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学巅峰的攀登者致敬,且看这些院士们谁将脱颖而出!

企业   2024-10-21 18:07   北京  

“Topbrand 2024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评选正式开启。在首批候选人中,为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们也赫然在列。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党委校长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

01

薛其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年轻得主

6月24日,薛其坤荣膺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项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自2000年设立至今,共有37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作为一名“60后”,薛其坤院士成为这一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薛其坤
获得最高奖的背后,是薛其坤及其团队十几年来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地探索。
出身贫寒,三战考研,35岁晋级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科研成果被杨振宁称为“诺贝尔奖级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为中央政治局“讲课”量子科技……很难想象拥有如此多称号的薛其坤,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曾被认为“不是做科研的料”,但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薛其坤在逆境中开出了灿烂的花。
除了是一名科学家,薛其坤还有一个身份——新晋“双一流”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角色发生转变,这需要他将重心向行政管理倾斜,对时间作出精准的切割,更多时候还要思考和谋划学校的未来,薛其坤要承担的工作和责任更重了。
来到南科大后,薛其坤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调整了科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南科大2035之问”,打造南科大“三大发展战略”,打造“专业+通识”“书院+院系”“科教+产教”培养机制。
近几年,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十余个校级科研机构,针对关键技术和未来技术形成了专门平台和团队攻关模式,这些平台和团队攻关模式的开展为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浩瀚历史,崇高的信念总是与非凡的事业交相辉映,与宽广的人生彼此连接,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成就。”
这是2023年9月8日,薛其坤在南方科技大学开学典礼上对新生的殷殷嘱托,而这,同样是他自己60余年人生历程的深切感悟。

02

高松:源自北大,执掌中大

2021年11月,身为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高松,同时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一个人同时执掌两所“985高校”,这种现象在全国都十分罕见。在高松身上有着多重的身份,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化学家,是国内无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家,对顶尖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心得。

高松

高松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他曾率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伊·格劳伯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年轻时求学于北大,1985年毕业后又长期在北大任职,调任华南理工后,带领华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教学质量,很快又被委任到中山大学当校长。因高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管理经验为中山大学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2007年,43岁的高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在高松而言,“院士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荣誉”,自己当选属于“幸运”,因为“在同一辈学人中,与自己学术水平相当的有一批人”。“高老师当选院士之后,也没什么变化。组里的学生兴奋地提出吃饭庆祝,他都没有回应。”从学生的话里,可知高松为人的淡定自持。

虽然已经是颇有建树的化学家,名声显赫的院士,但高松还是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即使多年过去,他还是怀揣做好科研、做好教育的初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成为中大校长后,他还是把自己当作一名老师。“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历史传承,不同的学科特色,不同的精神文化,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人才培养特点,肩负了不同的责任,因而应该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在世界上有竞争力、有创造性的人,能够引领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高松曾表示。

03

毛军发:要瞄准目标、坚持不懈

1989年,毛军发从中科院研究生毕业,进入上海交大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导师李征帆教授,研究高速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如今专研这一领域已近30年,毛军发与集成电路的命运交会在一起。毛军发说,“它对我而言就像是工作伙伴,打交道这么多年,总有一种亲切感,这一辈子都会继续和它交往下去了。”

毛军发

1965年,毛军发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酷爱读书,对未知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常常自己捣鼓手上的电子仪器。凭着这股劲,他以全市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在应用物理系学习辐射物理,从此便走进了近现代物理的世界。

从事应用物理研究30多年,因他在学术上的建树,毛军发屡次被委以重任,被授予各类大奖。其中,高速电路系统信号完整性问题基础研究、小型化高性能微波无源元件与天线、射频电子系统的三维高密度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等三个项目研究,分别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涵盖国家三大奖,在基础研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都能有很高成就。

毛军发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在教书育人、教学管理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在中科院、上海交大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来一直在上海交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专任深大之前,已经在上交副校长一职上任职多年

2023年,恰逢深大建校40周年,在毛军发校长的领导下,深大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第二步,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要带领深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重而道远,但毛军发并不退缩,毕竟,人生总要有新的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一直以来,他都坚信,“可以甘于寂寞,但不能甘于平庸;要瞄准目标、坚持不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回望从业30年的历程,从一名探索科学的年轻人到学术带头人,从一名普通教师到高校掌门人,毛军发用自己的成长轨迹,阐释了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必将引领他走向更高的高度。


