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教育领先直隶,名列全国前茅,成绩卓著可观。直到抗战前夕,仍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这一切为近代天津校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代,天津大中小学校多有校歌,本文选择有代表性大中小学校各一所,介绍其校歌。《北洋大学校歌》诞生于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而谱写,传唱至今。北洋大学校歌
1934年12月3日,一则刊登在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周刊》上的“征集校歌启事”引起师生热议:“本院……近拟编纂院史,并拟征集校歌。尚望全国北洋先后毕业各同学,本其发扬母校精神之热忱,各抒伟见,激励后生。并附录校歌未定稿于后……”后附校歌未定稿:“武库宏开,葱茏佳气绕楼台。是我最悠久中华学府,文化胚胎。北运河流兹润泽,西沽桃李遍培栽。炼欧美,铸通材。综土木机电冶金采矿,育成建设人才。看外交司法峥嵘头角,工商路矿,蜚腾声誉,尽皆实事求是中来。劝同侪,好继续共同努力,永使我北洋光华发越,普照埏垓[1]。”从文学鉴赏角度而言,这篇“校歌未定稿”堪称文辞优美,气宇轩昂,用来作为大学校歌,已是难得佳作。然而,时任北洋大学校长的李书田却并不满意。在李书田看来,当时的天津、华北,哪里还有什么“葱茏佳气”?只怕早已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且看:1934年8月7日,日本商人在河北唐山贩毒,两日内国人因吸食致死者达八百多人;8月11日,日本在北平、天津大规模军演;8月25日,驻扎天津的日军居然在市内演练巷战。战争阴云笼罩,家国命运艰危,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正在逼近[2]。1935年8月,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校庆前夕。自北洋法科被迫移出后,学校进入专办工科时期,校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法科的停办使学校损失严重,但同时工科有了一定的发展,由1920年的三个学门发展到1935年的四个系包括七个工程组。学校还成立了工程研究院,召集一大批工程巨擘,在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建成我国第一座水工实验室等等。李书田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所大学的校歌,不应仅仅是彪炳“悠久学府”“文化胚胎”的堂皇辞令,而应该唱出时局危难,唱出家国兴亡,唱出北洋师生于家危国难之际的担当!正如他在1933年北洋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慷慨声言:“国难方滋,榆热告急……校舍之堂皇,设备之宏丽,院系之遍设,学生之众多,决未足尽大学使命之万一,大学应向人民提供新发明、新创造,还要提供能发明、能创造、能领袖群伦的一流人才!”抱定这样的精神信念,李书田找到当时中国音乐界的两位巨擘——萧友梅和廖辅叔,请两位大师谨以北洋大学之精神风骨,殚精竭虑,谱写校歌[3]。据1935年8月26日《北洋周刊》第74期刊载:“本院前恳请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转托音乐艺文社廖辅叔君代撰院歌,俾便集会时咏唱……”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4],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 校歌,旋律雄浑高雅,歌词不仅文字优美,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优良传统,精炼而意义深远。校歌不仅指出北洋大学位于天津北运河畔桃花堤旁,“悠长称历史”是指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建设为同胞”与下面的“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共同表达了学校立校的根本目的,以及告诫广大师生校友,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与盛宣怀在奏折中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理念是一致的。后面用“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十二个字,精确地概括出了大学追求真理、追寻科学要追寻本源的理念,更指出了学校工科见长、注重实践的特色。而“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四句则深刻阐述了学校对学子学习的殷切期望,其言精,其意切,发人深省。整首校歌不仅唱出了学子的自豪感,更激发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据悉,《北洋大学校歌》曾收录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的《校歌选集》中,并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校歌——北洋大学校歌。南开校歌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的部分南开学生举行茶话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校长和南开学校的运动员。在会上,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为了增强凝聚力,巩固团体精神,应该编写一首让每一个南开人传唱的校歌。张伯苓对张蓬仙的提议深表赞同[5]。南开中学校歌
1918年末,张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积极采纳校友意见,着手落实创编南开校歌。先请国学根底深厚的魏云庄老先生[6]撰写歌词。魏老先生对南开办学宗旨,对严修、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了然于胸。他接受撰写南开校歌歌词的任务后,满怀激情,由南开创办的历史背景,想到了南开学子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想到统领南开人应该弘扬的精神境界。于是,流淌着南开教育理念的歌词跃然纸上——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歌词虽短,却具有无比深邃的内涵。校歌首句“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直接高唱出校歌的主题:南开精神,并指出巍巍南开精神发源于九河下梢、人杰地灵的津门。“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中“汲汲”是形容水流湍急的样子,“骎骎”是形容马儿奔跑的样子,“汲汲骎骎”就是迫不及待、跨越飞奔之意,正如毛主席诗词中所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月异日新”是南开校训的下半句,指南开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整个这一句是鼓舞南开学子们努力追求、奋发上进,也比喻南开教育事业像骏马奔腾般不断进取,前途无量。