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涉县娲皇宫
领略女娲创世传奇与摩崖刻经的千年魅力
涉县娲皇宫位于太行山东麓,涉县索堡镇中皇山上,距县城7公里。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
凭借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娲皇宫景区1996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荣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2015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娲皇宫自汉代创建神庙三楹,现存北齐石刻、唐代题记、宋代砖墙、明清建筑等古遗址,有林地、山谷、园林、水系等自然景观,其中,北齐摩崖石刻、主体建筑娲皇阁、女娲祭典为景区三大精髓,分别以“天下第一壁经群”“活楼吊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享誉国内外,是研究我国根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女娲祭典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地域最广的祭祀女娲的大典,列入了国家第一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三月庙会时全国多地的华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华夏人文先始,因此娲皇宫成为了全国祭祖圣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祖庙”。
娲皇宫建筑被誉为“活楼吊庙”,建筑风格靠崖依洞,依山就势,运用高层建筑重心偏离安全率的原理建成,集文化底蕴与古建奇观于一体。
娲皇宫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矗立于涉县城西北的中皇山上,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宫殿与山川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不仅创造了人类,还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繁衍了万物,更炼石补天,使人类得以安居乐业。娲皇宫便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神而建造的。历史上,汉文帝曾游历此地,并命名为“中皇山”,还建立了神庙。北齐文宣帝更是大兴土木,将其扩建为离宫,历经1400余年的风雨沧桑。期间,娲皇宫经历了佛道争持,建筑在多次重修中得以保存。
娲皇宫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由蜿蜒曲折的十八盘通道相连。整个景区共有房屋建筑135间,碑刻75通。山下有朝元宫等建筑,山上则有娲皇阁、梳妆楼等12座建筑,以及珍贵的摩崖石刻和石窟古迹。
朝元宫,原名大悲准提庵,是山前的首座庙宇。它建于康熙四十一年,后来不幸被日寇烧毁,于1990年得以恢复重建。宫内天王殿、大乘殿和三官殿巍峨耸立,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等神像,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大乘殿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壁画上绘有五百罗汉的形象,梁上彩绘龙凤呈祥,殿外则绘有哼哈二将、十八罗汉等佛教故事图。
三官殿位于大乘殿后南侧,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及神龙画像。两侧还建有药王庙,供奉着华佗等名医,壁画上则绘有尧王访舜、大禹治水等历史故事。其后还有道舍7间及20间建筑遗址,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变迁。
停骖宫位于朝元宫东100米处,是贵族下马的地方。它建于康熙六年,现存建筑为咸丰三年重建。宫内供奉着娲皇圣母等神像,壁画上则绘有女娲出行的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广生宫又名子孙殿,相传是女娲造人的地方。这里供奉着广生圣母等五位奶奶,壁画上绘有百子图等吉祥图案。这座宫殿始建于元末,现存建筑为咸丰三年重建,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十八盘山路蜿蜒曲折,因袭“十八层天、十八层地”的说法而建。全长981米的道路上设有四座六角亭,外侧砌有花墙,仰望之间宛如仙山古径般神秘莫测。
娲皇阁作为最高建筑,坐落在山腰石坎上。它背靠峭壁,布局谐调,结构严谨,宛如一只凌空欲飞的凤凰。阁内分为四层,供奉着女娲及相关神祇,壁画上再现了女娲创造人类、拯救人类的丰功伟绩。登临第四层,可以远眺层峦叠嶂的壮丽景色,清漳河如银练般闪耀在眼前。
娲皇阁后的岩壁上凿有“拴马鼻”,以铁链将楼阁拴于峭壁之上,因此有“悬楼”、“活楼”之称。左侧依次建有功德祠、迎爽楼、钟楼等建筑。钟楼与鼓楼遥相呼应,钟为明万历年间所造,上面铸有铭文及八卦图,彰显着古代文化的魅力。
娲皇宫历经沧桑巨变,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石窟中的北齐佛像虽已残缺不全,但岩壁上的经文却基本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这里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原有摩崖刻经七处,现存六处,共刻佛经六部。
北齐摩崖刻经是涉县娲皇宫现存历史最悠久、价值最珍贵的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字数最多的一处,摩崖刻经一百六十五平米(共计十三万七千四百余字),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
这些刻经字体风格多样,涵盖了隶书、楷书、魏体等多种书体。字径约4厘米大小的一号刻经位于娲皇阁旁,刻有《思益梵天所问经》及《十地经》共28500多字;三号刻经洞内刻满了《十地经》等经文;四号刻经位于北洞外,刻有《深密解脱经》上部;五号刻经保存完好,续刻了《深密解脱经》的八至十一品;六号刻经则刻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的节文。这些刻经均为佛教早期经籍的宝贵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历史、流派以及书法、镌刻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信息图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您关注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