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毕节•追光前行‖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刘兴文

政务   2024-10-14 16:55   贵州  



英雄名片


  刘兴文(1933.6-1952.7.4),抗美援朝英雄,出生于贵州省纳雍县治昆区坡其公社扯凯箐大队(今纳雍县左鸠戛乡兴文村)一个苗族家庭。


  1949年11月,纳雍解放,16岁的刘兴文迫切希望参军。1950年4月,刘兴文瞒着父母,追随解放军几十公里,强烈要求参军,因年龄和个头小未获批准。但刘兴文态度坚决,死磨硬缠,一路跟随,部队领导拗不过他的执着,获批入伍,编入第15军45师134团3营7连2排六〇炮班当战士。


  1951年3月,‌刘兴文‌随部队奉命入朝作战。6月,在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19岁的刘兴文坚守阵地10多个小时,击退敌人11次进攻,毙伤敌人100多人,荣立一等功。


  1951年9月,刘兴文被选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见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又先后到重庆、贵阳等地作报告,邓小平、贺龙及贵州省党政军领导亲切接见他。刘兴文的报告,激起了广大群众支援抗美援朝的巨大热情。


  1952年4月,刘兴文重返朝鲜战场。7月4日,遭敌炮火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0岁。1953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特追授刘兴文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追赠他二级国旗勋章。刘兴文的事迹受到当时许多重要新闻媒体连篇报道,被绘制成连环画,由解放军总政组织部编写的《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和《血染金达莱》等书都收录了刘兴文的事迹。

英雄成长


  1932年,贵州正值国民党的统治,土匪、地主、恶霸等地方势力到处横行、鱼肉百姓。刘兴文的父亲刘玉顺常年租种地主的土地,全家终年劳动仍然食不果腹,困苦不堪。刘兴文懂事开始就帮助地主家放牛、割草,一家人都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残酷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造就了刘兴文吃苦耐劳、不畏强暴、性情耿直的品格。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在贵州省纳雍县剿匪时,从解放军手中分得衣服、谷物、农具、土地的刘兴文一家,亲身感受到了解放军是“干人”(苗族作为穷苦人的自称)的队伍,是苗家的亲人。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当时年仅18岁的刘兴文,怀着消灭国民党残余以及土匪和恶霸,保护“土改”胜利果实,让“干人”不再为地主做牛做马的决心,主动跑到134团7连的连部请求参军(当时解放军部队已到水城县南开区)。连长和指导员看到眼前这位个子矮矮、头发长长的苗族少年,竟把他当成了姑娘。连长冷冷回道:“部队是不招女兵的。”刘兴文听后急得直跺脚,忙道:“我虽然头发长,可是我是个堂堂正正的苗家男儿啊,只是个子矮、年龄小了点而已!”说完便“哗”一下把裤子脱下来,向连长和指导员证明自己确是男儿之身。连长和指导员都被刘兴文的举动感动了,但又怕刘兴文年龄太小,受不了行军、打仗之苦,都劝他说:“过两年等你长大了再说吧!”刘兴文十分着急,急忙辩解说:“苗家的儿子什么苦没吃过啊,我不怕苦!再过两年土匪都被你们消灭了,我还当啥子兵?”  


  好说歹说,刘兴文的要求还是没能得到连长和指导员的答应。他只得抹掉眼泪,坐在门边“耍起赖来”,说什么也决不离开连队。连队干部没法,只好将情况向上级请示。经团领导批准后,终于同意他入伍,编在第15军45师134团3营7连2排六〇炮班当战士。



