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
有土斯有粮
2024年12月5日
是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
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
促进土壤养护:测量、监测、管理
当天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在荟园学生社区共同空间
举办了 “万物土中生”土壤艺术展
《寂静的土地》MV
“万物土中生”土壤艺术展现场(梅妙琪 摄)
“以泥为骨,以叶为衣”,展厅中央悬挂着一个 “土”字装置。资源与环境学院辅导员许琳介绍,“土”字装置的所有材料都来源于校园,以裹着泥土的树枝做骨架,用狮子山的落叶做装饰,附着在泥土表面。装置下方堆有一抔泥土,其中陈列着各样植物、陶艺制品,象征着土壤孕育万物,万物土中生。
泥土与落叶制作而成的“土”( 李家旭 摄)
万物土中生(梅妙琪 摄)
展屏上动态地展示着过去十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地球土壤与月壤的科研探索进程、土壤污染、“土壤三普”等内容。据悉,华中农业大学是湖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承担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现场展出的环刀、测重仪、剖面尺等采样工具、剖面样本、普查现场照片等,是师生们“烈日当空、两地奔波、顶住压力、同甘共苦”,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高质高效完成贡献智慧、力量的真实写照。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参加“土壤三普”记录(梅妙琪 摄)
土壤样本及土壤研究标本( 李家旭 摄)
土壤样品( 李家旭 摄)
华中农业大学教师编写的土壤相关书籍(梅妙琪 摄)
创新互动区域集中展现了研究生积极参与创作的艺术作品。“环保降解种子卡” 是一种创新的环保纸品,将卡片种进土壤里,浇水并保持适宜温度,卡片中印制的种子便能萌发 。观音土与鸡蛋面粉烘焙炒制,形成的特色食品“土炒馍”,是土壤赋予食材以生命与风味的艺术呈现。“一带一路”土壤纪念邮票、以土壤为主题的摄影与微生物培养基作品陈列在墙上,展现着大地的寥廓与人们对土地深沉的爱。“万物土中生”沙画作品,用细腻的流沙绘制出山川田野的墨阳,随风飘摇的麦穗,“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现场还展出了从全国各地采样回的如东北黑土、云南红壤、四川紫壤、新疆灰漠土等特色土壤样品。
种子卡片( 李家旭 摄)
种子卡片,插入土壤可以发芽(梅妙琪 摄)
“一带一路”邮票( 李家旭 摄)
土炒馍(梅妙琪 摄)
志愿者讲解学生绘画作品(梅妙琪 摄)
沙画《万物土中生》( 李家旭 摄)
土壤样品(梅妙琪 摄)
裹着春泥的鸭蛋(梅妙琪 摄)
学生粘土作品(梅妙琪 摄)
展厅前方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原创音乐作品《寂静的土地》的MV。该歌曲由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陈浩作曲、作词、编曲,校友李剑海演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周雅婷同学负责MV的拍摄和动画制作。
陈浩说:“这是一首为土壤而作的歌曲,我选择用拟人的手法和第一人称视角,在‘寂静的呐喊’中发出属于土壤的声音。歌曲整体上存在着一个情感的递进——我把我想象成土壤,开始‘我’是沉默孤独的,伤痕累累的,所以我说,‘不要呼吸,听一下我的声音’。后来我与生命一同于腐朽中孕育神奇,所以我说,‘一起呼吸,聆听我的声音’;渐渐地,我也被更多‘生命’看见和拥抱。我很高兴,这次词曲创作的‘回归’,是用我热爱的音乐和动人的演绎,以一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在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这天,让大家停下片刻,去听到土壤的故事。”
谈及创作历程,周雅婷讲道:“我们选择用简单、情绪化的线条,如一些归根的落叶,土壤中的蚂蚁、蜗牛、绿苗等小生命和显微镜下的土壤来表达‘万物土中生’这一宏大的主题。通过这些慢镜头实现了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表达,将主题变得平易近人。”
展览小生态缸( 李家旭 摄)
在试管中的土壤样品展览( 李家旭 摄)
展厅后方是一面“手印墙”,参观人员在展览最后留下自己的手印,混合着泥土的颜料与手掌相握,在墙上印下养护土壤的决心。
“触摸地球生命力--土壤”(李家旭 摄)
文 | 孙佳婧 卜一菲
视频 | 周雅婷
编辑 | 晏华华
审校 | 匡敏 蒋朝常 徐行 杨正莲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zau_news_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