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嘉鱼!武咸同城一体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时事   2025-01-17 18:25   湖北  


1月16日,长江日报刊发文章《武咸同城一体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咸宁:打造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亮点纷呈》,其中涉及不少嘉鱼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


2024年是咸宁市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载入史册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前往咸宁市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给咸宁以强大的精神鼓舞、思想指引和前进动力。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锚定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定位,融入武汉、借力武汉、服务武汉,武咸同城一体化发展亮点纷呈,进入全新阶段。

咸宁市嘉鱼县十里蔬菜长廊。

■ 向新向绿,产业实现倍增发展

2024年3月28日,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上市交易,成为股票实行全面注册制改革以来湖北省首家主板上市企业,也是咸宁市通城县第二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咸宁深度对接武汉车谷、光谷产业布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优势资源要素集聚成势,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咸宁率先出台《咸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深度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打造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5个千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4个新兴未来产业,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

咸宁同武汉产业承接合作持续深化,共同编制了武汉都市圈产业链地图、产业招商地图,近3年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110个、协议投资391.4亿元。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一批引领潮流的新物种、新品牌、新势力破土而生、加速崛起。维达力科技成功入选省级独角兽企业,实现咸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湖北金盛兰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实现全省百强高企“零的突破”。

坚持“医、药、养、健、游、护”一体化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突破850亿元;海威、世丰等百余家新材料企业加速聚集,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282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比重48.6%……一条条昂扬向上的曲线,勾勒出咸宁经济稳中求进的发展轨迹,催生出新的增长动能,点燃咸宁高质量发展引擎,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一瓶水激活一座城。从2006年年产逾14亿罐的中国红牛湖北生产基地在咸宁投产,到2021年元气森林在咸宁的第一瓶饮料下线,再到链上企业奥瑞金包装集团建设3家年产可达36亿罐的实体工厂,咸宁“一瓶水”产业正在加速聚集,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初具规模。2024年11月27日,在咸宁市食品饮料产业链合作(北京)对接会上,现场签约26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83.9亿元。

与此同时,咸宁加快构建食品饮料、蔬菜(农特产品)、旅游民宿、养老护理4个特色产业供应链平台,累计入驻企业695家。2940家企业融入7个省级产业类平台,累计完成平台交易额7.8亿元。三赢兴公司、南玻公司等多家企业融入华为公司供应链,海威公司融入比亚迪公司供应链,敏实公司、敏能公司融入东风公司供应链,咸宁企业对接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力开拓新局面。

2024年,咸宁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排名全省第五,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2家。培育“瞪羚”企业26家,入库科技中小企业超2000家,增速排名全省第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总数达978家。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咸安区机电制造业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咸安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嘉鱼县低碳冶金产业集群获评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咸宁高新区大健康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获评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咸宁正在加速将优势资源要素集聚成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 借智借力,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全省第二

2024年7月5日,汤逊湖畔,武汉光谷芯中心。以离岸科创供应链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咸宁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园区举行,吸引光谷20个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报名。其中,6个项目参加初赛,3个优质项目入围决赛。

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咸宁;源头在武汉、转化在咸宁;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咸宁;引资在武汉、投资在咸宁。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

2023年7月11日开园以来,借力武汉科创和人才资源,咸宁初步形成以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为离岸载体,咸宁市绿色双创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在岸园区为协同的科创供应链体系,入园运行企业现已达141家,其中54家在咸宁建设生产基地,与武大、华科大等2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咸宁通过共享武汉人才资源优势,成功引进的黑玉科技公司成为人体类器官技术研究新星,自行科技公司研发先进人工智能技术……从芯片研发到空间信息技术,从非公路矿用车到其零配件的研发,一批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收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释放出自主创新的强大动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已成为咸宁在武汉招才引智和产业相融的桥头堡。今年,科创园将继续实施“满园轮替计划”,争取来咸建设生产基地企业达100家,目前二期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光谷科创走廊咸宁功能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开工建设项目411个,总投资1228亿元。

创新驱动,成为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2024年咸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总数680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5亿元,占GDP比重12%,排名全省第二;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咸宁专区完成需求对接1515项,排名全省第二。