  刘兴文脱下破烂的衣衫,穿上了显得过大的军装,整天高兴得满面笑容。连队战士见他身材矮小,又是苗族兵,都亲切地叫他“小苗”。他活泼天真,听到有人叫“小苗”,就会兴冲冲地跑来,没完没了跟战友拉家常。班里的同志都非常喜欢他,对他格外照顾。部队向毕节、赫章、威宁地区剿匪时,只叫他背两发小炮弹,不让他参加战斗。刘兴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多次找到副指导员问:“为什么不叫我打土匪。”副指导员耐心地说:“小苗,莫急嘛!你学好本领后,仗有你打的。”刘兴文记住副指导员的话,见啥都想学。战友擦枪、擦炮,他就在一旁仔细看,有时还不停的帮着擦。追击土匪时,他紧紧跟着老同志,不挪开一步。工作上他总是抢着干,不怕苦,不怕累。由于他进步快,这一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底,45师在贵州剿匪完成后,接受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任务,开赴华北邢台地区集结,进行战前整训。在短期训练中,刘兴文通过认真而刻苦的训练,学会了射击、投弹等技术。




苗族战斗英雄刘兴文(传略)及走上革命道路


战斗故事


  1951年3月,‌刘兴文‌随部队奉命入朝作战,任务就是进入朴达峰阵地阻击敌人,掩护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大部队转移。朴达峰位于金化西南,海拔799.6米,山高陡峭,林木茂密,地势险要,直接控制着敌人必经之路。战斗于5月28日开始,8连在前沿阵地与敌人激战了4天4夜,敌人死伤数百,却未能前进一步。


  6月1日深夜,刘兴文所在的7连投入战斗。连长郭新年先以1个班把阵地向前延伸几十米,依托岩石占据前沿。凌晨,敌人在一阵炮火袭击后,1个连兵力向上拥来。7连前沿战士突然以手榴弹、手雷投向敌群,杀得敌人丢盔弃甲地逃了下去。不甘心失败的敌人,集中各种火炮,出动十余架飞机向我阵地狂轰滥炸,长达数小时。正午,敌人成连、成营的兵力,在大批坦克掩护下从三面向7连实施猛攻。阵地上炮声隆隆,烈火熊熊,弹丸横飞,战斗激烈地进行着……

  刘兴文奉连指导员指令呆在掩蔽部里,怎么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愤,急得摩拳擦掌。他想,战友们在拼命杀敌,自己却呆在这里,算什么抗美援朝?不行,不能给苗家丢脸,要上前沿同战友们杀敌立功。他跨出掩蔽部,正好遇到一位重伤员下来,说“前方吃紧,快上去。”刘兴文二话没说,忙把他的步枪和弹药接了过来,快步朝着枪声急促的山头上跑去。

  这时,阵地上的战斗员已经不多了。他找到了连长、副指导员。副指导员高兴地说:“小苗,你来得正好,现在有仗给你打了。”连长指着右边公路上的山头对副指导员和他说:“敌人要爬上来了,你们快上去。”

  副指导员右手拿着驳壳枪、左手提着手榴弹,喊声“小苗,跟我来!”刘兴文端着大枪,挂上手榴弹和子弹袋,紧跟在副指导员身后。他俩飞快地跑到靠公路的山脊上卧下,只见一大片绿油油的头盔向上爬来。副指导员说:“小苗,你没扔过实弹,专给我揭开手榴弹的盖子,由我来扔。”刘兴文把手榴弹一个个拧开了盖,摆在副指导员顺手的地方。敌人越来越近了,副指导员仍不慌不忙。直到敌人的眼睛、喘着大气的鼻、嘴都看清楚了,副指导员才右手一挥,一颗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敌人被炸倒一片。刘兴文高兴的喊“打得好!”他学着副指导员把手榴弹拉环套在小手指上,用力扔出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炸死炸伤几个敌人。剩下的残兵败将,慌忙逃命。刘兴文第一次参加战斗,亲眼看到自己杀死敌人,感到无比兴奋。


