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交车的地方,一定有人间烟火。
哪怕是一辆小小的公交车,小到只有7个座位。
在山高路远的衢州市衢江区举村乡,就有这样一辆微型公交车,车型是老百姓口中俗称的“面包车”。
这是衢州唯一一辆“面包车公交”。日均行驶130余公里山路,过去五年里,日复一日地沿着蜿蜒曲折的村道,捎带着散落居住在各个山头的村民。
有了它,崎岖的山路,便没那么难走了。
一辆面包车 一条公交线
不久前,衢州公交集团收到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来自衢江区举村乡——一个地处衢州和丽水交界、山高路远库区乡镇。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
信中,举村乡政府感谢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带来的便利,方便了村民和游客出行,也感谢783路司机黄建民,工作严谨踏实,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把783线路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783路是一条特殊公交线路,只有一辆车,车型是东风小康牌新能源面包车,黄建民是唯一的驾驶员。783路“面包车公交”
最近,记者前往举村乡,见到了黄建民和这辆小小的“面包车公交”。车门上印有“衢州市城乡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字样,小巧的车内的设备却一应俱全:行车记录仪、GPS定位、摄像头、公交管理系统、投币机、刷卡机等公交车标配设备一项不少,运营标准不打折扣。
让山区每个角落都通公交
记者坐在副驾驶室里,在摇曳的车厢里,目之所及是如画的风景,荡漾的碧波、连绵的青山。有的路平整宽阔些,有的路狭窄颠簸还很泥泞。“我这条线路的路况复杂,路面狭窄,小车更灵活。而且这里的乘客少,用大车反而不适合村道。”黄建民笑着解释。783路只跑举村乡里的内环线,就像树干上的枝桠般向各个村落延展,线路分散,包括西坑线、龙头坑线、角坞线和下东坑线四条村道。黄建民每天跑其中3条线路,每2天覆盖全程。983路公交车线路示意图
村道总是不会太宽,路面宽度大多在3.5米-4.5米之间。正是砍毛竹的季节,路边堆着刚砍下的毛竹,路就更窄了。这便显示出这小小面包车的优势来了,途经狭窄路段,黄建民总能稳妥通过。黄建民驾驶的面包车负责将散落在这些“枝桠”末端的村民送到其他村,或者接送到主干道上,方便他们换乘771路——一辆19座的大公交车,通向大山外面。每每看见在路边行走的村民,黄建民都有一系列习惯性的动作:踩下刹车减慢速度、用方言和村民打个招呼、主动询问是否要搭车。只要村民有需要,783路公交随时可以停车。投币箱哐啷一声响,在西坑口站点,迎来了三位乘客。其中一位乘客是从隔壁镇到这儿走亲戚的,另外两位则是约好一起去乡里的理发店:“我们理完发后又能坐黄师傅的车回来,很方便。”这里距离衢州城区60多公里,单看公里数,路程不长,但全乡平均海拔近700米,千米以上高峰有19座,森林覆盖率达93%以上。还有浙江第三大水库湖南镇水库绵延至此,宽阔的水面陡然缩窄,形成了库尾。从城区来到这里,车程超过2个小时。公交车是乡内唯一的公共交通,也是通向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黄建民说:“最远的村距离主干道有6.2公里,我的工作就是让每个角落通公交。”
乡里人人认得783
坐着783路,来到了角坞村,大黄狗对着面包车摇摇尾巴,黄建民停靠下车。几缕炊烟从矮矮的泥墙房的烟囱里升腾了起来,已临近午饭时分。不远处,一位佝偻着背的老人缓缓走过来,非常激动地拽住黄建民的手,边往他家的方向走去边说:“到我家去吃饭去!”这位老人叫廖养林,今年95岁了。95岁的老人廖养林邀请黄建民去他家吃饭
一旁站着的另一位老人廖文良看了此情此景,也笑开了花,赞叹道:“黄师傅人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服务态度特别好,平时就算不坐车他也会帮我们带带东西。”副驾的位置,有一圈新鲜的冬瓜,一袋刚打的板栗,“这些是早上搭车的村民给我的,他们都很热情,对我很好。”黄建民笑着说道。副驾驶位上的冬瓜和板栗
