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深度解析散文集《河的方向》(一)一场跨越岁月的乡土情思盛宴

文摘   2024-11-18 22:01   新疆  







在阜康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优秀的本土作家——刘力坤,她的散文集《河的方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这本书是阜康风土人情的画卷,是情感交织的乐章。从今天起,【夜读】栏目将陆续刊发《河的方向》的简析作品,我们将通过简析,与大家一同走进《河的方向》,感受刘力坤笔下阜康的灵魂,探寻她文字里的深情与思想,领略阜康独特韵味在其中的流淌。



一场跨越岁月的乡土情思盛宴



文丨哈依夏·塔巴热克


我面前放着一本两天之内一口气读完的散文集《河的方向》,作者刘力坤,写的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坐落在天山脚下的阜康市上户沟乡西沟台子村。我觉得有一堆话堵在心口想说,还有一种冲动,即前往台子村看一看那里的群山那里的大河,看看让作者津津乐道的那个小村。

作者写了父亲刘金玉——一个生产队的队长,一个有担当有想法知书达理的农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她这样写一群孩子遭遇洪水恐惧万状时突然出现的父亲:“只要父亲出现,周围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安全了,洪水的声音似乎被父亲的声音压下去了……。”

1963年,27岁的父亲带着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十几户人家来到台子破土建屋,开荒种地,修路修渠,修水磨坊。到了秋后,他们种植的麦子、洋芋,之后生产的苹果就运了出去,也可以将麦子磨成面粉了。

他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父亲,他买来了俄罗斯高头大马,然后与本地马杂交,繁殖了一代新的种马,引得这一带的牧民农民争相参观,掀起了相当的轰动。许多年后,他外出开会时,又从外地引进了一种菜籽新品种,结果当年秋后的收成翻了几番。

父亲当了一二十年的队长,前后骑用了几十匹马。能想象这个英武的男子汉骑在高头大马上发号施令,为全村老少奔忙的模样。这样的父亲自然自幼就给了作者十足的信心和创新精神,使她不知疲倦地走在写作的路上。父亲一辈人用双手创造了一片富足、和谐、幸福的新天地,作者则用笔来加以歌颂。被后代歌颂是先辈们的光荣。

作者写了母亲杨秀珍,她是那么地善良、淳朴、贤惠、能干。她是称职的母亲、厨师、裁缝、医生、采药能手,她还有一个绝活——乡村审美大师。在贫瘠困苦的年代,她会带着一群孩子奔走在山间采摘野菜拿回来变着花样做饭给他们吃。她做的饭不仅香,而且很好看。我觉得那么好看的饭食孩子们怎么就舍得咽进肚子。

她每年夏秋季都会带着孩子们上山采摘各种药材,储备起来,在漫长的冬季即当食材也当药材来用。她给全村人裁剪缝制衣服,甚至影响了二女儿,让她在十三岁的小小年纪就开始裁剪缝衣。她会在缝制的衣服上、做好的布鞋上绣上花朵,那是她心中特有的美。不论生活多么艰辛,她都会化险为夷从容应对。只因为有了这样的母亲,作者才生活得踏实、坚强、自律。

他们这个家的七个孩子就在这样的父母言传身带耳濡目染之下慢慢长大,走向社会,成为了有用之才,没有一个是孬种混账。只因为他们一直被父母疼爱、呵护,所以他们从小就懂得爱周围的一切。因为有良好的家风和生活习惯,他们才身心健康地成熟起来了。

作者还写了关大佬等一群长辈们,他们踏实、淳朴、善良。她感悟到这些长辈们用他们的行为、言语、操守讲述着、表达着最高远的生活哲理。他们是清醒的,所以知道美、灵性以及爱的神圣。作者也深知自己自小就在他们的怀抱中生活着,并经历了少儿时代的种种趣事,分享他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光,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情。