  敌人又上来了。刘兴文和副指导员仍然等待敌人接近阵前,才一起把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第二次进攻。突然,敌人一串子弹飞来,副指导员被击中倒在地上。刘兴文赶紧抱起副指导员,正要为他包扎。副指导员吃力地说:“小苗,不用了……要坚持……守住阵地。”说完,一头倒在刘兴文怀里。刘兴文悲痛地呼唤着:“副指导员,副指导员。”顿时,脑子里浮现平时副指导员对他的关怀、爱护、教育、帮助,一阵心酸,眼泪止不住地落在副指导员苍白的脸上。他把副指导员安放在沟坎下,满腔怒火地注视着敌人。

  敌人第三次扑了上来。刘兴文孤胆作战,接连扔出两颗手榴弹,炸死敌人一大片。接着,端起步枪打逃跑的敌人,打退了敌人第三次进攻。刘兴文一个人坚守山头,又打退敌人两次进攻。手榴弹打完了,他估计敌人一时还不敢上来,就赶紧跑回原阵地向连长报告,再搞点弹药来。                       

  当他回到阵地时,见连长下巴被打碎了,嘴上缠着绷带,已经不能说话了。连长听完他的报告后,右手指着前方阵地,然后右脚狠狠地在地上蹬了蹬。刘兴文明白连长的意思,是要他坚守那边阵地,立即说:“连长,你放心,我一个人也要坚守下去,人在阵地在。”连长满意地点了点头。刘兴文带满手榴弹又迅速向那边山头跑去。

  此时敌人已冲了上来,占领了阵地。刘兴文赶忙隐蔽起来观察情况,只见二、三十个敌人乱成一团,有的在修工事,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咋咋呼呼叫个不停。刘兴文趴着寻找有利地形,准备向敌人反击。这时,正好碰上了负伤昏倒的机枪射手赵金平苏醒过来。他急忙叫道:“老赵,快趴下,上面有敌人。”他俩凑在一起商量,等到夜间再消灭敌人。天黑透了,刘兴文握着手榴弹在前,赵金平端着机枪在后。摸到敌人工事旁,刘兴文扔出了一颗手榴弹,将敌人大部杀伤,活下来的几个慌慌张张逃跑,被赵金平机枪子弹全部消灭。

  夺回阵地后,他俩掩埋了副指导员的遗体,堆成坟包。然后吃着敌人遗留下的饼干、罐头,清理敌人丢弃而又能用的武器弹药,准备“回敬”敌人。刘兴文和赵金平在阵地上,又坚守了两天两夜,先后打退了敌人11次进攻。直到9连前来接防,寸土不失,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刘兴文在此次战役中荣立一等功,被授予“青年的旗帜”等荣誉称号。15军领导机关在全军范围内广泛掀起了“向刘兴文学习”运动,他的英雄事迹在全军各兵种、各战线中广为流传,深深感染了黄继光、龙世昌等著名战斗英雄,大大地鼓舞了全军指战员的士气。


  国庆期间,刘兴文被选入志愿军英模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国庆节当天,他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得到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刘兴文在观礼团代表中年纪最小,又是少数民族,各级领导对他十分关注。观礼结束后,西南军区邀请他到重庆宣讲。邓小平政委、贺龙司令等军区首长亲自接见他,并集体同他合影。



  之后,他还专程到了贵州。12月3日抵达贵阳时,省党、政、军领导陈曾固、周林、何光宇等到车站迎接。在贵阳期间,他分别为机关、厂矿、学校作巡回报告,受到隆重欢迎。他还回到他的家乡纳雍汇报自己的战斗情况。刘兴文在报告中说:“是共产党、毛主席推倒了三座大山,使苗族翻身解放,才有我小苗的好日子;是解放军革命大家庭,教育我成长;是连首长和同志的帮助,我才立了功。这叫我怎么不高兴啊!这份光荣是苗家的,是全国人民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刘兴文的报告,对家乡和西南地区影响很大,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志气。


