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养土”,她的青春开出绚丽之花

教育   2025-01-09 18:04   湖北  


被污染的地下水

被砍伐的树木

越来越少见的鸟雀和松鼠

不再肥沃的土壤、落寞的村庄

……


曾几何时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让张晓迪的家乡山东潍坊

不见了往日的绿水青山

她怀着修复家乡生态环境的想法

进入华中农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习


大学四年

张晓迪从痛心环境破坏的旁观者

成长为生态环保的实践者

她养护的每一抔土

都在耕耘和守候中

开出了欣欣向荣的生态之花


张晓迪生活照




在科研的沃土里扎根,开出朵朵繁花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有义务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尽一份力。” 张晓迪希望能借助专业知识,为环境修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她在大一就积极向老师请教,大二申请科研训练,进入课题组学习。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张晓迪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通过查询文献,发现很多关于土壤重金属钝化或土壤有机质固定的研究。“团队对这两个前沿热点问题很感兴趣,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探究两者的结合点。”于是他们利用常见的农业废弃物(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秸秆和鸡粪生物炭等)进行污染土壤的培养实验,探究不同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固定和重金属钝化的影响机理与效果差异。


张晓迪做实验


课余时间,张晓迪几乎都“泡”在实验室。为了探索实现土壤有机质固定和重金属钝化的绿色高效方法,她三次更换实验方案,尝试了七种钝化材料,探究其对土壤重金属固定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从天黑到天明,连续一周,终于换来了突破——数据显示,改性Ri-BC材料方案在实现土壤重金属钝化、有机碳固定、农业固废利用三者统一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张晓迪说,但她内心有另一种声音在暗暗较劲,“如果不赌一把、熬下去,我往后会后悔。我坚持下来,是觉得放弃对不起我的青春、初心和理想。”


张晓迪从土壤里“刨”出来的实验数据,最终被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上。


张晓迪注重平时积累,她以课程教材奠定基础,以文献阅读拓宽视野,以科研训练提升素养,以学科竞赛加强实践。10000多张课堂笔记、8000余篇专业文献批注、10000多行数据代码、500多张实验图纸、多项专业技能竞赛,见证了张晓迪在土壤生态领域的“扎根”与“破土”。


张晓迪的狮山耕读印记


张晓迪曾和其他高校的团队一起参加“互联网+”竞赛。脱离熟悉的科研团队和实验环境,面对全新的“水处理”课题、仪器和技术操作,张晓迪却形容这次参赛为一个“非常新奇的体验,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她跟随团队进行技术改良,围绕小球藻对畜禽养殖场废水废气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转化进行科研工作,在环境治理、循环利用和经济效益多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最终以小球藻采收环节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所属团队项目成果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


张晓迪说:“尝试的结果并不总是好的,但是探索的过程总能带给我成长。”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以一颗开放进取、热爱生活的心,去拥抱每一个挑战与机遇,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格局和人生疆域。


张晓迪分享科研项目


面对学习科研压力,张晓迪善于从知识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她经常跑步和健身,训练过程和科研过程十分相似,要磨炼意志,要突破瓶颈,而最后总是能够带给她“多巴胺”和“内啡肽”。她经常阅读,阅读的感受对她来说和看电影、电视剧差别不大,都是安安静静地沉浸在一个世界,去和作品对话。她喜欢聊天,工作学习之余总要和朋友“吃点美食,唠上几句”。她也弹吉他,做主持,写作……她自己就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缸”,就是一个随时与人分享的“生命体系”。


张晓迪参加运动会


张晓迪参加主持人比赛


生态学2101班邹安说:“晓迪就像小太阳一样温暖身边所有的人。我焦虑的时候,她会拉我一起去跑步和吃饭,放松心情。”农业资源与环境2102班陈钧婷说:“晓迪一直是我们寝室的‘开心果’。她会很耐心地给我们解释学习上不懂的问题,玩的时候又和我们一起大笑。”


张晓迪深知心安难得,初心难守。她发现,自己日复一日悉心守护内心的那一片“净土”时,不知不觉地,实验室这小小的土壤,也开出了生态保护之花,开出了友谊之花,也开出了她的青春之花。







在实践的田野里深耕,收获累累硕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校期间,张晓迪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书本和实验室的“半亩方塘”,而是选择拥抱田间地头更广阔的大地。


带着工具,到田间去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编号、拍照留存、分层取样、复原土层,最后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分析,按区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在实地勘测中,张晓迪徒步走过崎岖不平的山路,从学校走出很远,却离土壤更近,离实际操作更近,也离“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的工作更近了。


知识的土壤里,她在脑中勾画流程、建构体系;实验的土壤里,她练习操作、尝试想法;野外的土壤里,她真“刀”真“枪”试炼知识技能,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生产转化科研成果。


张晓迪科普讲解


在湖北省襄阳市紫金镇茶土调研实践项目中,张晓迪和她的团队一起走进茶田和茶厂,响应“三普”号召,实地勘测化验当地土壤。协助当地政府调研茶叶产业状况。帮助当地茶农和茶厂经营者改进产业链种植、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创造了实际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团队在给茶土“体检”的过程中,发现个体农户生产过程缺乏科学指导——老乡们施了不少肥,但选择的肥料、施肥方法和时机不对,造成茶土酸碱、营养失衡问题。项目团队及时将普查结果和治理意见反馈到政府,开出“地下施用高氮低磷的钾型复合肥,在边缘垂直向下沟深10厘米左右处施肥”等详细“药方”,组织开展针对个体农户的“面对面”科普性宣讲。在宣讲过程中,张晓迪不断尝试着改进科普方式,尽可能把所有指导都转变为农户听得懂的“大白话”和做得到的“手把手”演示,把专业意见细化到复合肥包装的标识,把操作方法明晰到下地演示施肥的沟深。