读着这些长辈们的故事,你浮躁的心灵会在他们如水一般的平淡中生出些许愧意,也有了一份难得的静谧。

读着这部散文集,我也深深感悟到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我们的选择,以及对幸福生活所定的标准,从而去过那种可以享受单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失去自己,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作者用了整整70页的篇幅来写野菜地图这一辑。野蒜苗、老鸦蒜、荠菜、蒲公英、榆钱、金雀花、野草莓、黑果小檗、野苜蓿、黄连、曲曲菜、灰灰条、椒蒿、野蘑菇、沙葱、艾草、甜草根、面蛋果子、花盘蜜露……,孩子们在山间、丛林、河岸、悬崖之间跑着,忙着,唱着,嬉戏着,品尝着大自然的馈赠,享受着彼此的温暖。跌倒了,有母亲搀扶,迷路了,父亲就会翩然而至。

孩子们在采摘之中慢慢体悟到了生活的哲理。他们从长辈们的唠叨中知道了牲畜吃多了野苜蓿会胀肚子,甚至会把肚皮胀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大人们念叨牲口,孩子们便暗暗地从中吸取教训,干什么事都不敢干过,绝了对方的路,也就绝了自己的路。”

在采摘野蘑菇的过程中,他们也知道了一个道理:“……只采比手掌大的蘑菇,绝不踩蘑菇娃娃子,我们要给小生命留有成长的空间,谁要连指甲盖大小的蘑菇娃娃都踩,心里也会觉得做了亏心事,不敢再戕害小生命。”

读着这一群孩子在青山碧水间采摘、品尝自然、新鲜、绿色野菜的情形,觉得他们太幸福了。相比城里的孩子们吃的那些垃圾食品,喝的红瓶绿瓶各种饮料,真是天上地下羞于比较。

作者又用38页的篇幅写了孩子们的乡村游戏。打尜尜、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打沙包、踢毽子、捉迷藏、编花篮、指天画星星、斗鸡、翻花绳、打木牛儿、滑马儿……,这是他们一年四季都不可或缺的快乐。这些游戏我小的时候也玩过,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特别欣赏他们在悠悠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撒疯撒野,无所顾忌地玩耍的情形。殊不知这一切都为他们日后的身心健康,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现在的孩子们那有这样的艳福!他们的节假日都被各种兴趣班填得满满的。更可恨的是家长一直要求孩子们赶课,三年级的学生赶学四年级的课程,初一的学生赶学初二的课程,孩子们疲于奔命,代价则是因为跑得太快太疾,错过了孩提时代本该有的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尽情玩耍的乐趣。孩子们一路迅跑,甚至没有时间看一看方向,就这样一直拖到大学毕业。介时,就会出现一批面对飞快变化的世界茫然不知所措瞪大了眼睛的年轻人。



作者刘力坤的散文语言特色首先是非常美,若行云流水,若乐音婉转,精于拟人。

她这样形容一个孩子在春意盎然的河边看到的一切:“我撂下书包,飞快地奔向河谷。河谷刚醒来,还睡眼迷离呢。河水不大,匆匆地流淌着,似有消息要传递。白杨、桦木、花楸也都半梦半醒,闭着眼挠痒痒。树皮、枝条都有些微微红肿。草儿们纷纷登场,那些探春的报春花溢出一片鹅黄,散布着春天来临的讯息。鸟儿们站在树枝上,你唱哆,我唱咪,开始练声。”她又这样形容旱年庄稼缺水的情形:“庄稼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它们不能走到河里自行解渴,只能守在地里等雨。”

作者又在孩子们摆家家的游戏中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们已经是摆家家中的父母了,怎么能没有父母的样子呢?”她就这样与同伴们坐在刺墩里的石板上,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塑造着自己的人生。

其次,她的散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一个夏日,跟着母亲出门采蘑菇,她的黑条绒布鞋上由母亲绣的一朵嫩绿的春芽被路上的栽桩石撕裂成了两半。她很是不悦,甚至哭了起来。因为“母亲给我绣的春天,被这个夏天一个尖头尖脑的栽桩石头撕破了。扭肿的脚没有让我哭,但被撕烂的春芽却使我嚎啕大哭。”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知道美被破坏了,还知道那个美就来自身边的母亲,她心疼啊。

其三,她的散文语言描写非常准确生动。我最欣赏她对孩提时代的那些游戏的描写,令人信服,更令人欣赏。我虽然也玩过那些游戏,但从没有想过像她那样去描写。她写孩子们打尜尜:“……失败的孩子必须跑到尜尜落下的地方,拿上尜尜深深地吸一口气,憋足了劲儿,一路大喊:'啊……'狂奔返回,跑到起点就赢得了发球权。整个回程不准换气,跑回起点常常嚎得人声音嘶哑,脸憋的紫红,整个人都木呆呆的。”

