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善于制造概念,近来针对中国抛出4D概念:Debt(债务,主要指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债务)、Deflation(通缩)、De-risking(去风险化)、Demographics(人口)。必须说,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的焦虑点,而要破解这些焦虑点,最终在于进一步把中国经济这块蛋糕做大。
过去40年里,中国的蛋糕做大了很多,但是还不够。中国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第一,但一到人均,又跌到下面去了。这不是说笑或者玩弄概念,人均才是人民幸福感的关键。说到底,幸福感来自每一个人的亲身感受,而不是统计局的数字。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进一步城市化的空间,下一个“2亿人进城”是改变世界的大事件。与集中在北上广深的上一波“进城”相比,高铁、5G将地理和信息距离缩短,加上避开中心城市的恶性竞争,这一“拉”和一“推”两股力量,使得下一波“进城”更多分散到二三四线城市。机械化、数字化、生态化使得在农民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农业更高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极大缩小城乡差别;更加合理、均匀分布的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则极大减小地区差别——这是做大蛋糕的第一根支柱,我在上一篇文章里也有详细的论述。
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方面领导世界,不仅对全球减碳是巨大贡献,也有利于做大中国蛋糕。眼下大家可能都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新能源本身带来的深远变化容易被人忽视。
中国可再生电力发展迅猛,光伏发展尤其迅猛
仅仅在2023年,中国就新增2亿千瓦(200GW)光伏发电能力和3亿千瓦光伏制造能力。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风力发电量809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3%。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333.71亿千瓦时,比2022年同期上升了3.98%;累计上网电量为4067.09亿千瓦时,比2022年同期上升了4.05%。
据CarbonBrief.org的Lauri Myllyvirta计算,2023年中国GDP增长里,新能源的贡献高达40%。
中国承诺世界:将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风电和光伏将在2030年达到12亿千瓦的发电能力,煤电在2025年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出。实际上,中国在2023年就达到12.6亿千瓦的无碳发电能力,比目标提前6年。由于中国的身体力行,联合国COP28成员同意在2030年将可再生电力的目标提高3倍。
但中国到2030年可再生电力能力预计能达到多少,各种预测天差地远。高盛估计可到24-33亿千瓦,推特上的Glenn Luk和TP Huang估计可到50亿千瓦。作为参照,2023年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为29.3亿千瓦,其中包括12.6亿千瓦的可再生电力。
但要紧的是中国可再生发电量最终能达到多高。假定用高盛的33亿千瓦,利用率为15%,那就能在2030年达到2023年煤电发电量的75%;如果达到50亿千瓦,那就是114%。如果因为储能和新质电驱动工业的大力发展而利用率大大提高,最终中国的可再生发电量可望大大提高,意义超过降低碳排,超低电价本身就是对经济的巨大的推动。
新能源发展带来生活革命
用过电车的人都有一种“开车不要钱”的感觉,这是指充电费用相比于汽油费用微不足道,电车的保养费用也大大低于油车。如果停车、道路不成问题,这必将大大增加出行量,带动相应的社交、消费和其他经济活动。
此外,超低电价可以极大推动住宅电暖,提高生活水平。南方的空调普及率已经很高了,但首先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其次有进一步扩大用途的空间。
实际上,电取暖比暖风取暖、热水取暖要容易实现得多,也容易做到定点取暖、按需取暖,而不必全天把整个屋子里有人、无人空间统统加热。在相对温暖但偶尔骤冷的南方,电取暖意义很大,在更加寒冷的北方,电加热的定点取暖和按需取暖也可以补充常规的风暖、水暖,还便于实现热效率更高、更舒适的地暖。
城市做饭一般用煤气或者天然气,热量大、加热快,但是安全事故时有所闻。相比之下,电导炉加热快,不仅不可能发生煤气爆炸、泄漏中毒的危险,而且加热表面采用全新原理,更加安全。此外,电热也便于家庭烤箱的推广,集成灶近年越来越受欢迎也是个明证。
洗衣机现在成为居家必须,但洗碗机尚不普及。人们对洁净效率的疑虑是一个方面,耗水、耗电是另一个原因。洗碗机实际上更节水,这是所有研究都证明了的;由于冲刷和高温,洗碗机的洁净能力也高于手洗,同样是得到证明的。如果耗电不再是顾虑,可以消除洗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最后一道障碍。
