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夜话丨称呼“大姐”是一种冒犯吗?

政务   2024-11-07 22:01   北京  



叫得出名字对不上号是焦虑,人在面前不敢随便叫,恐怕更尴尬。最近,不少人说自己有面对陌生人的“称呼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见到年龄不一的人,怎么叫才能宾主尽欢。
前不久,有段剧场对话成了热议话题。一场演出互动中,演员称观众为“大姐”“大哥”,惹得被称呼的女观众不满。女观众事后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大姐”的称呼叫老了自己,制造了焦虑,故而不能接受。演出主办方和演员均发文致歉,也表示“大姐”本是尊称,此举更无恶意。
有意思的是,偶发个案引起了广泛讨论,背后蕴含着不少人共同的焦虑:叫“同志”略老派、叫“女士”太正式,那看上去年龄介于姐姐和阿姨之间的女士,该如何称呼?有人抖机灵道,不妨叫“小姨”,点赞不少。又有人追问,那哥哥和叔叔之间的男士又该怎么叫?用亲缘关系改写称呼是个思路,但不断细分也终有竟时。再想到“小孩哥”取代了“小孩”,“小姐姐”取代了“女孩”,不禁感叹,怎么称呼别人真是门大学问。
称呼“大姐”是一种冒犯吗?图源网络
正所谓“以名责实”,嬗变的称呼是社会心态的涟漪。曾经,称呼邓颖超、蔡畅为邓大姐、蔡大姐,此处的“大姐”不仅描述了年纪,更表达着尊重与亲近。时至今日,在许多北方地区,叫一声“哥”“姐”,依然是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安全牌。但当年龄不再是识别彼此的绝对标尺,“三十岁是新的十八岁”登上热搜,成长焦虑、财富焦虑、婚育焦虑也脱不开年龄焦虑的底色。
其实,对于称呼的讨论能有如此热度,实际上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对称谓文化及互动礼仪的重视。尊重是沟通的基础和前提,称谓的背后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感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脱离具体语境,只把原因单单归咎于某一方都有失公允。
不少研究者提出,称谓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还反映了社会的认知和变化。或许,我们需要寻找更普世的称呼公约数。于是,“亲”剥离了性别与角色,唯独留下我愿与你亲近的含义;“老师”不需要对方真能有所传授,只需要心存尊重;“美女”“帅哥”不再与外貌绑定,前面一个字是客气,后面一个字才是要点。有语言学家表示,这种“称谓泛化”的现象,正是不同文化习惯、价值体系的微妙试探,也是正常的文化流变。
有意思的是,在具体语境下,可能有些称呼也有着更为丰富的意涵和指向。如果一位天津盘头大姨称呼20多岁的女孩为“姐姐”,大概率不是在“义结金兰”;老北京口中的“爷”,也能是真亲戚,可能是真尊重,也有可能是带有骄傲色彩的第一人称。这些背靠丰富文化底蕴、带有独特地域色彩的称呼,不仅无关辈分岁数,甚至成为了方言的一张名片。
从“老爷”“小姐”到“战友”“同志”,从“老师”“后生”到“亲爱的”“宝儿”,丰富的称呼背后,是多元的文化与火热的生活。社会个体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各有不同,称呼无法统一称之,更不必强求一律。不论称呼还是被称呼,心存善意以诚相待、开放心态尊重他人,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 ↓ ↓

2025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图片/摄图网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官方微信,反映女性心声、回应女性诉求、维护女性权益、服务女性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