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回访帕绍学联前主席商奕璠(上)

文摘   2024-08-15 03:24   德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留德华”是一个庞大而有才华的群体,在德国的80余位学联主席更是尽心尽力为促进学生交流、保障平安留学做出努力。这一次,我们将要采访帕绍学联前主席商奕璠,共同了解她的主席工作心得,交流和学习其管理经验。


关于商学姐的介绍:点击此处

关于帕绍学联2022的工作总结:点击此处

《点灯者活动工作手记》:点击此处



问:帕绍所处的位置对于许多同学来讲都是陌生的,不知道学姐是否愿意介绍一下这座城市和高校的特色,以及学联在这么多年的成长历程?


答:

我先给大家念首小诗:

洁白的巴洛克石膏

映衬彩色藤蔓的洛可可

多瑙河的柔波

奏出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


这会是帕绍给你的初印象。如果你来帕绍读书、旅行,它会满足你关于一个欧洲小城的全部浪漫想象。可以说,如果你选择了帕绍,你就选择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帕绍的确是一个需要一长串“自我介绍”的小城,因为知道的人很少。我们常用的标签有“三河汇流”“茜茜公主”“欧洲最大的管风琴”“饭后散步就到了奥地利”等等。


地方很小,如果你租住在城区,校园和其他生活所需都会在步行半个多小时的范围内,凭借学期票搭乘公共交通,半小时左右几乎能去所有近郊大超市。

帕绍风景 (视频拍摄与制作:王文雯)


地方虽小,各种活动海报会挤满大学多个几米长的张贴栏。音乐会、戏剧、游船排队、艺术之夜、Running Dinner等等。大学提供四十多个大类的体育运动,比较热门的有:击剑、骑马、攀岩、高尔夫、滑雪等,比较独特的有魁地奇和赛艇。学校的语言中心和“核心竞争力培训中心”还提供非常多的免费优质课程。这一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德国大学有哪些隐形福利》。


帕绍大学建校于1978年,排名在德国年轻大学中表现不俗,具体的大家在网上都可以搜到,特别推荐“德国巴伐利亚大学联盟”对帕绍大学的介绍,非常细致全面。帕绍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不属于综合性大学,偏重文科,目前没有工科专业。


校园建筑大多偏现代风格,但因校园临河而建,风景四时不同,灵动秀美。


帕绍学联大约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据说当时大概有十位中国留学生。整个帕绍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也从未破百。因此,学联规模也“小而精”。学联从成立之初起,一直在服务同学、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积极行动。

问:回顾学姐的学联经历,最难忘的一定当属“点灯者”这场活动了。这场活动促进了想要在大城市学习、实习的同学与本地的同学们建立联系。你做这场活动的想法不知是怎样而来,筹备过程中又有如何有趣的故事呢?


答:

“点灯者”活动的设计结合了个人经历,也从大学、其他学联的精彩活动汲取了很多灵感,上线前进行了问卷调查。详细的回顾可以参考我写过的一篇《点灯者活动工作手记》


在根据报名表上的信息进行配对的时候,有时很想再打个电话去问问我们的“点灯者”和“启航者”,如果是这位和那位小伙伴相比,他们更想选哪一位呢。但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工作无法细致到这种程度。


有一次我大晚上僵在那里很久,整个选择困难症大发作!我也会想,表中的这些标签,无法反映参与者的全貌,完整的他们一定更加闪闪发光。

在匹配的时候,想着自己好像操纵着一只无形的手,在决定他人相遇的缘分,就觉得很奇妙。


我也很庆幸,一开始就设计了反馈环节。当我阅读者“点灯者”和“启航者”发来的文字,想象着他们的相遇和相聚,看着他们的笑脸,心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点灯者”紧密地联系了大家

问:“点灯者”的精彩离不开所有参与的同学,但是尽管如此,学姐在私下的沟通中也坦言过学联遇到过人员短缺、关注度和参与度不足的情况,不知道学姐是怎样思考和应对这一情况的,又有哪些可以分享的心得体会呢?