后备箱里有他帮村民代购的两提抽纸,有帮村民代送的一袋大米,还有帮村民代取的快递……黄建民每天都带着村民的东西,却不会搞错东西是谁的,也不会忘记要送到哪里去,“自己的事情可能会忘,别人的事情不会忘。这是我的工作,我想用心服务好大家。”他笑着说。停靠五分钟,黄建民又发车了。如今,举村乡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发展,常住人口不足千人,大多是老年人,且居住分散,783路公交车,更成了他们的腿脚。黄建民或许认不全乡里每一个人,但这里人人都认得黄建民和他的面包车。村民们与黄建民的公交车之间有了一种超越交通工具的默契。
“优秀党员” 不褪色
10多年前,他获得过“衢江区十大优秀青年”“衢江区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19年前,35岁的他担任龙头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种植食用菌、建立苗木基地、兴办毛竹加工、成立竹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图源2006年1月3日衢江广播电视台衢江新闻
今年,黄建民已经54岁,“十大优秀青年”变成“老司机”,但“优秀共产党员”永不褪色。2011年,卸任村支书的黄建民,带着一家人下山生活。但他始终对这片山林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还是想回村里生活。”黄建民诚恳地表表示。2019年,乡里要通公交。有车没司机,因线路偏远,其他人不愿意做,他便接下了这份工作。从此,这片山林又成为他的工作场所。“有乘客时我就服务好乘客,没乘客时我就看看外面的风景,听听鸟语,闻闻花香。”黄建民这样形容他的日常工作。他每周跑6天线路,周四开车回城区检修。5年来,他没有轮换驾驶员,独自在这幽静的山林中行驶了超过30万公里。村里的大黄狗与783路公交车
他仍是村里的“年轻人”。“村里都是留守老人,没有汽车,也不会骑电瓶车,还有很多腿脚不便的老人,出行是非常依赖我们公交车的。”黄建民补充道。67岁的毛樟雄坐在板凳上剥豆角,见到黄建民便笑着打招呼,他说:“我每个月都要坐他的车,去乡里的卫生院买高血压药。”乘客大多是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其中不乏老弱病残者。黄建民帮助村民运带物品
他还是村民第一时间想到的驾驶员。有一天晚上,村里的一名孩童突发疾病,家中只有外婆,立刻想到了黄建民,他开着私家车,及时将人送到城里求医。山路上,一位老太晕倒,头磕破流了很多血,幸亏黄建民路过,马上打电话拦车送医院。当村民子女身在外地,需要家中资料时,黄建民会积极帮助拍摄并发送;他还为村民拍证件照并联系影像制作与打印,就是这样,他认识了几乎全乡的人。黄建民搀扶乘客下车
日复一日,总是不厌其烦。783路“面包车公交”风雨无阻,成了山区村民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也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
不停歇的783路
当时间回到2021年5月,衢州市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私营客运企业收归国有。改制后,公交车的管理更规范了、票价更低了,城乡线路票价统一为2元/人次,“面包车公交”正式命名为783路。“以前从里坞坐到下东坑口茶山大桥要7块钱,从角坞坐到主干线也要5块钱。”黄建民回忆道。改制后不仅票价便宜,而且老年人能享受70周岁以上免票、60周岁以上半价的优惠政策。今年8月份,783路公交车上交硬币数共650元,平均每天不到19元,这是一条不计盈亏的山区公交车。
举村乡翁源村景
“这条线路会一直运行下去,保障山区老人的出行需求。”衢州市城乡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翁志峰经理告诉记者。黄建民还透露了另一个好消息:“公司准备给我换辆新车,新车还是类似的车型。”783路,仍旧是“面包车公交”,继续穿梭在山间,停靠在炊烟袅袅处。
来源:潮新闻
编辑:林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