04

李德仁:用一生绘就大地山河

率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推动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坚持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团队,为中国的遥感测绘工作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扎根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讲好“开学第一课”,为测绘遥感学科群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教4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始终在科研和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今年6月24日,李德仁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戴上沉甸甸的奖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德仁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授,是我一辈子的使命。”在这位八旬老人的身上,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得到了高度统一。

“经天纬地,开路先锋”,是测绘遥感事业生动而精准的写照。作为人类认知地球和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测绘遥感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撑。

为了推动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迈向优质高效,李德仁倾注了毕生心血。近年来,李德仁带领团队致力于研究“东方慧眼”星座计划,积极突破“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关键技术。

2022年,“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项目论证工作全面展开;2023年4月,“东方慧眼”一期工程正式启动;2024年2月3日,“东方慧眼”星座首星——高分01星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与北斗卫星和中国通信卫星一体化连通,顺利实现业务化运行……在李德仁的带领下,团队的步伐坚实而稳健。

除了投身科研,在教育领域,李德仁也思考了很多。在李德仁的带领下,武汉大学成功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教育体系最为完善的测绘遥感学科体系,组建了一支在遥感对地观测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学科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

李德仁将在各自领域成就斐然的学生们,视为自己教育生涯中最宝贵的成果。在他培养出的逾百位博士生中,有两人分别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长为国家栋梁,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李德仁表示。


05

何镜堂:大器晚成的建筑大师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当你年老了,退下来时,人们还一样尊敬你、关怀你、呵护你,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与他们相比,我虽算不上成功,而且还在拼搏,但我认同这个观点,似乎多少也有点感受。”

何镜堂,当他走在华工校园中时,不时遇上一些陌生的年轻人,亲切地叫声“何老师好”,还有人向他要签名。这些,在何镜堂心中,便是十分幸福的事了。


人们最为熟知的何镜堂的作品,大抵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但在何镜堂的心目中,他最喜欢的作品有两个,除了中国馆,还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在何镜堂看来,两个作品代表着中国的两段历史,一个是被凌辱的过去,一个是重新站起来大写的现在,“好的建筑,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在形象,还能感受到一种精神。”

1956年,何镜堂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1961年,何镜堂因学业成绩优异,成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第一批研究生。1983年,经多方波折,何镜堂带着家人回到了母校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和学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何镜堂在华工一边培养学生,一边进行建筑设计。他和团队先后负责设计了一批工程建筑: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工程、五邑大学教学主楼、广西桂林博物馆……在业界崭露头角。

何镜堂坚持号召大家走“自主创新”和“敢于竞争”的道路,并率先和年轻人一起参与设计竞赛,不怕在竞赛中落榜。“对于投标竞赛,我的心态始终很平和,建筑设计没有100分,谁也不是设计竞赛中的常胜将军;对于华工这支年轻的团队,只有通过招投标,才能拿到好工程,同时也能让我的研究生们在大工程中得到历练,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地参与设计竞争!”

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何镜堂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建筑创作理念,即“两观三性”:包括建筑的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成为他工作和教学一直坚持的原则。

“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路。”对于他的职业生涯,他如此总结。

面对以上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五位院士,你的选择将是?

注:评审委员会将依据评选规范的相关规定与要求,综合考量参选材料、网络投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入围名单进行评审,最终确定的榜单结果,将在2024中国品牌节年度人物峰会上向社会公布。
如果你也想参与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申报,扫码即刻申报!

2024,谁为中国赢得尊敬?邀您一起见证。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参与报名。

统筹 | 赵鹏  编辑 | 睿谣  校对 | 传播部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PK论战 | 吴晓波能否打败基因科学、微电子、商业咨询领域大咖?
🔹张德芹参战,袁清茂猛攻,大战一触即发!
🔸方洪波、李东生、余承东、向文波,这些名企大佬谁是你的One Pick?
🔹养猪大王、饮料大王、水果大王都入围了,谁能中榜?

🔸杨澜、余华、赵丽颖、贾玲都入围了,你更支持谁?

品牌联盟
赋能中国品牌!提供一站式、多维度品牌建设方案,聚焦品牌活动、研究咨询、整合营销、电商直播,致力于让中国品牌更受尊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