她这样写人与马的关系:“你踩蹬跨上马鞍落腚的那一瞬间,马就已经判断出你的驾驭水平。你策马扬鞭走出二里路,它甚至能猜出你的脾气、性格,它知你比你知它多的多。掌握了你大量的信息,它就知道你是孬种,还是铁汉,是怂包,还是英雄。掂量清楚后,它就要采取行动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头怼软硬不吃。我们村上那些心术不正的人,马的亏吃得多了。人不敢言语,马教你做人行事。”这样的描写生动准确又有趣儿,因为你在冥冥之中竟然猜不透究竟是人的悟性高还是马的悟性高。



截至目前,作者已经出版了五部散文作品,有点份量。如果你以为她会骏马收缰,解甲归田,那你就错了。我相信她会一路走下去,但是我不希望她继续散文题材的写作,因为她应该改变了,即开始通过小说这个题材转回头再去写心心念念的台子村。

前天,读完《河的方向》这部散文集之后,我恍惚觉得后边还没写完,所以两次下意识地翻到了集子的最后一页。回过神来之后,我才知道根据自己对刘力坤的了解,觉得她已经到了步入小说创作这个新阶段的时辰了。

首先,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旧台子村对于你,就像沙湾对于刘亮程、阿勒泰对于李娟、木垒对于李健、奇台对于王诚、任乐、唐新运一样,非常非常重要,那是你的宝地,很肥沃,现在需要你拿出所有智慧、精力与时间去耕耘,宛若几十年前父亲带着一些人去台子开荒种地建房扎根一样。

因为截至目前,你只写了台子村的风土人情,探索了那里的每一个角落,捕捉了童年时代一个又一个幸福瞬间,感受了那份被岁月珍藏的温柔与美好,基本上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不用展现人性的多样性。这只需要饱满的热情,需要相当的文字功底,需要文化底蕴。如果你以为台子村就这样了,或者以为我只能写它的美好,那你就错了。人性与生活哪里会有这么简单?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尤其是需要面对舍弃故土,异地搬迁的时候,人性一定会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台子村的人们会炸锅会抱怨,会坐在先辈的墓地痛哭流涕。有人会落荒而逃,干脆回到关内那个许多许多年都没有回去的故乡,有人会抱怨甚至谩骂动员他们下山移民的干部们,有人干脆赖在老房子不走。即便像你父亲那样知道为了子女上学有个好前途的人心里还是有自己的小九九,因为社会关系变了,活命的营生变了,自给自足没有就业压力的生活没了影踪。我相信每一个台子村的农民兄弟当时都有过一段悲痛欲绝的时期,都在背地里流出过心酸的泪水,都曾经明里暗里回到村子里,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对于世世代代依山傍水居住在山间,与先辈们的亡灵同居一地的人们来说,离开故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但也仅仅是这一点,就会让他们与现代化失之交臂,无法与时俱进。

理性地来讲,中国社会发展到了这一步,人应该把根扎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先辈的故土,一个是后辈们的落脚地。

其次,静下心来,大量阅读中外哲学著作,包括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冯友兰、熊十力、梁漱溟等人的著作。阅读中国学者殷海光等人的逻辑学著作,还要大量阅读心理学著作,包括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最新出版的心理学著作——《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值得一提的是最起码还需要阅读二十部中外经典名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为了彻底摆脱习惯性思维,打开视野。

所以,不要犹豫,你赶紧回到台子村,我还是去呼图壁县的雀尔沟,真正地感悟他们理解他们歌颂他们,当然也要批判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备注:作者系自治区第六届党代会代表、全国侨代会优秀侨眷、新疆二十佳优秀政务翻译、自治州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作家、文学翻译家、电影编剧。


点击「写留言」与小编聊聊💗

点个在看分享

小编和大家共勉



来源:阜康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嘉蕾

一审:王筱庆

二审:郭刚

三审:张晶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fkswxb@sina.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20032

阜康零距离
洞悉阜康百态、捕捉精彩瞬间,新闻资讯权威发布就在您的身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