刘兴文回家乡纳雍作报告时,受到热烈欢迎


  1952年4月,刘兴文重返朝鲜战场前线,又到军内各部报告国内建设成就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志愿军的情况。之后,他随部队一起进入上甘岭五圣山7连阵地。不幸的是,1952年7月4日,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刘兴文遭遇敌军炮击,被弹片击中,因伤势过重而光荣牺牲。刘兴文遗体经战地医院清理后由45师师长崔建功为其扶灵送葬。后来,刘兴文的遗骸被移葬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烈士陵园。


  1953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特追授刘兴文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追赠他二级国旗勋章。同年10月,刘兴文父亲刘玉顺,被邀请为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成员,在贺龙的率领下赶赴朝鲜慰问祖国的亲人。慰问团到达15军后,军首长将一面代表全军指战员崇敬之情的锦旗赠给刘玉顺;锦旗上书“献给英雄的父亲刘老先生——英雄之父——中国人民志愿第十五军全体指战员”;来到45师134团,刘老先生又亲自把慰问团赠送给他的锦旗,转赠给刘兴文生前所在的战斗集体7连,锦旗上书“献给光荣烈属刘老伯父——英雄之家——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孙占元、易才学所在部队赠”。刘老伯父心里知道,是伟大人民军队培育出苗家的英雄,应该把荣誉送给培育刘兴文成长的人民军队。


  刘兴文并没有离去!他英勇杀敌、顽强作战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全军干部、战士心中,激励着无数的战友为保家卫国而英勇奋战!贵州籍志愿军战斗英雄龙世昌,戴荣华,易才学和模范护士王清珍,在他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均在各自的阵地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谱写下动人的赞歌。


追光英雄

  


  崇尚英雄、缅怀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家乡人民没有忘记! 1953年,政府把刘兴文所出生的村庄,命名为兴文村。2013年,中共左鸠戛乡党委、左鸠戛乡人民政府又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在全乡群众集中活动的中心地带,调剂出一块20余亩的平地,先后投资了近300万元,修建了以刘兴文英雄事迹为主题的国防教育主题广场。广场为规则的青石板铺就地面,正面是一个宽大的舞台,舞台下方红色花岗石上,刻下了“英雄广场”几个醒目的金色大字,给人视觉的冲击与内心的激动感;中央是一个圆形花坛,花坛中心点上是铁灰色花岗岩雕刻的刘兴文站姿塑像,塑像栩栩如生,手端苏式冲锋枪的刘兴文英姿勃勃,目光炯炯地注视远方,极富随时投入保卫祖国战斗的动感;广场边缘左右两侧,修建了体现民族风情的游廊,左边为“闻乐亭”,右面为“妙忆亭”,两幢百米长廊原木为柱,出入口处支撑出传统的中式翘檐,游栏下为原木条凳,供人们观瞻英雄形象和览胜景小歇,雪白的瓦脊和檐口与青瓦相映衬,在四山翠绿拱卫下更显优雅;广场入口处还有水池,左右相对的花坛。水池中锦鲤斑斓,花坛上繁花盛开……广场的主题还在深化与拓展之中,建设中的广场下一步还将在舞台两侧,镶嵌花岗石浮雕组画,展示刘兴文的成长历程以及朝鲜战场上英勇激战的场景,让人们更加直观与形象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冬去春来,站在英雄广场的还乡亭旁,远看四周漫山遍野的山茶花,我们深知英雄用生命换来的这份安宁来之不易。正如诗人丁垂赋所写:“塑像巍巍立广场,赴朝一去不还乡。和平信是来非易,犹见英雄紧握枪。”


刘兴文雕像(杨英 摄)



来源:纳雍县党研室 左鸠戛乡

一审:张   艳

二审:罗 毅

三审:张应旭

文稿投稿邮箱:gtny2021@126.com

视频投稿邮箱:jzb3535118@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纳雍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857—3525990

举报邮箱:gtny2021@126.com


看完请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珙桐纳雍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纳雍县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