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玉山】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九师炊事班使用的铜水壶|方志敏怀玉山蒙难后在汪氏宗祠前的留影

时事   2024-07-31 20:47   江西  

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九师炊事班使用的铜水壶

铜水壶是1983年从紫湖征集,通高38.9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24厘米,重1.5千克。扁提梁,有流,壶内膛焊接制作了一个喇叭形排气口。
1934年11月21日,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九师转战至紫湖镇紫湖村,计划经浙西挺进皖南。次日,红十九师准备离开紫湖时,当地村民吴祖德送了10斤食盐给寻淮洲师长,寻师长深为感动,便将炊事班烧水的铜壶赠予他,留作纪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组织在玉山建立、发展的一个兴盛期。1931年2月10日,工农红军第十军攻克玉山县城,军威大振,党的组织发展迅速。在发展基层支部的基础上,相继建成化玉、洋塘、玉山3个特区委和怀玉、玉山2个县委,以及下属17个区委。苏区遍及县西北的山区和怀玉山、三清山麓边缘的丘陵地带。这一时期,“方志敏式”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创立,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由组建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到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推进,采取的政策,毫无疑义是正确的。随着党组织的蓬勃发展,苏维埃政权及军事、群众组织也相应建立、发展,建立了县、区、乡3级苏维埃政府。1933年10月,成立了怀玉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12月,成立了玉山县苏维埃政府。为配合革命斗争,苏区组建了怀玉山独立营、怀玉区游击队等军事武装。群众团体先后有工会、青年、妇女、贫农团、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组织。群众武装有赤卫队、农民游击队等,群众武装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实行武装自卫,转送伤病员、运送粮草弹药,配合红军作战,支援红军。

方志敏怀玉山蒙难后在汪氏宗祠前的留影

方志敏(1899—1935年),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

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闽北到闽浙赣苏区。11月,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继续率部北上抗日。1935年1月15日,方志敏、粟裕等所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受阻,同国民党军队激战后,决定翻过南华山、王山,进入闽浙赣大苏区休整。到达化婺德苏区时,浙江保安团和地方靖卫团也尾随而来。16日,方志敏和粟裕根据当时紧急形势,决定让先头部队先走,同时通知刘畴西率主力迅速通过怀玉山陇首(毗连德兴县)封锁线,跟上先头部队。刘畴西派人回话,说部队太疲劳,不能再走。方志敏为接应刘畴西,决定留下等候,让粟裕率部尽快进入闽浙赣大苏区。方志敏送走粟裕后,率队到怀玉山找到刘畴西主力部队。此时,国民党军队已集结15个团的兵力,从陇首到暖水、从分水关到童家坊,重重包围。方志敏率领红军冲破包围,在一位姓张的老人带领下,于20日中午到达八礤,又遭堵截。经连续几天紧张战斗,红军极度疲劳,处境非常困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方志敏以拍掌为号,会集了分散人员,一共只有80来人。这时,有人劝方志敏化妆到白区去暂避一下,但他惦念着已回赣东北苏区的部队,惦念着党中央交给他的任务,决意继续突围,转回赣东北苏区,重整队伍再行北上抗日。

1月26日,方志敏身边只有刘畴西以及机要、警卫等五、六个人。经过七天七夜急行军和战斗,没吃没睡,饥饿加疲劳,两脚一步一晃,已走不稳路,但他仍决定从高竹山朝金竹坑方向突围。当夜五更进入山谷深处时,被山上守碉堡的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一直扫射到天亮,刘畴西右臂受重伤倒下了。方志敏等人被迫分散隐蔽在山中树丛里,敌四十三旅出动大批人马搜山。方志敏独自藏在柴窝里,用烂树叶遮着身体,而藏在另一处的警卫员魏长发(玉山陇首官坑坞人),逃跑回家时被俘,叛变告了密。敌人立即派重兵严密搜山,29日下午一时左右,方志敏等不幸在高竹山铜钱坑被捕。敌人搜身时,只在他身上搜到一块怀表、一支水笔和一颗私章。这张照片是方志敏1月29日怀玉山蒙难后在汪氏宗祠前的留影。

来源:玉山文化旅游

玉山之窗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需求,沟通党和人民联系,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激励民众意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