答:

这种情况之前鲜有公开讨论。学联每年或每学期都会“招新”,但不会明确标明“缺人”,以至于与想加入学联的同学之间会出现一个信息差。鉴于“缺人”的情况大多出现于小规模学联,可以考虑开展一些“一对一”的交流,释放学联“缺人”的信号。也要多观察、多鼓励、多培养“潜力股”。


其实不仅学联会有这种情况,许多协会也如此。我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些同学们心目中特别“高大上”的协会和组织,也在费尽心思吸纳年轻人,比如避免在网页展示全是年长男性会员等等,以吸引年轻人,促进协会成员年轻化。想要加入某个组织的同学,要大胆地靠近组织,相信自己会给组织添彩。


针对参与度不足的情况,需要挖掘和倾听同学们最真实迫切的需求,比如有的时期、有的城市,同学们偏好文化类活动,换了时间地点,同学们可能更偏好职场类活动。


问:有些时候进入组织的小伙伴会期待着这是一个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如金钱、名誉)的平台,但是学联的经费有限,更加鼓励小伙伴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进行尝试。学姐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呢?而从学联的管理者角度出发,学姐又是否有一些相关的经验与尝试呢?


答: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能换取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时代。我看过一本书,叫《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是哈佛大学讲席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名字熟悉,大概是源于他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这是该校有史以来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这本书促使我思考,除了有形物质,金钱能换取一些什么让很多人都会心里一动的东西呢?比如,最亲近的人接受生死攸关的医疗治疗的机会,最疼爱的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跟某个领域最顶尖的人对话、学习的机会,去游历世界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金钱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比“追求金钱”听起来更要动人得多、良善得多的动机。吊诡的是,“为了钱”却始终多少被人不耻。


同样关键的是,学联的性质是非盈利组织,这决定了学联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运营。作为德国法院注册的非盈利协会,组织直接赠予成员的现金,各联邦州略有不同,大多是每年不能超过40欧。这一点必须成为所有组织成员的共识。如果因为这一点无法吸引成员加入,那就是我们用这个条件对成员进行了首轮筛选。


除此之外,像赞助活动这一块,组织内的金钱流动越多,往往代表组织能量越大。但这一块也常常成为最考验人的心性和领导力的地方。


我在策划“点灯者”活动的时候,选择了放弃开展赞助这一块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平衡工作量,也考虑到前述情形,“点灯者”活动成为了一个纯粹“用爱发电”的活动。但我并不认为“用爱发电”就一定优于“用钱驱动”,原因前面也说过了。只是,规避掉这个问题,算是一种解题思路。


帕绍中德文化之夜


除了谈钱,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如何看待小伙伴加入学联的动机。我想再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作者是某电商前高管,人称“鬼脚七”,书名叫《人生必经之路》。他年入千万,但选择暂别妻儿,发愿从五台山步行到峨眉山,一路不带分文,并记录了自己的行走。途中他也偶尔发朋友圈和微博,有人说他为了修行,有人说他为了炒作。那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他和几个朋友讨论了这个话题,说,一直以为自己是修行,但却也会关心点击量,但若说为了“名”,又拒绝了几个电视台的采访,因为会打扰修行。最后他说,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一个人做很多事情,可能动机不是非黑即白的,是混合的,甚至随着时间也会变化。只要在法律框架下,作为一个组织的负责人,我不会带入个人的道德判断,但凡小伙伴所想与组织所需有交集,我都会尽力促成合作


更进一步,只要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小伙伴还需要、认可甚至看重组织为其带来的“名誉”,我觉得是好事。能够创造“名誉”,也是组织相较于普通个人独有的功能,是组织和成员的双向认可。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这个功能,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依托平台,也会便于组织成员外联,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让“名誉”增量的机会。个人所想与组织所需能够“兼容”“共赢”。总之,要多观察、沟通、寻找、创造合作基础


(未完待续)

活动主办


哥廷根学联

Göttingen





汉堡学联

Hamburg




汉诺威学联

Hannover



曼海姆学联

Mannheim


慕尼黑加兴学联

Garching bei München


活动统筹

全德学联俱乐部


排版 : 张亦弛

审核:彭裕文  商奕璠  杨鸣昼  阳宇飞  张洮



曼海姆学联
曼海姆学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