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仁慈太监:复查圣旨时,故意改掉一个字,拯救数千人生命

时事   2024-11-14 07:02   广东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有一位从晚唐活到五代十国,享年71岁的宦官,他明哲保身,在乱世步步高升,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祸。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宦官曾改动诏书上的一个字,救了几千人的性命,得到了史学家的称赞。
他到底是谁?而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曾带兵击退十万大军

不少宦官在历史上都是反面角色,而他却是个例外。
张居翰是河北清河人,曾是宦官张养玫的干儿子。


在这里说一下,晚唐的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甚至有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不过,张居翰在朝中只是小心工作,没有干啥伤天害理的事儿。
和一般文盲太监不同,张居翰文化水平高,而且执掌过军事。他为人处世不错,在地方时和军阀将领相处关系融洽。


他做过八品的内府令,是个微末之流的小官,但是因为办事认真,他多次得到皇帝的赞许,还有很多赏赐。可见皇帝对其十分重视。
张居翰宠辱不惊,依旧认真完成分内之事,没有给别人挑错的机会。


张居翰曾被派到幽州监督军事,和老乡刘仁恭(河北深州人)关系不错。后来任职期满,刘仁恭特意请求让张居翰留任,朝廷允许。
值得注意的是,张居翰在幽州的这段时间,赶上了宫廷政变。他知道,不参与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这个刘仁恭的请求,恐怕也是张居翰的个人愿望。


后来掌权的朱温(五代后梁政权的建立者)厌恶宦官,责令刘仁恭要处决张居翰。老刘随便找了个替死鬼糊弄事儿。就这样,张居翰成了晚唐极少数活到五代的宦官之一。
在波谲云诡的朝局中留了一条命,可见张居翰是多么聪明,他的处事原则是多么实用。


不光如此,这位宦官还有军事才能。
他曾奉命带三千兵马驻守潞州城,平时对士兵勤加操练,闲时让百姓安心生产。他的政策得到了城内百姓的支持,大家团结一心,对战来犯的后梁军队。


后梁大将李思安带十万大军攻击潞州城,张居翰亲自在城头督战,对方一筹莫展。
仗打了半年多时间,劝降信也送了好几次,但张居翰不为所动。后梁精兵始终拿他没办法。
一直到第二年,24岁的李存勖(五代后唐政权的建立者)亲自带主力救援,才为潞州解围。


此时的后梁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张居翰抓住战机,带城中军民杀出,斩杀敌军一万多人,大获全胜。
这样罕见的守城之战,居然是一个宦官指挥,可见他带兵本事已经超过了一般将领。


这样的宦官,有文化,能审时度势,而且对上级忠诚还能保境安民。可以说,他的能力不在一些名臣之下。
特别是在五代十国那个武人横暴的乱世,他还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足见张居翰有一颗仁人之心。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前蜀皇帝上表投降

不过,守城有功的张居翰在朝堂遭到了压制。他明哲保身,每次商议大事都不主动发表意见。大将郭崇韬一时也找不到杀他的理由。
多年后,沙陀族领袖李存勖祭天称帝,建立后唐政权,他就是后唐庄宗。


登基2年后,他让太子李继岌、大将郭崇韬南征前蜀,这个小国很快举手投降。
后唐大军六万人,从今天陕西凤翔出发,过大散关后直逼蜀地。
前蜀是河南舞阳人王建建立的政权,国土面积不大,都城在成都。


王建其人,流氓出身,青年时贩卖私盐。
晚唐时,他认大宦官田令孜当干爹,后来趁乱占据蜀地。朝廷给了他一个西川节度使的官儿。
四川盆地四周围全是山,地理环境闭塞,王建很快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中国历史上,但凡是蜀地的割据政权,大都不会太长久。比如说刘备的蜀汉和十六国时期李雄建立的成汉,再比如说前蜀、后蜀。
因为这一带除了成都平原外,大多数地方土地开垦难度大,而且人口稀少的大西南很难积蓄太强的国力。