在更加简单粗暴的层面上,电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会随着超低电价而大大提高,“楼上人家多用电、楼下人家吃亏”的问题会小很多。一共没有几个钱的电费,就较少有人费那个事斤斤计较了。
生活的进一步电气化,对极大释放消费潜力的作用不言而喻。
推动新质行业发展
在生产和生活之间,超低电价使得大规模的室内农业成为可能。在专门的四面玻璃的高层建筑里建造“垂直农场”,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更是因为“零距离”而对市场高度友好。这还与高层建筑养猪养鸡不同,卫生和排污问题比较少,受控环境也较少虫害问题。垂直农场的关键在于能耗成本,这正是超低电价发挥威力的地方。
城市垂直农场不仅能减少农业占地压力,还能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新鲜果蔬的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在工业生产方面,电气化早已实现,但超低电价依然会催生全新的工艺技术,尤其在化工、冶金等耗能行业。
电加热不仅节约了燃料费用,还超越了传统的集中加热模式,便于采用更加均匀、精确的分布式温控。这在很多方面根本改变了传统化工单元操作和运作效率。
电加热也容易实现高温。蒸汽是常用的加热介质,含热量高,但饱和蒸汽的温度与压力关联,特高温蒸汽也意味着特高压,使用不便,安全性差。过热蒸汽温度更高,但显热的换热效率较低,压力也比饱和蒸汽还要高。油加热的温度更高,但有引燃和毒性的危险。电加热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低压、高温、惰性对工艺很友好。
电加热的高温特性对无碳排冶金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电加热还使得以前缺乏经济性的新质行业成为可能,这些新质行业还有利于与光伏、风电的“机会窗口”相结合。具有最大潜力的是海水淡化和电解水制氢。
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量大管饱的话,氢也是理想的清洁燃料。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可以利用新能源的过剩电力大量制氢,以气态或者液态储存和分发,除了用于氢化工,或者用于氢动力车辆燃料,或者用于电网的低谷补电。
海水淡化则利用过剩电力大量制取淡水,但对低谷补电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是缺水的国家,北方和西北尤其缺水,南方也有季节性缺水的问题。海水淡化的原料取之不绝,只有电力瓶颈。一旦解决可持续廉价电力问题,大量的淡水把北方和西北变为新江南,把南方变为常江南,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大连洁净能源集团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沙盘模型,该项目集滩涂光伏、储能、海水淡化、电解制氢为一体(图源:视觉中国)
大量富集的浓盐水则是从海水中提取稀贵元素的上好原料,由此又发展出一个新的增长点。
现有工业也能从超低电价中大量获益,比如电解铝。从原则上说,工业上没有化石燃料加热能做到而电加热做不到的。
跳出加热,还有其他大量耗电的工业大户。比如说,芯片工业大量耗电,超低电价不解决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问题,但对降低成本还是有显著作用的。
化肥工业不仅耗电,还耗氢。合成氨就是NH3。氮气容易就地取材,制备关键在于氢的制备。乙烷(C2H6)裂解制备乙烯(C2H4)时,释放出氢气,常与合成氨装置联合生产,“免费”的氢气极大降低合成氨的成本。低成本电解水制氢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大量廉价化肥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作用不言而喻。
氢气还能与二氧化碳合成为甲醇。这不仅可用作燃料,还是合成纤维、塑料、医药、农药、染料、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只是科学上可能性,但低成本氢使得合成蛋白质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选项,前途不可限量。
氢与二氧化碳和合成还可以发展成更大的氢化工,比碳中和更进一步,达到碳净减。
如果技术领先还做不到碾压世界,低成本是中国制造最厉害的武器。什么阴谋论、路障最终都将不攻自破。
这一切,开始于超低电价,只有从“免费”的太阳、风(还有潮汐、波浪等)里捕捉的新能源时代才成为可能。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3年相比于2022年,光伏单元的价格几乎减半,全球光伏产能增加3倍,几乎全是由中国独力所为。预计到2024年底,全球光伏产能将再增加40%,达到110亿千瓦,中国在光伏供应链里的份额依然保持在80-95%。在有些市场,光伏安装的成本已经由人工主导,光伏板差不多“白送”。
储能是关键
但新能源的供电稳定性依然是难题,现在还是需要火电、核电等不“看天吃饭”的发电能力作为基础供电和调峰供电,直到储能问题解决。
储能分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化学储能以电池为主,锂电池技术已经成熟,报废电车的锂电池用于动力电池的技术也在成熟化中。钠电池有可能成为成本更低、更加便于大规模生产和部署的新选项。
物理储能的种类就多了,比较主流的有抽水储能和重力储能。抽水储能就是水库发电,与常规水电有所不同,抽水储能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主要在上下水库之间来回搬运水、循环使用。在必要的时候,下游水库可以作为额外的防洪容量,当然这时抽水储能的功能就要搁置了。
