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威市凉州区主城区向东北方向行进30公里,就仿佛进入了一片蓝色的海洋: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连接成片,闪闪发光,蔚为壮观;光伏板下,梭梭、沙米等沙生植物将沙土牢牢固定。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这里是占地50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的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4.5亿元。“目前示范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已并网150万千瓦,2024年发电量达到18.76亿千瓦时。”凉州区沙宇公司总经理张克伟说。
武威市凉州区年平均日照数3300小时以上,年利用小时数1780小时,可开发面积60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空气透明度高等特点,是国家确定的河西走廊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凉州区委、区政府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中央提出建设“沙戈荒”风光电基地为指导,抢抓“陇电入浙”大通道建设战略机遇,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先后引进华能、华电、大唐、国能、国家电力、国投电力、中广核、三峡、华润、中节能、中核等企业。
“园区不仅是光伏发电园区,同时也是全省沙漠最大的光伏治沙产业园区。”张克伟说,沙漠地区缺水、风沙大,很多植物难以存活,但光伏板吸收太阳光线、遮挡日照,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原有天然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存活率。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记者了解到,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两种治沙模式,一种是固定治沙模式,在光伏板间设置草方格沙障,根据光伏板间距情况,中间种植单排或双排梭梭、花棒、柠条等灌木,其余地方播种沙蒿和沙米等沙生植物,增加植被盖度,保护地表不被风蚀。另一种是在光伏电站区域栽种樟子松、柠条,形成固沙生态屏障。在光伏板间规划建设养殖区,发展生态鸡、绵羊养殖产业,同时利用禽畜粪便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在板下规划种植四翅滨藜、梭梭等沙生植物嫁接肉苁蓉,变荒漠为绿地,形成光伏治沙新模式。
“园区的沙生植物是2022年种植的,2025年夏天可以嫁接肉苁蓉,产生经济效益。”张克伟说,未来,园区将加快大基地项目建设进度,破解外送紧张的状况,全力建成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近年来,凉州区紧扣“双碳”远景目标,按照“系统性谋划、板块化开发、大通道外送、产业链延伸、清洁化应用”要求,用足用好光热、荒漠戈壁等资源优势,把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作为主攻点,大力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全力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在建光伏发电装机规模615.7万千瓦,风机总装、塔筒、叶片、机舱罩和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生产能力已基本形成,新能源产业体系初步构建。2023年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6.84亿元,增长32%。2024年1—11月,实现产值31.43亿元。
凉州区发改局副局长王军表示,作为新能源发展优势地区,凉州区将持续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应充分用好凉州区诸多先天与后天优势,在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按照安全优先、先立后破、通盘谋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针对不足和挑战提早布局、主动破题,全力解决电力外送和区域消纳问题。同时,应立足送端电网的定位,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促进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