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献俘:大清帝国最高光的时刻,清军打遍亚洲无敌手的佐证

美食   2024-11-20 17:04   黑龙江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帝国的礼仪:从影视剧中的误解说起

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明黄色的琉璃瓦下巍峨的宫殿前,一位身着龙袍的帝王,怒目圆睁,指着跪在面前的官员,厉声喝道:“来人!将此人拖出午门斩首示众!”话音刚落,几名如狼似虎的侍卫便将那名官员拖了下去,留下周围人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似乎,“午门”二字,总是与血雨腥风、帝王之怒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影视剧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真实的午门,并非刑场,更不可能成为随意处决犯人的地方

午门,又称五凤楼,是紫禁城,也就是明清两朝皇宫的正南门,是皇宫的正门,作为帝国的门面,午门不仅雄伟壮观,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试想,如果在皇宫的正门动辄杀人,岂不是让皇宫沾染了血腥之气也让皇帝的形象大打折扣?

实际上,午门在明清两朝更多地是承担着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功能,比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封、颁布诏书等等,都要在午门举行盛大的仪式,而在这些仪式中,最能体现帝国威仪和军功赫赫的,莫过于“午门献俘礼”..................................................................................

献俘:古老的仪式帝国的荣耀

献俘,顾名思义,就是将俘获的敌人和缴获的战利品献祭给上天和祖先以告慰先灵,并祈求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

历朝历代,每当国家取得重大战争胜利,都会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献俘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都城的城门或者宗庙以彰显胜利的喜悦和帝国的威严,而献俘的对象,则通常是敌方的首领、将领以及重要的战俘。........................................................................................................

献俘仪式,不仅是一种炫耀武功、震慑敌胆的手段,更是一种宣扬国威、凝聚人心的方式,通过展示胜利的成果可以极大地鼓舞本国军民的士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可以对潜在的敌人起到威慑作用,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国力强盛,对外战争频繁,也涌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而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彰显国威,清朝统治者对献俘仪式尤为重视,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帝国正门的午门,自然也就成为了举行献俘仪式的最佳场所

康熙大帝:平定漠北首次献俘

清朝入关后,虽然基本统一了全国,但边疆地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安分的势力其中,对清朝统治构成最大威胁的,莫过于雄踞漠北的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自17世纪初开始崛起,其势力范围一度囊括了整个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以及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对清朝的西北边疆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深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决心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始,康熙先后三次御驾亲征,率领清军主力与准噶尔汗国进行决战

经过数年苦战,清军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兵败自杀,其势力土崩瓦解,为了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也为了震慑其他蠢蠢欲动的势力,康熙皇帝决定在午门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初三,北京城万人空巷,所有人都聚集到午门附近,想要一睹这场盛况,上午十点,随着礼炮轰鸣,身着龙袍的康熙皇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午门城楼,接受群臣朝贺。

随后,在隆重的礼乐声中,噶尔丹的灵柩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数十名被俘的准噶尔高级将领被押解到午门前,向康熙皇帝行跪拜礼,康熙皇帝庄严地宣布了对噶尔丹的“平叛”诏书,并下令将噶尔丹的灵柩发往盛京(今沈阳)安葬,以示“皇恩浩荡”

这场献俘仪式,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次午门献俘礼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之一它不仅标志着清朝彻底平定了漠北,巩固了西北边防,也展现了康熙皇帝作为一代雄主的英明神武和雄才大略

雍正王朝:平定青海再展雄风

康熙皇帝去世后,他的第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史称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对外平定叛乱,巩固边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对清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割据青海的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罗卜藏丹津是噶尔丹的侄孙,他继承了噶尔丹的反清衣钵,不断骚扰边境,并与准噶尔残部勾结,企图东山再起

为了彻底消除威胁,雍正皇帝决定对罗卜藏丹津用兵,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领清军主力进剿青海,经过数月激战,清军最终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俘获了罗卜藏丹津本人

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震慑其他蒙古部落,雍正皇帝决定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罗卜藏丹津被押解到北京,并在午门前向雍正皇帝行献俘礼

与康熙皇帝不同的是,雍正皇帝并没有处死罗卜藏丹津,而是将其囚禁起来,并试图对其进行招抚,雍正皇帝的这一做法,一方面是出于安抚蒙古各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想利用罗卜藏丹津的影响力,来分化瓦解准噶尔残部

雍正皇帝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罗卜藏丹津被俘后,准噶尔残部失去了精神领袖,内部更加混乱,再也没有能力对清朝构成威胁,而雍正皇帝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也再次展现了清朝的强大实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乾隆盛世:征服西域两次献俘

雍正皇帝去世后,他的第四子弘历继承了皇位,史称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史称“乾隆盛世”

乾隆皇帝继承了祖辈的遗志,继续对准噶尔残部用兵,经过数年征战,清军最终彻底征服了准噶尔汗国,并将西域地区纳入清朝版图,为了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乾隆皇帝在午门举行了两次盛大的献俘仪式

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在伊犁附近俘获了准噶尔汗国末代可汗达瓦齐,乾隆皇帝下令将达瓦齐押解到北京,并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

与对待罗卜藏丹津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对达瓦齐非常优待,他不仅没有处死达瓦齐,还封他为亲王,并赐予府邸、田产,让他在北京安享晚年,乾隆皇帝的这一做法,一方面是出于笼络准噶尔贵族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想向世人展示清朝的“皇恩浩荡”

第二次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并将大小和卓的尸体押解到北京,乾隆皇帝下令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并将大小和卓的尸体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乾隆皇帝对达瓦齐和大小和卓的不同待遇,反映了他作为一代雄主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对于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敌人乾隆皇帝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以争取民心,巩固统治;而对于胆敢反抗清朝统治的势力,乾隆皇帝则毫不手软,坚决予以镇压,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道光年间:最后的辉煌平定张格尔

乾隆皇帝去世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内忧外患不断国力日渐衰弱,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依然没有放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依然在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而战

道光年间大小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在中亚地区活动他纠集旧部,勾结英国殖民者,不断入侵新疆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彻底平定张格尔的叛乱,道光皇帝派兵进入新疆,与张格尔展开激战

经过数年苦战,清军最终在1827年彻底剿灭了张格尔的叛军并将张格尔本人生擒道光皇帝下令将张格尔押解到北京,并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

与乾隆皇帝对待达瓦齐的优待不同道光皇帝对张格尔没有丝毫怜悯在午门献俘仪式结束后,道光皇帝下令将张格尔凌迟处死,以告慰死难将士和百姓的在天之灵

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是清朝末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胜利也是清朝最后一次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这场胜利,虽然无法挽回清朝衰落的命运,但却展现了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尾声:午门见证历史的兴衰

从康熙到道光清朝在午门举行了五次盛大的献俘仪式,每一次都见证了清朝的武功赫赫和国威远扬,随着清朝的衰落,午门献俘礼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午门依然巍峨地矗立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它见证了清朝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封建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而那些曾经在午门上演的献俘仪式,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了些许记载和传说,供后人凭吊和反思。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纵观世界历史
每天为你推荐一些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趣事、野史秘闻、正史解读的历史知识文章。致力于为您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