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在2024年度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中位列工业组第二名,连续五年蝉联省级“十佳产业技术研究院”。该院作为咸宁唯一一家以科研服务入规的企业,拥有研发人员98名,建有10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0余个。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市级13家。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凝聚“科智力量”是咸宁持续推进科创资源共享的一大举措。2024年咸宁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2家,累计达68家,引进专家人才近300人。近三年来共对接省、武汉市选派126名科技特派员、33名省“三区”科技人才、67名“科技副总”来咸开展服务。

开展“科创中国”院士专家咸宁行、科创沙龙、学会专家荆楚行、海智专家咸宁行等系列产学研活动,促成签订合作协议3项,新建国家级学会咸宁服务站1家,线上线下参与人数10万余人次。实施“科创中国”企业技术问题征集活动,发布需求667条、成果签约118条、科技成果6954条,人才专家4137条。

持续实施“招硕引博”“引才专列”“南鄂杯”大赛和“百校联盟”等引才专项活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026人,签约落地人才项目31个。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激发出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 内优外畅,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月13日,S122武汉至咸宁出口公路武汉段天子山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

“江夏天子山大桥建好后,我们去武汉只需要1小时就够了。”咸宁市民刘先生兴奋地说道。天子山大桥是联通咸宁市和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新城的最快捷通道,是咸宁融入武汉的标志性工程。天子山大桥通车后,将大大促进咸宁市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真正成为光谷这个都市圈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便利咸宁市民到武汉创业、就业和生活。

2024年12月19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通山至武宁高速公路湖北段通过交工验收。咸宁通山到九江武宁的通行时间将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内。咸九高速作为京港澳和大广两条国家高速公路的联络线,将联通武汉和南昌两大都市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打造区域交通物流节点成为咸宁“动力培育行动”的关键之一。据悉,“十四五”以来,咸宁交通积极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交通重大工程项目陆续推进,107国道咸安绕城段路基、桥梁已完工,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高速公路、咸宁城区南外环高速公路、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嘉鱼段)、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湖北段)、351国道咸安双溪至横沟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咸宁至崇阳高速公路、大冶至通山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咸宁段改扩建工程、陆水河Ⅱ级航道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力争尽快开工。从2021年完成47.5亿元,2022年完成60.1亿元,2023年101亿元,再到2024年114.82亿元,咸宁的交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

咸宁还借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岳阳至咸宁至九江铁路、武汉至咸宁至南昌高铁、武汉至咸宁市域铁路前期工作,开通直达圈内城市的城际列车,开通咸安区至江夏城际公交线路1条(103路),日均客流量达到1500—1800人次。

为加快建设融入武汉国际枢纽的物流节点,咸宁公路港物流园一期、京港物流仓储配送中心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营,鄂湘赣商贸物流中心(一期)已开工建设,咸宁机场、长江咸宁港、咸宁国际陆港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咸宁中欧班列直发常态化运行,共发运1334柜,首发咸宁—厦门海铁联运通道,发运119柜,线路覆盖欧亚大陆30多个国家、70多个城市。

除了推进硬联通,咸宁在优化软环境上也持续发力,聚焦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行简易事项“智能办”、政府采购“四方评价”、土地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等“小切口”事项改革,59个项目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试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新登记经营主体5.9万户、总量38.6万户,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成效。

“硬联通”不断畅通,“软环境”持续优化,必将为咸宁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强动力。

■ 城乡融合发展,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

2025新年第一天,早上8时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停车场就已停满了车辆,其中有不少都是武汉牌照。“咸宁生态环境好,离武汉也近,新年第一天,带着家人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专程从武汉驱车前来游玩的李先生说道。

在咸宁市辖的咸安、嘉鱼、崇阳、通城、通山和赤壁市范围内,水域占全域面积近10%,林木覆盖率57.05%,城区绿化覆盖率41.3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良好的自然生态成就咸宁中国温泉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等美誉。

