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降水发生了明显变化,2000年之前以17.1 mm/10 a的速率减少,2000年之后以43.8 mm/10 a的速率增加。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1.95倍。夏季降水量占年平均值的53%。下游降水量分别比上游和中游多83.9%和25.3%。降水的空间变化以上游最为明显,减少集中在北部,影响面积为24.9%,增加主要集中在南部,影响面积为24.3%。短期空间变化不大,表明外界影响是渐进的。降水的突变发生在春季(1992年)、夏季(1996年)和冬季(1970年)。不同流域均存在6—15年的短期周期波动,其中夏季为61年,秋季为14年,冬季为23年。最干旱的年份是2000年,7月份的SPI 12为-1.35。中游干旱中心集中,并经历了两次显著的移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干旱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21世纪初向西移动,向东北偏东方向最长位移414.41 km。该地区是近63年来干旱发生频率(15次)、持续时间(225个月)和强度(237个月)最多的地区。2000年以前SPI 12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极涛动(AO)的影响,与ENSO和AO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DO呈负相关。 2000 年至 2020 年,气候(q 值均值:0.18)和 DEM(q 值均值:0.22)是影响干旱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相互作用减弱,高程相互作用增强。这项研究为黄河流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抗旱战略提供了重要见解。
图2黄河流域降水量与气候干旱变异及驱动因素识别示意图。
图4. 1960 —2022年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在年平均降水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5年滑动平均降水量,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年平均降水量减少阶段(阶段I)和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阶段(阶段II)。右上角插图显示了上游、中游和下游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图 5. 1960年至 2022 年黄河流域月降水量对比。右上角插图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的箱线图。p 值为:* p < 0.05;** p < 0.01。
图6.黄河流域多年降水量空间分布。(a)1960–2020年;(b)1960–1966年;(c)1967–1973年;(d)1974–1980年;(e)1981–1987年;(f)1988–1994年;(g)1995–2001年;(h)2002–2008年;(i)2009–2015年;(j)2016–2022年。
图7.黄河流域四季降水趋势空间分布。(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图8.基于M-K突变分析和滑动T检验的各区域年降水量统计数据。(a)、(b)、(c)和(d)为M-K突变分析结果图;(e)、(f)、(g)和(h)为滑动T检验结果图;(a)、(e)长江流域全流域;(b)、(f)上游;(c)、(g)中游;(d)、(h)下游。
图9 .基于M-K突变分析和滑动T检验的不同季节年降水量统计数据。(a)、(b)、(c)和(d)为M-K突变分析结果图;(e)、(f)、(g)和(h)为滑动T检验结果图;(a)、(e)春季;(b)、(f)夏季;(c)、(g)秋季;(d)、(h)冬季。
图 10.不同流域降水的 Mollett 小波变换实部等值线图。(a)整个黄河上游;(b)上游;(c)中游;(d)下游。在每个子图中,左侧面板显示小波系数的实部等值线图,而右侧面板显示小波系数的方差图。
图 11.不同季节降水的 Mollett 小波变换实部等值线。(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在每个子图中,左侧面板显示小波系数的实部等值线图,而右侧面板显示小波系数的方差图。
图12.不同流域SPI 12时间变化趋势。全流域及上游、中游SPI 12值的时间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SPI 12值减少期(阶段I)和SPI 12值增加期(阶段II)。
图13黄河流域干旱相关指标空间分布。
图14 1960 —2010年黄河流域干旱重心迁移轨迹。(a)黄河流域干旱重心概况;(b)干旱重心迁移轨迹;(c)干旱空间分布动态迁移方向分析。
图15.黄河流域干旱程度空间分布。
干旱区气象生态拥有近1w活跃粉丝,是干旱区资源环境领域最大的自媒体平台,致力于帮助科研人员和团队宣传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本公众号加为星标,一键三连,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