王建有个老婆叫徐氏,年轻貌美,就吹枕头风,让自己儿子王宗衍(即王衍)当皇帝。王建架不住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
918年正月,41岁的王建去世。他18岁的儿子王衍继位。


王建执政时,开疆拓土,任用贤能,还鼓励发展生产,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到了王衍这一代,王国国力大不如前。
这第二代皇帝也是前蜀的末代皇帝。
王衍治国本事不行,胡作非为却非常在行。他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还到处巡行,劳民伤财。


这样暴虐无道的皇帝,当然是不得民心的。
李存勖看王衍暗弱,就想要夺占蜀地,这么大一块肥肉,不要白不要。
后唐大军压境,王衍知道,抵抗肯定是死,不如早点投降,或许还能换一条命。


窝囊的王衍干脆上表乞降,他以一副降者的态度,带着几个人就来到了洛阳。
李存勖见王衍如此识时务,不禁夸赞,并说以后一定划一块地方好好安置你,日月星辰在上,我的诺言一定不变。


这话给王衍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带着一众大臣、家属千余人回到了蜀地。那时候的王衍或许还在做着富贵温柔乡的美梦。
没想到,李存勖最后还是食言了。


改动一字让千人活命

原来,就在王衍投降时,传来了反叛消息。
李嗣源带兵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叛乱,李存勖不得不亲自去平叛。大军从洛阳出发时,一个叫景进的伶人出了一个坏主意。


他说,陛下东征是狮子搏兔,太子李继岌在成都未归,一东一西两个方向用兵,国内必然空虚,可能有人会趁虚而入。不如把王衍那帮人杀了以绝后患。
所谓伶人就是唱戏的演员。李存勖个人喜欢戏曲,不少伶人都身居高位。后来欧阳修专门写过一篇《伶官传》。


心不狠,江山不稳。李存勖觉得有理,就让手下具体执行。
李存勖的诏书原文是“王衍一行,并宜杀戮”。但是张居翰在宣读诏书时,却改了一个字,把“行”改成了“家”。


“一行”和“一家”大有区别。这一行人包括了投降的前蜀文臣武将和太监、宫女甚至普通工匠。按这个阵仗,被杀的人也得有千人之多。
但是王衍一家那或许就是几十人,而且如果行刑人有恻隐之心,说不定还能私下放走几个人。


罪在王衍是皇帝,是李存勖的潜在威胁,那些无辜者惨遭横死,确实让人不忍直视。
于是,这一字之差,让一场可能千人被害的悲剧被制止。最后王衍一家被杀。
王衍被杀时,才28岁。


古代杀降不仁,王衍的母亲死前说,我儿子举国投降,依然不免身首异处,你们这么无信义,不久后也会遇到灾祸。
有一个王衍的妾姓刘,长得颇有姿色。刽子手看她可怜,想赦免她。
这女人倒是很有骨气,说:家破国亡,宁愿死也不愿意受辱。


后来也果然如王母所说,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当年4月的兴教门之变时死于非命。他死前中箭,喝完了最后一杯酒。起兵的李嗣源成了后唐第二任皇帝。
这也就是说,王衍之死和李存勖之死基本上就是前后脚的事儿。也或许李存勖死前都还没来得及“处理”张居翰。


李嗣源最后追封王衍为顺正侯,以诸侯礼下葬,给了这个年轻的皇帝最后的一点体面。这说明,李嗣源打心眼里也觉得杀王衍一家这事儿说不过去。


后来《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和《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都对张居翰的义举竖起了大拇指。欧阳修说他改一个字,让数千人存活,薛居正夸他是“仁人”。
李嗣源继位后,张居翰在洛阳面见他。年老的他请求退休,在71岁高龄去世。后世在陕西西安出土过他的石质墓志。


后记

清河张氏在隋唐时代天下闻名,当时走出了多位高官。不过可惜的是,张居翰这样列入正史还得到过夸奖的宦官,在清河名人录中不太显眼。
但是他的功绩不会磨灭,会被永远记录在历史书页上。
(来源:兜兜历史迷)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水煮历史
水煮百年(www.shz100.com):打捞麻辣鲜活的历史细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