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代会”《工作报告》解读(二)
本报记者 卢 晓
编者按 在中国楹联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李培隽代表八届理事会作了题为《踔厉奋发守正创新谱写楹联文化事业崭新篇章》的工作报告,并获得大会一致通过。目前正是全国联界贯彻会议精神的高潮时期,为了加深广大读者对《报告》的理解,便于指导下一步工作,现作分期解读,以飨读者。
“深入理论研究,增强楹联文化的生命力。”
理论是支撑实践的依据,没有理论的支撑,任何实践都可能是盲目的,或者是很难达到预想结果的。《报告》指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南。”中国楹联学会十分重视楹联理论体系建设与研究,并以此作为立会之本。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组织人力,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出台《联律通则》,并进行了数次修订,借此规范、指导楹联文化的发展;二是重视楹联理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加强与高校相关专业和相关学术机构的联合,推动楹联学科理论建设与研究;三是单独或联合地方楹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等;四是强化楹联本体理论建设,包括楹联探源、楹联史、楹联学科支撑等。有了这些理论体系的支撑,为楹联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了楹联文化的生命力。
“重视教育普及,培植楹联文化的持续力。”
楹联文化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后继力量的补充,而这些后继人才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培养的。因此,中国楹联学会非常重视楹联文化的普及问题:一是在楹联教育进校园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开展“楹联教育基地”的表彰、授牌工作,鼓励一部分学校先行一步;二是出台《中小学楹联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楹联教材的评选、推荐工作;三是以国家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依托,在全国部分省市区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楹联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四是积极参与并持续开展全国大中小学楹联创作比赛活动,有些活动已经形成品牌,影响在逐步扩大。“致力联墨双馨,提高楹联文化的辐射力。”
“联墨双修”“联墨双馨”一直是中国楹联学会所倡导的一项工程性重大活动。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让一部分对联创作者略通或精通书法艺术,同时,也让一部分书法家或爱好者掌握对联创作的技巧与规律。这一方面因为对联与书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联(文本)要通过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为更广大受众所认知。比如,书法展、门联、景点联等。另一方面,书法通过书写对联,也拓宽了书法的书写内容,两者其实是有机的整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楹联学会利用清华大学书法培训的平台开展了多期全国性楹联书法培训,连续举办多期“联墨双修”培训班,让一批热爱楹联书法的同志联艺、书艺都得到了提升;广联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墨展览、春联大集、送艺术进万家等,为联家、书法提供展示舞台。这些举措有力地提振了楹联文化的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