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奉节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扎实推进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专技随访,推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服务”工作落地见效。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奉节微党建推出“四访标兵”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各位标兵锐意进取、拼搏奋进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斗热情,为奉节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标兵档案
敖敏清,中共党员,砚瓦小学大队辅导员,奉节县2023年“教师家访标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茁壮成长。”
砚瓦小学位于城郊山区,是一所被群山环绕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学校撤点并校、生源减少,目前,在校学生仅40余名。敖敏清从18岁到砚瓦小学,扎根教育事业,一干就是19年,是位名副其实的“老人”,也从主科老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全科老师。在做好班级管理,完成各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卫生习惯等日常问题。瞅瞅这个孩子今天洗没洗脸,问问那个孩子早上吃没吃饭;遇到头疼脑热等小问题,她就帮着送医、喂药;没有课外读物、学习用具她就自掏腰包,免费赠送;一旦发现孩子思想波动,表现异常,她就登门走访,沟通情况。家长们都说:“敖老师对孩子比我们这些亲爹亲妈还细心,把孩子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如今,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行为习惯良好,开朗自信、积极阳光。敖敏清说:“我要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只有孤独与等待,还有欢笑和希望。”
标兵档案
杨娇,三沱小学保卫科长,奉节县2023年“教师家访标兵”。
“如果把孩子比作刚出土的嫩芽,我愿做那一滴晨露,滋润其成长;如果把孩子比作含苞的花蕾,我愿做那一缕阳光,照耀其绽放。”
杨娇是一名奋战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年轻“老教师”,从教以来,她高度重视家校沟通,积极推动教师、家长相互支持配合,同心协力化解学生教育难题。家访中她注重宣讲交通、消防、防溺水、心理健康等安全教育知识,要求家访教师积极收集影响学生安全的各类隐患问题,并及时研判解决。今年春季部分家长反应孩子在家不愿学习,沉迷手机游戏,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杨娇多次组织家长座谈交流,共同制定了家长以身示范+教师教育引导+兴趣爱好培养的帮教方案。在家长与教师的悉心教育引导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沉迷手机游戏的危害,并积极投身于阅读、绘画、运动等兴趣活动之中,不到半年时间,50余名学生彻底改掉了沉迷手机游戏的不良习惯。
标兵档案
杨敏 ,青龙小学教师。奉节县2023年“教师家访标兵”。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用心的陪伴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杨敏是青龙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老师,所带班级共31个孩子,其中25名留守儿童,5个单亲家庭。由于父母情感的缺失与隔代长辈的过度溺爱,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懒散、情绪消极、性格孤僻等问题。为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杨敏在全面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制定了“四个一”教育帮扶机制。一是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时刻关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二是打造一个“暖心阵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节庆活动、主题教育、集体生日。三是开展一轮“倾心交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寻找问题根源,因人施策化解问题。四是实施一次“亲情连线”,打通亲情交流“最后一公里”,实现“云团聚”。
2023年以来,杨敏共走访学生家庭100余人次,帮助29名学生落实教育资助1.5万余元,与学生交心谈心200余人次,组织集体生日、亲情视频28场次,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等各类问题120余个,为留守孩子的童年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
标兵档案
江小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奉节县2023年“教师家访标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优点和挑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心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超越自我,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潜力。”
今年44岁的江小辉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教育对象主要是身体或心智有缺陷的特殊儿童,这类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语言等方面都与普通儿童存在明显差异。作为特教学校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各种特殊学生的需求,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用高度的耐心和爱心,随时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今年春季,江小辉发现学生小芳有点情绪不稳,喜欢用衣架、铅笔等物品敲打同学,多次教育提醒均不见效果。为彻底弄清孩子暴力倾向原因,江小辉多次走访小芳家庭,发现孩子异常表现与其父母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关。在了解情况后,江小辉积极与小芳父母沟通交流,引导家长正确客观对待孩子问题,多点关爱、理解与陪伴。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芳暴力倾向明显减少,有效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状态。
其实,在特教学校像小芳一样的特殊儿童不在少数,每天,特教老师们都在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融入社会竭尽心力。从最简单的生活起居,到必备的生活技能,再到必要的文化知识,他们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一棒,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帮助特殊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跨越重重障碍,助力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