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 成为光
时事
2024-11-08 09:56
天津
记者|张雯婧
闫征,现任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全媒体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她与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同频共振,从网络主持人到全媒体记者,用指尖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新闻产品。她曾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并获得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近日,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闫征榜上有名。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媒体人。得知自己获得第18届长江韬奋奖时,闫征正在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项目施工现场,戴着安全帽,穿梭在一线。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她和团队策划做一期有关“空客”的节目。“肯定是开心的,主要是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来不及多想的她,很快被现场施工的“嘈杂”声拉回到现实,她的采访工作在继续。20岁时的闫征,还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那时的她,在自己的手机屏保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做最好的主持人。如今,42岁的闫征成为第18届长江韬奋奖最年轻的获奖者,谈及梦想,却笑着坦言不敢再说做到“最好”,“但我想永远做那个能够超越自己的人。”闫征说。超越自我,向阳而生——这是闫征的梦想,更是她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对新闻理想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在闫征的职业生涯中,有两次比较重大的转型。一次是从传统媒体转到网络媒体,一次是从台前转向幕后。每一次转型,都投射着她的理想和情怀。2005年,大学毕业后的闫征成为天津电视台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两年后,又成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每天游走在津城的大街小巷,活跃于百姓之中。那时闫征的身份是“临时工”,最喜欢的地方是单位一楼电梯间的一面照片墙。“照片上都是单位里最优秀的主持人、编辑和记者。”几乎每次路过,她都会在这里驻足,仰望这些优秀的前辈。“我会仔细阅读每个人的介绍,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些老师的同时,告诉自己要向他们学习,学业务,也学做人,期待慢慢向他们靠拢。”闫征说。2009年,闫征应聘进入北方网,成为一名网络主持人,与单位签了合同,有了正式的身份。那时的她在网络上为自己取名“明朗”——明心向善,朗目润情,希望以爱的名义织就清朗的网络,用情的志向照亮梦想的征程。在这里,虽然干的还是老本行——主持,但是新的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媒体讲究的是即时化、互动化、个性化,网络主持人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及时与网友开展互动,并针对大家的疑问,及时给出反馈。这也要求主持人对节目和选题有深入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传统主持的模式显然不适合网络媒体。”在闫征看来,4年传统媒体的历练,让自己学到了很多,比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再比如媒体人的勇敢与坚毅。尽可能地提前走访节目中的每一位嘉宾,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自己撰写主持稿,在北方网的论坛上和网友们互动“盖楼”……那些年,这些都是闫征最幸福的事。“为了圆大山里孩子们的上学梦,网友们奉献,我们陪伴,爱心通过网络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为了让来过冬的东方白鹳不再受到伤害,网友们巡护,我们追踪,将携手共建美丽中国的绿色愿景传递开来……”时至今日,闫征说到这些事,依然神采飞扬。2018年,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成立,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的新闻人,携带着不同的新闻基因,怀揣着共同的新闻理想,走到了一起——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时的闫征再次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跳出主持人的舒适圈,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尽管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使命、职责没有变,但新闻生产样式却变得多元多样。全媒体记者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让自己不断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以全媒体的多元视角,讲好故事。”此后,闫征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全媒体记者工作中:带领团队走进甘肃、湖南等9省,制作30余部反映中国乡村振兴的幸福故事;《奔跑的蜗牛》《回乡人》等近10部作品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央视新闻频道等刊播;庆祝建党百年的大型MV《江山如画》展现了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人民日报》头版文章为作品点赞……从业的这些年,她先后8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新闻产品。“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朴实的时代场景,走近一颗又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深处。”新闻生涯中,闫征见过许许多多不同的人,也讲过许许多多不同的事。