重力储能利用深井高差,在重物来回升降过程中实现蓄能和发电。
另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是熔盐储能,利用熔融状态的盐的高蓄热能力,在电力过剩时制备高温熔盐,灌入地下洞穴储存;在需要补电的时候用泵抽上来,炽热熔盐作为热源,其余就是热电站的传统设备了。
熔盐储能特别适合与光热发电或热电站结合起来,为光热填平昼夜峰谷,在热电站则作为短周期调峰电力,季节性补电还是需要转入更加持续的传统热电模式,还需要核电。用氢燃料、合成甲醇、生物质燃料的话,热电依然是“碳友好”的。水电的发电量很大,但水电本身也受到季节性影响。
储能成本降低到光伏级的时候,新能源就如虎添翼了。别忘了,中国还有特高压和智能电网这个大杀器。
与世界分享更大的蛋糕
根据测算,50亿千瓦新能源与储能、先进电网相结合,中国有可能在2030年前取代现有的煤电,至少大大减少煤电的出力,更多的“多余”电力都是“白捡”的。也就是说,超低电价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不远的将来。
在更加一般的层面上,能耗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000年以来,中国能耗翻了两番,现在比美国还高75%,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40%,也只达到OECD的75%。中国不需要学美国人那样浪费,但该用的就得用,尤其是需要在节能增效的同时,依托绿色能源,开拓新的能源应用。
2000年以来,中国总能耗翻了两番,但人均依然只有美国的40%,也低于OECD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一般认为来自数字化、AI、量子、生物,但不要低估新能源的作用。万物智能化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能源永远是驱动万物的原动力。
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领先来之不易。这里有工业政策和政府催化的启动作用,但后劲来自激烈竞争和不断创新。在这个惨烈的赛道上,任何懈怠都意味着被秒杀。有人比方,这是龟兔赛跑的反转,鞭打快兔,使得乌龟永远不可能追上。这正是美欧担心的。
美国财政部代表团刚在北京结束会谈,这是旧金山峰会中中美同意的双边经济工作小组的第三次会议。据报道,美方重点议题之一是中国的过度产能:“中兔啊,等等你的美龟吧。”
这当然是与兔谋皮。中国只是在刻意拉开与昨天自我的差距,对美国并无恶意。在新能源产能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坡要爬,完全是为了中国的内需,外销只是顺带的外快。
实际上,新能源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面向内循环的,这将是与此前发展截然不同的地方。
各国和经济体人均能耗与人均GDP,圆点大小代表人口多寡
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大发展,及早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极大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提高人均能耗是绕不过去的一步。纵观世界,人均GDP与人均能耗紧密相关,而与美国的浪费或者欧洲的(相对)节俭关联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存在高人均GDP而低人均能耗的国家。
中国也是负责任的大国,在提高人均能耗和人均GDP的同时,确保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对全球减碳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做大自己的蛋糕,也与世界分享更大的蛋糕。
新能源大跃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天量投资。中国欢迎各方投资,但不缺资金。尽管当前股市凄风苦雨,中国投资实际上有良好的回报记录,只是“功夫在诗外”。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居民消费增长情况
2008年,美国闯祸,世界买单,中国实行“四万亿大水漫灌”,一些后果今天依然在消化中。但与美国救市以水漫华尔街为主不同,中国把大水灌入广袤的国土,铁公基、住房、工业建设最终使得中国居民消费增长遥遥领先于美国、日本和全世界,只有乌兹别克与中国齐头并进,部分时段还领先于中国。这才是中国投资的真实作用:不在财报中体现,而在全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体现。
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做大中国蛋糕的意义。如果说进一步城市化是中国进一步做大蛋糕的第一根支柱,新能源就是第二根支柱。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一方面对已有的成就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对现实充满焦虑。最大的焦虑在于中国的蛋糕还能不能进一步做大,或者说自己还是否等得及中国蛋糕的做大。
中国的蛋糕能进一步做大。不是明天,但不会需要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