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上,有人用“祭祀手”向你敬酒,不要客气,立刻用这3招怼回去!

文摘   心灵鸡汤   2024-11-11 00:01   山西  

在中国,喝顿酒可不简单。

跟领导、同事、朋友、亲戚、陌生人喝酒,怎么喝、怎么做、怎么说,那都是有讲究的。

喝好了,事儿就能成;喝不对,机会就飞了。

所以在酒桌上,人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彰显自己的教养和尊重。

就比如敬酒,用右手表示尊重,生活中常用右手来敬酒;用左手表示亲厚,因此祭祀时常用左手持酒杯。

也就是说——

如果有些人刻意用左手单手向你敬酒,是有一些冒犯的意味在其中的。

这种情况下,不要客气,立刻用这3招怼回去!

01

以礼还礼

酒桌上,敬酒这一举动涵盖着许多讲究。

资深人士皆知,在对他人敬酒时,最忌讳的行为之一便是“祭祀手”。

何为“祭祀手”?

简单来说,“祭祀手”特指左手敬酒。

在中国古代,每逢祭祀活动或者缅怀仪式,人们都习惯于以左手来倾注酒水或执行相关礼数。

故而,在社交场合中,若以左手为他人斟酒或敬酒,被视为极大的不敬,近乎于向对方施加诅咒。

尤其面对长辈或上级时,这样的行为更是大不敬。

所以说,当对方用“祭祀手”向你敬酒时,不妨微笑着同样以左手举杯,对他“礼尚往来”。

若对方对此举浑然不觉,并无半点愠怒或窘迫,很可能是他对此番礼仪尚不知情。

正所谓不知者不怪,提醒他下次注意即可。

但如果对方是故意为之,就没必要继续以礼相待。

脾气太好、心地太善,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好欺负。

一旦退让,对方就得寸进尺;一旦妥协,对方就变本加厉。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好的办法,在面对别人的欺压时,立刻予以还击。

你不可以伤害人,同时也要有不被伤害的能力。

当你变得强硬起来,敢发脾气,别人才会在乎你的感受,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你。

02

引经据典

《百家讲坛》里提到过:酒桌上也是有规矩的。

就比如,给别人倒酒时,不能将酒溢出杯外。

因为“杯满为礼,不溢为敬”,倒酒虽要倒满,但是不能溢出来,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

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规矩,有时候就是一种礼节。

而人与人之间,有了礼节,才有分寸,有了分寸,才有尊重。

如果对方不守规矩、没有礼节,对待你的时候,要么倒酒溢出来,又或是用“祭祀手”向你敬酒。

不必着急动怒,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提醒,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至于让场面过于难堪。

你可以试试用引经据典的办法,来提点对方——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刘姥姥踏入贾府的大门,恰逢贾母率领全家上下一起吃饭。

席间,李纨与王熙凤特地在旁设置了空位,就为了方便伺候长辈和小辈用饭。

等老人和孩子吃完之后,她们再入座用餐。

目睹此情此景,刘姥姥不禁赞叹:“真是礼出大家。”

这个故事讲完,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

恪守规矩并非意味着迂腐,也不是封建,而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秉持并传承的一种礼仪风范。

能够领悟此点的人,自然会立刻改正并道歉。

但如果是执迷不悟的人,我们也大可不必为其浪费时间与精力,转身离去就好。

老话常讲,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不要与愚蠢的人斤斤计较,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03

直接沟通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对自己有“恶意”的人。

明明是他们做事有问题,但因为害怕起冲突,只敢憋着不说,于是憋出内伤。

委屈了自己,也解决不了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直面恶意,摆出态度。

举个例子。

比如有人用“祭祀手”向你敬酒,你感受到了冒犯。

直接和她说,“你这样敬酒是不尊重我”。

明事理的人会立刻把酒杯放下,立马说“对不起,对不起”。

否则,一旦出现一忍再忍的情况,反而会激发对方更多的恶意出来。

心理学家武志红就说过:

“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着要做好人,结果当他人侵犯自己的时候,自己却没有还手的能力。”

面对生活里的恶意挑衅,直接回怼,就是“以行动捍卫安宁”的最好时机。

倘若初次遭遇时,不予以坚决制止,那么此类行为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做人做事,一定要对自己的边界坚决维护。

让对方感受到,他已经越过了你不可触碰的底线,而你绝非任人欺凌之辈。

如此,别人自会后退,不敢再轻易越界。

总而言之,在宴席之上,倘若碰到有人以“祭祀手”的方式向你敬酒,无需过分礼让,但也要保持冷静与理智。

依据实际情境,巧妙选择应对之策,既要捍卫个人的尊严与权益,又要确保宴会氛围的和乐融融。

毕竟,酒局饭局都是“局”。

入局之人需用心,总有人在暗中观察着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因此,做一个具备教养、深谙礼仪之人显得尤为重要。

唯有如此,方能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场合中,赢得他人的敬重与信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励志语录
看励志语录,获人生智慧;将语录照进现实,让励志成为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