这其中,最忘不了的,是天津大学青年扶贫教师宋鹏。2018年,刚刚成为全媒体记者的闫征,以“飞机+汽车+徒步”的方式,跨越1600公里,在秦巴山区腹地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见到了33岁的宋鹏。在大寨村“蹲点”半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她和团队最终“磨”出了讲述宋鹏扶贫故事的短视频新闻作品《臊子书记》。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形成刷屏的效果,成为宣传全国扶贫的创新样板,并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这也是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后,由地方新媒体集团首次摘得的桂冠。闫征和团队呈现给大家的是一部年轻态、创意足的新媒体作品,但这背后却是最“传统”的采访模式——为了近距离跟踪拍摄宋鹏的足迹,大家顶着泥石流的危险,把百余斤的设备绑在身上。一路上,与宋鹏边走边聊,从修路到种花椒,从办企业到做品牌,从找商场到做市场,难走的山路也是艰难脱贫致富的路。下山的路上,看到被雨水打湿的拍摄团队,村里的大娘端出热气腾腾的臊子面,一个劲儿地说:“让你们这些娃娃受苦了!”面条入口,闫征落泪了。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宋鹏为什么说“要对得起老乡的这碗臊子面”“豁出一条命,也要挖断穷根”;那一刻,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全媒体记者的决心。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做主持人还是当记者,闫征一直坚持“跑一线”“抓活鱼”。“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好作品,都是‘磨’出来的,只有真正在‘四力’上下足功夫,才可能做出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闫征深悟此理。其实,在大寨村见到宋鹏之前,闫征已经与他联系了近4个月,她多方面收集素材,目的就是“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宋鹏。这样的事例,在她的工作中还有很多。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为了呈现逆行武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的抗疫生活,她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联系了10位张伯礼的“身边人”,撰写了20多万字的深度访谈稿,以5张刷屏网络的照片为切口,呈现出这位国医大师的医者仁心,也在“困难模式”下完成了“泪点故事”的挖掘。作品《无胆英雄张伯礼》同样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们,用信念和担当,谱写了最生动、最温暖的时代注脚,我的生命也在他们的故事中得到了丰厚的滋养。”闫征认为这也正是记者职业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作为时代见证者和记录者的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讲好这些动人的中国故事。”人生的最大挑战就是自我超越,因为这意味着今天的你,不仅要做得跟昨天一样好,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2020年,闫征成为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她为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就是制作出更多有创意的新闻产品。于是,在她与团队一次次头脑风暴下,一个个“爆款”产品相继出炉。创作“时代楷模”融媒体作品时,她大胆提出用rap的形式制作音乐故事《向梦想出发》。融合创新的表达,让青年网友热血澎湃、记忆深刻,全网点击量突破4亿次。全国两会期间,她和团队利用AI、AR、MR等技术,推出《春AI大地》《“拼”出新图景》《云瞰京津冀》等“爆款”作品,成为两会期间科技赋能传媒的鲜活例证。为让博物馆的传世文物真正“活”起来,她带领团队运用目前最先进的“虚幻引擎”技术推出创意XR短视频《桃源仙境》,连续三天“扎根”影棚之中,含着眼泪完成了72小时的录制,因为那三天也是闫征身患癌症的父亲病情最重的三天。聊到这里,闫征红着眼眶却面带微笑地说:“我觉得我们‘80后’的媒体人,都是很有责任感的,为了自己所热爱的这份新闻事业而打拼,拒绝‘躺平’。”因为责任,从大寨村回来的闫征,一头“扎”进了帮贫困地区老乡带货的直播里。她与团队一起策划《新闻扶贫,我们在一起》《老乡别急,我们帮你》等系列公益活动,制作105篇报道,全网总点击量突破4300万次,11场直播带货活动累计成交额达5180余万元。因为责任,她努力将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到海外,作品《科学的中医药》全球总点击量达到1002万次;《我和我的家乡@最美乡愁》大型融媒体报道,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中国农村感受乡村振兴,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从做电视到做网络,从大屏到小屏,这些年,闫征一步一步走进新媒体主战场。回看走过的路,她坚定地说:“新闻加技术加艺术让我们赶上了亿万受众上网的好时代,新闻加文化加科技让我们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翅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融各家之长、汇众人之力。如今,随着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各媒体的深度融合,闫征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较高的平台,我们可以发挥各媒体所长,甚至集结中心内部的各路‘高手’,释放出巨大的新闻生产力。”从“临时工”到“合同工”,从“小编”到“主创”,可以说,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闫征经历过媒体融合转型的阵痛,也感受过青年的焦虑和中年的辛酸,但她对新闻事业的爱,却一直真挚而热烈。展望未来,闫征说:“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会继续向阳而生,向新出发,当好全媒轻骑兵,成为融合好能手,用心用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把作品写到人民心坎里。”如今,装修后的单位一楼,那面照片墙已不在,而在许多人的眼中,闫征已然成为那道被追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