投身社会实践


张晓迪和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的茶叶品质良好,但存在销售路径受限和销售模式单一的问题。于是,她和团队一起直播带货,打通了紫金镇茶叶品牌的线上销售渠道。在助农扶农义卖过程中,张晓迪和团队一起,对未形成完备产业链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包装,采用线下摆摊、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宣传营销模式,助力解决农户的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在实践中,张晓迪对“三农”问题有了亲身体验,对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要把为农民增收、为农民分忧放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位置。只有经济效益好,才能保证生态效益好;只有老乡生活幸福了,乡村才能全面振兴。”


理论知识需要更好地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室环境和成土因素复杂的生产实际环境毕竟有距离,城乡规划和生态修复也离不开复杂的社会因素考量。张晓迪说:“我常常觉得土壤修复和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自己能做的也有限,因而倍加珍惜‘返家乡’‘三下乡’的机会。” 正是这份珍惜,让张晓迪成为了团队成员生态2101班谭米佳口中“非常能吃苦”的队友。







在服务的土壤中播种,长出盈盈梦想

在校园中,她是寝室长,是班长,是学习委员,是院学生会秘书处负责人。


连续三年获评“公共服务先进个人”,多次获评“优秀共青团干部”,所在集体获得“学风建设先进班级”“星级寝室”“优秀寝室”多项荣誉,是张晓迪在四年间始终坚持为同学服务、积极工作,和同学们互助合作、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


张晓迪作为学习委员,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得知同学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努力学习,能够有主动权去选择自己热爱的领域继续深耕。班级同学里,有的将继续在生态领域深造,在野外长期实习考察;有的把目光转向海洋生态,研究“鲸落”生命系统的课题;有的决心转向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人类内心的生态奥秘……


在院学生会秘书处负责人的岗位上,张晓迪承担着同学和老师们之间沟通的“桥梁”的角色。大小事务占据了她不少的课余时间,但她始终能够怀着一颗“为同学们服务,把事情做好”的心,协调平衡好个人与集体的利益,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植物园参加社会实践


张晓迪说:“学生工作让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大家给了我很多帮助。”她从周围汲取着营养,也努力去回馈,成为向外辐射的“能量场”。


在襄阳紫金镇的乡村小学支教夏令营,她是小朋友们的“大姐姐”,也是恒恒(化名)眼中最像“妈妈”的老师。


“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有一些是留守儿童,有一些父母离异,平时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也很少有机会能够走出镇外,去看外面的世界。”采访桌前,张晓迪把交握的手张开,目光微微上移,又重新正视着前方,眼里带着柔软的光, “我希望我做的一些努力,能够弥补一点点他们在情感关怀和亲情体验上的缺失。”在那里,她面对的是一双双清透明亮的眼睛,一颗颗幼小纯真的心灵。她俯下身子,去走进孩子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广阔天地的渴望,播下科学知识的种子,呵护破土而出的梦想。


张晓迪与支教学校的小朋友合影


恒恒(化名)是张晓迪支教班级里的一个孩子,和哥哥、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放学后张晓迪会和其他几位支教志愿者一起送他回家。遥遥的山路,一路走,一路聊。到家后,恒恒(化名)会给家人做饭。有一天,他为了表达感谢,邀请张晓迪他们留下一同用餐。张晓迪对孩子的独立印象深刻。


在课堂上,张晓迪结合专业给孩子们做生态体验科普,组织落叶拼贴画、生态瓶设计体验活动,寓教于乐课间时间,她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手机相册里的照片,穿透镜头和像素窥见广袤世界的一角,带孩子们走向“诗和远方”。


张晓迪和其他志愿者关注到,由于当地物资的匮乏,孩子们没有球类运动器械,也没有太多书可读。于是,她联络朋友寄书、在线上线下筹资,为当地乡村小学捐赠球类运动的器材和班级图书角,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张晓迪离开的那天,孩子们写信给她送别。“恒恒(化名)那封信里的话,我一开始怎么也想不通……”张晓迪笑着说,“我觉得他把我写老了。”


她至今还收藏着这封信,稚嫩朴素的话语传达着真挚的感情:


致张老师的一封信:

你好,张老师。虽然你只陪伴我们短暂的几日,但你让我们收获了无限的乐趣。我们之间好像已经不是师生关系了,而更像母子。谢谢你!张老师!

帅气的恒恒(化名)


张晓迪和恒恒(化名)现在还经常打视频、发消息。孩子和她分享学习上的进步时,她会表扬和鼓励他。“他是一个心思细腻、孝顺、懂得感恩、有梦想的孩子。”


张晓迪校园生活照


“愿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回首。”在公开发言时,张晓迪常将这句话送给自己和听众。“本科四年是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所以更需要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天。”





张晓迪即将前往浙江大学

土壤病毒工作组攻读博士学位

她希望

能继续积累专业知识

巩固专业素养

继续为土壤污染修复做出自己的贡献




END



文 | 卜一菲 黄灿

图 | 张晓迪

编辑 | 晏华华

审校 | 匡敏 蒋朝常 徐行 杨正莲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zau_news_center)


华中农业大学
在这里,读懂华中农业大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