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用于情报分析时间线生成(TLS)任务:根本问题及两个代表工作

文摘   2025-01-08 11:45   北京  

今天是2025年01月08日,星期三,北京,天气晴。

今天我们看看大模型用在舆情分析领域事件分析上的一些应用,这是我们之前事件图谱的一个延续,最近跟进下这个专题,盘活一下,看看有哪些有趣的思路,重点看时间线生成。

专题化,体系化,会有更多深度思考。大家一起加油。

一、事件分析中的时间线生成

如何有效地聚合相关文档以围绕中心主题构建有意义的事件图谱是一个有趣的事儿。

时间线总结(TLS,Timeline Summarization)旨在从随时间变化的众多文本来源中提取并排序关键事件,提供历史发展的结构化视图,其综合了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也可以被视为多文档总结的扩展,可以应用于追踪事件和话题随时间的进展。

如果要细分,可以细分为主题时间线总结(event timeline summarization)和话题时间线总结(topic timeline summarization)两个,其区别在于,事件TLS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摘要,以便跟踪特定事件的演变,而主题TLS则有助于快速理解关于某个主题的重要事件。

当然,很直接的做法,就是直接梭哈给llm,一步到位,如使用GPT4:

但在封源环境下不奏效,怎么办,那就分开做。

但是,合成时间线的核心是建立事件之间的时间和因果关系。这个实现是比较可行的,我们可以假设LLMs所包含的知识使其能够辨别事件描述之间的相关性,可预见的,可以使用LLMs作为来解决诸如“事件i和j是否指代同一事件?”或“新推文i是否与时间线j指代同一事件?”之类的查询。这也是目前可以使用prompt进行处理的范式。

这种自然的想法,在《From Moments to Milestones: Incremental Timeline Summarization Leverag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https://github.com/nusnlp/LLM-TLS)中得到了验证,思路很简单,如下:以“史蒂夫·乔布斯”为主题的话题TLS,事件被分为几个簇(A-F),灰色圆圈表示不太重要的事件。

簇是被排序的,关键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以展示史蒂夫·乔布斯生活和事业中的里程碑。

一篇新到达的文章被概括成一个标记为“?”的事件描述,并通过与相邻的事件节点比较来评估其相关性。具体判断过程也是有设计思想的,当新的新闻文章到达时,首先使用LLM生成与主题关键词相关的最重要事件的简要总结。 然后再使用LLM进行成对分类,确定两个总结是否属于同一事件。将事件总结编码为向量,并在向量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找到与查询总结最相似的N个总结,然后,使用LLM判断这两个总结是否属于同一事件。

通过迭代执行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一个事件图,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事件。最后,根据节点连接数对事件聚类进行排名,选择前K个聚类,并使用TextRank算法提取每个聚类的关键句子,形成完整的时间线

二、workflow范式的时间线生成工作Unfolding the Headline

也是昨天,看到的一个工作,《Unfolding the Headline: Iterative Self-Questioning for News Retrieval and Timeline Summarization》(https://arxiv.org/abs/2501.00888,https://github.com/Alibaba-NLP/CHRONOS,https://modelscope.cn/studios/vickywu1022/CHRONOS),为了提升时间线生成全面性,将工作设计为多步骤执行,并且通过自我提问、分而治之的思路进行处理,很有趣,值得一看。一个具象化的流程如下:

简单说,该方案的核心思路:通过迭代自问的方式利用大模型来生成和更新新闻时间线。,流程图如下:

首先,使用目标新闻标题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取最相关的新闻文章,称为“新闻上下文”。

然后,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信息,LLM根据新闻上下文生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法根据当前的新闻上下文回答。这些问题旨在探索更多相关的事件,接着根据生成的问题,LLM迭代搜索新的参考文章,以获取更多信息。

为了提高自问的质量,利用LLM的上下文学习(ICL)能力,通过少量提示(few-shot prompt)指导LLM生成问题,所以,会有一个Topic-Questions Example Pool(利用GPT-4o生成了针对Crisis、T17和Open-TLS数据集中主题的50个问题),具体的,当为新目标新闻报道生成问题时,利用BERT基础模型来嵌入查询关键词,并应用余弦相似度从池中检索最相似的主题和相关示例对。这些动态检索的几例演示确保了示例在上下文中是相关的,并且在时间上是有信息的

但由于生成的问题通常较为复杂,难以直接用于搜索,所以,重写机制将复杂或表现不佳的查询分解为2-3个专注的查询,以提高搜索精度。

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例如,“政府针对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崩溃建议了哪些行动?”直接将这个问题作为搜索引擎中的查询,检索效果不佳。因此,可以利用大模型将每个复杂或表现不佳的查询分解成2-3个重点查询,如“政府对硅谷银行崩溃的应对措施”和“签名银行倒闭后政府的行动”。这种分解提高了检索文档的特异性和覆盖率,使后续的总结任务更加有效。

最后,在每一轮自我提问结束时,LLM被要求提取具有明确日期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并撰写这些事件的详细摘要。

在分别处理完每一轮之后,合并生成的时间线,以确保只保留最重要的事件。合并过程涉及对齐不同轮次的事件,并解决日期和描述的任何冲突。这一个也是使用prompt来控制,LLM从原始时间线中选择前1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但是,有3个根本问题是很明显的:

一个是这种思路本质上依赖于迭代的自我提问的迭代次数,迭代多少次,其实很难控制,通过增加提问轮数,可以检索到更多新闻报道,从而增强其新闻数据库的全面性。但过多的检索到的新闻报道会使得合并成一个连贯的时间线有影响,性能最初随着更多轮次的提问而提升,但最终会下降。

另外一个点,就是检索多少个新闻,也是一个量的问题,检索更多的文档为模型提供了更丰富的上下文。然而,由于在整合不太相关的新闻时可能会引入噪声,进一步增加检索到的新闻数量时观察到的边际改善表明了一个阈值,超过该阈值后好处趋于平稳。如下,将数量从20篇文档增加到30篇文档显著改善了结果,而增加到40篇文档时改善则较为有限。

一个是可以看到,整个的流程都是使用prompt 来驱动大模型的,所以,对大模型自身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新闻报道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主题领域广泛,所以对大模型要求很高,如这个工作里面所说的,可能是因为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的领域知识和实体,大模型在经济和政体主题上表现就不好。

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情报分析时间线这个话题,介绍了两个代表工作,其中流程上的设计值得大家看看。

参考文献

1、https://arxiv.org/abs/2501.00888

2、https://github.com/nusnlp/LLM-TLS

关于我们

老刘,NLP开源爱好者与践行者,主页:https://liuhuanyong.github.io。

对大模型&知识图谱&RAG&文档理解感兴趣,并对每日早报、老刘说NLP历史线上分享、心得交流等感兴趣的,欢迎加入社区,社区持续纳新。

加入会员方式:关注公众号,在后台菜单栏中点击会员社区->会员入群加入


老刘说NLP
老刘,NLP开源爱好者与践行者。主页:https://liuhuanyong.github.io。老刘说NLP,将定期发布语言资源、工程实践、技术总结等内容,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