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元,永远的宝钢中队
1978年12月23日,一支建设大军开进了东海之滨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他们要在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创造一个东方奇迹。一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在他们口中传递着——宝钢钢铁总厂。
为解决“国家工程”建设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1983年,共青团中央发出“关心四化建设,支援重点工程”的号召。同年9月的一天,在泰县寺巷中心小学三(1)班的少先队活动课上,辅导员蒋维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主题为“关心四化建设,支援重点工程”的活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通过以拾旧卖废的方式体验创业的艰辛,表达爱国感情。
打这以后,孩子们放学后便奔赴于镇上的各个角落,废铁、废纸、碎玻璃等都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宝贝”,人人抢着捡,谁也不甘落后。当时的废纸、废铁、废布和破玻璃每斤仅几分钱,只有废铜丝略贵一点。同学们捡来缠着胶皮的铜丝,用小刀割开铜丝外层的胶皮,常常因此割破手指。经过整整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积攒了19.87元。
此时,又有难题摆在他们面前——这笔“巨款”支援哪个重点工程呢?
辅导员蒋维告诉同学们,现在上海宝钢一期工程正处于建设的关键时刻,困难很多。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对于国家的建设太重要了,各行各业的建设都离不开它。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一致决定,用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支援宝钢建设。钱虽少,但大家都觉得:“买几颗小小的螺丝钉,装到大机器上去也行。”
时任宝钢党委书记的朱尔沛看到这笔“巨款”和这份滚烫的信,他非常感动,当即在信上写下批示:“印发全厂阅读: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一群少先队员献给宝钢建设者的一颗赤诚的心,是以实际行动为振兴中华添砖加瓦,立志长大后肩负建设‘四化’重任的誓言书。”
同学们的捐款和来信,把宝钢人的心与全国人民的心仅仅连在了一起。这封信被复印了1700多份,下发到宝钢全厂每个车间班组、施工现场。宝钢职工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当时宝钢总厂、能源部、自动化部、初扎厂连轧车厂等几十家单位和部门的团组织分别向“宝钢中队”的同学们寄去了回信和礼物。与此同时,宝钢还派人专程到江苏泰县寺巷中心小学看望孩子们。宝钢人收下了孩子们的一片心意,送去了宝钢建设的喜讯和对孩子们的关怀激励。
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号高炉点火投产的喜讯传来,“宝钢中队”的同学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为庆祝“宝钢”的第一个生日,“宝钢中队”全体队员决定献给宝钢一份礼物,他们用全班36位同学获得的“三好”奖章排成“85·9”字样的玻璃镜匾,还制作了一面十分精致的锦旗。旗面上设计了象征宝钢犹如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和少先队员“心心向宝钢”的图案,表达了同学们的美好祝愿。
40年的薪火相传,40年的潜移默化,在新时代,“宝钢中队精神”弘扬传承,培养出一批批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热心公益、奉献爱心的新一代中国少年。
“19.87元”已然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成为流淌在每一个宝钢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纯粹的赤子之心,一直启发和激励着我们,为了“钢铁报国”的理想,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在宝钢历史陈列馆的“全国人民支援宝钢建设”板块前,“宝钢中队”队员在邮局邮寄19.87元的一幅油画格外引人注目。同学们拾旧卖废支援宝钢建设的故事,已经成为宝钢实现钢铁强国梦的高贵精神财富,不仅被画成油画,写成报告文学,还被谱写成歌曲,编成文艺节目搬上舞台……
蒋维,寺巷中心小学教师,曾担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寺巷镇少先队总辅导员十五年。
翟雅雯,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史方志办公室档案科科员。
初审:赵 越 杨 灿
复审:刘昊宇 张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