,彼此又不得不阅读、参考对方的著作,甚至吸收对方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概念、体系交叉传播的情况。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概念史 传播 民国时期




黎俊棋:晚清跨省实官捐纳运作中的省际利益调适——以光绪庚辛年间“秦晋实官捐输”为中心




 [摘 要] 光绪庚辛年间(1900—1901),陕西、山西遭遇了严重的灾荒,两省巡抚为了筹款助赈,会衔奏准跨省举办“秦晋实官捐输”。由于当时户部统筹全国实官捐纳事务的“能力”与“动力”不足,故陕西、山西以及跨省举办“顺直善后振捐”的直隶,一开始主要通过督抚内部协商的方式在制度层面调适彼此间的利益分配。但在“本省利益优先”思维的影响下,三省督抚在制度层面达成的利益分配共识屡生变化,陕西与山西之间更是在巡抚人事发生变动后,迟迟不能达成新的共识,最后只能频繁寻求清廷中央介入“秦晋实官捐输”的相关事务。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清廷最终决定将两省捐款分配格局维持现状,彰显出部省在特殊历史时期管控利益纠纷,尤其是治国理政方面的严重局限。

 [关键词] 晚清 陕西 山西 跨省实官捐纳




文学 语言学




宋剑华:“白话文”非“文艺大众化”之源辨



 [摘 要]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关键词] “白话文” “文艺大众化” 理论思辨


户晓辉民间童话研究的目的论思想——以瑞士著名学者麦克斯•吕蒂为例



 [摘 要] 目的论是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原及其归宿的一种学说,与文学形式研究具有潜在而深刻的关联,瑞士著名学者麦克斯•吕蒂的民间童话研究即以目的论思想为出发点。这种目的论不是指研究者研究民间童话的目的是什么,而是指研究者需要以民间童话自身的目的为目的,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直观民间童话自身的内在目的并促成这种内在目的的完满实现,至少需要分析民间童话内在目的获得完满实现的前提条件。正是基于目的论立场,吕蒂考察了民间童话的形式演变过程,认为童话及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讲述者不能完全随心所欲,而必须在各种体裁的目的形式的规律和要求之下进行讲述或叙事。同时,吕蒂不仅把欧洲民间童话视为一个整体,而且把作为童话讲述者、传承人和主人公形象的人也视为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吕蒂的民间童话研究具有整体的和普遍主义的目的论立场。目的论思想不仅是深入理解吕蒂民间童话研究的一把钥匙,而且对文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启迪价值。

 [关键词] 吕蒂 民间童话 目的论



纪德君明清时调小曲的运河传播及其影响——由《金瓶梅词话》所写说开去



 [摘 要] 大运河是明清时期贯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时调小曲赖以传播的主要渠道。从《金瓶梅词话》所写来看,时调小曲多是通过大运河传入清河县的。大运河流经的城市街镇,也一样有各种时调小曲在流传。明代最流行的时调小曲有《山坡羊》《打枣竿》《挂枝儿》《锁南枝》等;入清以后,《边关调》《黄鹂调》《西调》《马头调》等应时迭兴,通过大运河传遍南北各地,一些重要城市还出现了专门演唱时调小曲的“挡子”。明清时调小曲的运河传播,不仅促进了时调小曲的南北交汇、交融与演变,而且为时调小曲影响其他说唱艺术、戏曲乃至文人仿作等提供了机遇,助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大运河 时调小曲 传播 影响






(来源:学术研究)

史地刊讯
主打史地,立足期刊,扩大学术传播,加强人文交流,为学界和公众提供期刊方面最新的史地类文章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