“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这一句是对南开人楷模典范的标志与赞颂,给南开学子们树立起一个素质全面、为人正直、坚忍不拔、温逊谨慎的谦谦君子形象。魏云庄写好歌词,张伯苓把歌词交给好友、时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美国人饶伯森(中文名韩慕儒),请他配曲。饶伯森与张伯苓是挚友,交往多年,深知这位中国教育家的理想和抱负,根据自己对于歌词的理解,采用了源于西方教会音乐中一首圣诞歌曲的美国马里兰州州歌的曲调,用西方音乐旋律,为南开校歌完成配曲。配好之后,他为张伯苓试唱,那平和、舒缓、凝重的旋律,虽无金戈铁马般的奔放与激昂,却富含华夏文化的底蕴和张力,当即得到张伯苓的认可。张伯苓又将词曲完整的南开校歌交由音乐教员孙润生(字玉琦)审定后教唱。在1919年3月31日的《校风》上有如是报道——《校风》“添全体歌”报道:“校长对于巩固团体精神起见,拟请孙润生先生审定一歌,于集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成南开真精神云。”从此,南开学校凡有大型集会时,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南开学生都会高唱南开校歌。例如:1928年12月4日,张伯苓出国考察募捐,当日离津时,颜惠庆、张彭春及南开同人等到车站送别。登车前,南开师生高唱校歌,张伯苓亦脱帽参加合唱。又如:1937年10月17日,天津南开中学33周年、南开大学18周年、南开女中14周年时,均在重庆南渝中学举行盛大庆祝会,所唱校歌的歌词、曲调,与在津校时完全一样。老校友李鹤年(南中1927班,著名书法家)、周汝昌(南中1939班,著名红学家)都以精妙独特的书法艺术,书写过“南开校歌”的全文;1937班校友孙养林曾撰文专门研究校歌歌词的深刻含意,颇有心得,可见南开校歌对陶冶南开学生心灵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7]。豪迈昂扬又不失悦耳动听,年轻欢快又不失悠远稳重,南开校歌词曲交融,和谐一致,赞颂了“日新月异”的进取精神,提出了“智仁勇真纯美”兼备的教育方针和“文质彬彬”的人才培养模式,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学校的校歌中独具魅力,几十年来传唱不衰,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名歌佳曲。21 世纪初,在地铁一号线建设施工拆除文昌宫回民小学门前的店堂时,发现了文昌宫古碑。其碑额96公分,中间刻有“永垂不朽”四字,两边和上边有龙的雕饰。碑身232公分,无字,碑额和碑身为大理石;碑座58公分,为青石。笔者考证此碑立于海潮庵,是兴学宝地文昌宫的历史见证。清道光七年(1827),由原山东武定营守备、邑绅侯肇安捐资修葺文昌宫,扩殿旁为学宫。进士王天赐、梅成栋在文昌宫西海潮庵立辅仁书院,为士子科举预备场所。该书院规模宏大,是官办书院。书院山长由本地延请,其中有赐进士出身、曾任国子监学正的王天赐,曾任山东芜县和蓬莱县知县的金瓯,举人出身、曾任顺义县训导的王进翰等。在辅仁书院任教的多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其中,有侯肇安、梅成栋、沈兆沄、杨光仪、吴士俊、吴惠元等在该书院主讲,他们十余年不收一文钱,对弟子循循善诱,令人敬佩。1895年至1896年,李叔同十五六岁时在辅仁书院读书,月学两次习字与诗文课。天津博物馆保存有李叔同在辅仁书院的试卷。李叔同词曲《文昌校歌》
光绪二十九年(1903),该院址改为北洋校士馆,成为天津学子“岁考”的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是年四月三十日,天津著名教育家胡玉荪在此创建天津最早的师范学校——天河师范学堂(天津初级师范学堂)。为了便于学生实习,1905年该学堂建有附属小学堂,最初只有一个班,30名学生,校训为勤朴。翌年,增加了一个班。宣统元年(1909),增设高小一个班。转年改为直隶第一初级师范附属小学堂第一部,为天津最早的著名官立小学堂之一。宣统二年(1910),李叔同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回国后在天津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图案教习。期间,为文昌宫小学作校歌,歌词曰:文昌在天,光明之光。地灵人杰,校士场,初学根本,实切强;精神腾跃,成文章。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1914年,直隶省第一师范学校及分校迁至河北公园内学务公所旧址,文昌宫归为附属小学。转年1月,有六个年级。1916年,添招女生,男女合班。1933年,改称河北省立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一部。到1948年,有19个班,1177名学生,31名教职员。解放后,改为八区第二十三小学,1959年,合并为红桥区西北角回民小学。1976年,地震震毁了文昌宫大殿。现迁新址为红桥区文昌宫民族小学。该校国内外校友颇多,著名书画家胡定九曾在该校任教。胡定九,1917年毕业于直隶省第一师范学校第十二完全科。以年龄最小,学习最优,被分配到附小(即文昌宫)任音、体、美、英文教师。他对津沽先贤李叔同极为崇敬(心性特长亦与叔同先生十分相似),不仅每期必教《校歌》,还经常介绍李叔同业绩,弘扬其精神,并身体力行。北洋、南开、文昌宫是近代天津学校的旗帜,其校歌是近代天津校歌之典范。[1]埏垓:shān gāi 指广阔的大地。[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窃思河出昆仑墟,其势定可吞埏垓。”[2][3]太岳:《北洋校歌》,载于2015年7月10日《今晚报》副刊天大故事征文。[4]卓荦:zhuó luò,超绝。
[5]贺海龙:《南开校歌:南开精神的颂歌》,载于2011年3月13日《今晚报》11版“七彩校园”。[6]魏云庄:清末附贡生,张伯苓的老师,时任南开中学文牍课主任兼校长秘书,为南开校歌的词作者。[7]李溥:《巍巍我南开精神——关于南开校歌的来龙去脉》,《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2016年第1期,第51页—52页。[1]张绍祖编著:《天津校歌史话》,团结出版社,2019年1月版。(供稿单位:和平区档案馆)
文章转自:《天津史志》2024年第1期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印迹】针市街小伙巷2005(图)
2、拆掉的老南市 寻找曾经留下的印迹
3、庆祝天津建卫612周年!百张老照片带你去“穿越”
4、【珍贵视频】东、南、西、北马路旧影
5、【珍贵视频】老城里的胡同 你还记得曾经的家吗?
天津市档案馆,一个值得关注的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带你了解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
投稿交流邮箱:tjsdagxcb@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