绿水青山,背靠武汉,这是咸宁的两大优势。近年来,咸宁全域建设“大公园”,重点发展“大健康”,深度融入“大武汉”。

咸宁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持续整治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短板,建成城市客厅驿站和家具样板区49个,城市面貌实现“颜值”和“气质”双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在主城区,一方面依托城市空间形态,着力实施“公园+”,先后建成潜山森林公园、青龙山公园、十六潭公园等综合性公园,丹桂园等口袋公园,依山就势、临水傍湖新建绿道、步道。新增口袋公园12个、绿地面积70.07公顷,新建绿道34.5公里,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75㎡/人。另一方面,以人性化、便捷化为导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34个,大力整治交通拥堵点,刷黑背街小巷,改造老旧供水管网,护栏、窨井盖等市政设施“即破即修”,打造“公园+”开放舒适的街区环境,生活垃圾分类信息评估工作位列全国85个小城市第五。

“我们不是在城市里面建几个公园,而是把9861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建成一个大公园,让300万市民生产生活在生态公园里。”咸宁市公园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农村,完成5875户农村户厕建改,卫生厕所覆盖率96.7%。实施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56.95%。完成7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5.7%。新改建农村公路835.8公里,建制村公交覆盖率81.5%。10个村入选湖北省2024年度美丽乡村名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蔬菜是嘉鱼县的富民产业,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作为武汉市四大蔬菜供应基地之一,2023年嘉鱼县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45.37万亩,年产量约127.02万吨、年产值44.18亿元,带动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4432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正在不断塑造咸宁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 民生同保共享,幸福咸宁可感可知

2024年12月3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浇筑,咸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综合楼成功封顶。这是由咸宁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总投资12.5亿元,设置床位1000张。

2024年,咸宁全市23家公立医院和武汉市三甲医院通过托管、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对口帮扶等形式开展合作。286家省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772家省级异地就医定点零售药店实现社会保障卡就医全过程“一卡通”,约3.8万人次到武汉就医。

2024年,咸宁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成以后,患者足不出户,数据跑腿,就可以享受省级专家的服务,每年约2000人次受益。报告出具的时间由原来的1周缩短至1天左右,病理诊断准确率由原来的90%提升到99%以上,让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均等化、优质化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健康获得感。

应对老龄化,医养结合是大势所趋。作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咸宁探索了一条“医融养、养办医、签约医、医入户”的医养结合路径,并大力推进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办养老机构工作。

2024年4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内科住院楼第13层的所有房间及环境按标准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引入专业养老机构负责提供养老服务,真正做到楼上康养、楼下就医无缝对接,为老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不仅是“家门口”就能养老,近年来,咸宁还吸引着不少武汉等外地老人前来旅居养老。每年夏日,去通山县九宫山景区避暑的老人络绎不绝。素有“华中康养地”之称的咸宁,初步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1岁,排名全省前3,宜居健康咸宁实至名归。

2024年12月7日,鄂南高级中学和武汉市第二中学、咸宁市温泉中学与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咸宁市实验小学与武汉市育才小学分别签订了结对共建合作协议,零距离学习武汉三所名校的先进经验。近年来,咸宁市组建教联体132个,覆盖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20所,覆盖率100%,5个教联体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教联体,还承接武汉4所高校转移,在校师生17000余名。

在文化旅游方面,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寻香访泉·乐见咸宁”、“百万大学生游咸宁”等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三餐四季》“咸宁篇”登陆央视综合频道。签订武汉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入武汉都市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增长16.4%,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9.49%,武汉游客占市外游客总数的三成,乐游咸宁再掀热潮。

为确保武汉防汛安全和“一江清水东送”,咸宁与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共同建立长江、梁子湖、斧头湖、富水等流域综合治理协同机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簰洲湾防洪避险综合工程、西凉湖分蓄洪区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2024年,咸宁完成329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省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咸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在全省率先对39个湖泊“一湖一策”建立“健康档案”。咸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爱上你的小屋”等9个试点模式。全年完成造林22.77万亩,生态质量稳居武汉都市圈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人民幸福的底色日益凸显。

策划: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长江日报武汉都市圈新闻中心
撰文:陈浩然 高喜明
图片由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李浩

嘉鱼发布
权威发布嘉鱼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