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人员“清退”开始了,辅警、城管协管、护士、教师或将面临失业风险

文摘   社会   2025-01-01 13:21   广东  
85年生人,笔名侠者,体制内15+年打工人,专注于职场、财经和房产领域,是一名复杂中国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29岁的林江涛在云南玉溪一个政府单位上班已经四年,现在正面临着单位的一场竞争上岗考验,他和其他35名编外人员将通过笔试和面试来决定他们的未来。“我大概能猜到结果,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他心想。

在被清退之后,十年编外护士陈敏选择了在一家小餐馆和烧烤摊工作,收入与之前相差无几。但她刻意避免了医院周围的区域,不想偶遇过去的同事。

尽管清退编外人员有利于更高效地配置和使用编制资源,但也亟需强化就业支持措施。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设定过渡期、建立返岗预约制度等,以缓和这一过程带来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行政体系的优化和调整,全国各地的编外人员,包括辅警、城管、教师、护士等,正面临着被清退的现实。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合理化、精简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对于像林江涛、陈敏这样的编外人员来说,这个决策意味着他们多年的辛勤付出突然失去了回报。

全国各地的编外人员清退潮已然兴起。从2022年湖北省房县的清理行动,到2023年安徽省桐城市的规范工作座谈会,再到湖北省利川市公开宣布的301人清退,这股潮流正在逐渐扩大。更为显著的是,中国机构编制网发布的信息显示,连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行政编制上进行了精简。

再比如,哈尔滨市在过去几年中就已经开始了事业单位的改革,精简了大量的编制。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数量多达上万名甚至几万人。

这场编外人员的清退潮,并非偶然。其背后,既有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也有对行政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追求。

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地方财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编外人员存在的不平等,既影响了工作质量,也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

清退的主要对象包括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如辅警、城管,专业技术类人员如教师、护士,以及行政辅助类人员。他们虽然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但都面临着相同的命运——清退。

这种变动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更是对他们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巨大冲击。

不可否认,清退并非毫无益处。这一过程能够优化机构结构,提升行政效率,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这是对国家机构长期发展的必要调整,是痛苦与收获并存的过程。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清退带来的社会问题。清退应该是一个渐进、合理的过程,需要兼顾公平和法律。

保障被清退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合适的补偿和转岗机会,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清退后的相关机构也需加强自身调整,避免人员冗余和机构臃肿的问题再次发生。

侠者杂谈
专注于职场、财经和房产领域,一名复杂中国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