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玉山索面:千丝万缕牵出年味传承

时事   2025-01-30 20:18   江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期间,玉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索面和米焦,聊着家常,享受着难得的团圆时光。仙岩索面,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制面工艺,不仅承载着仙岩人对手工技艺的坚守,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心愿。



作为玉山的特色美食,索面以其细长柔韧、银白劲道的特点,深受食客喜爱。据史料记载,索面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仙岩索面,并大加赞赏,赐名“银须面”,从此索面名声大噪,成为贡品。如今,每逢正月初一,玉山人民都会吃一碗素油打底做汤的索面,称为“新年面”,寓意着福寿绵长,好运连连。



在仙岩镇,索面的制作已经成为了一门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通过制作索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仙岩,近距离感受这份味蕾魅力,体验关于记忆与美味的奇妙旅程。



“制作索面要根据天气和气温调整盐的用量,保证面条的延展性和口感。夏天要增加盐的用量防止面条过软,冬天则适当减少。”仙岩镇毛家社区居民周宝伟和妻子是镇上制作索面的老匠人,他们的手艺来自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是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



据周宝伟介绍,仙岩索面的制作全过程均为手工制作,包括调汤、和面、压面、开条、打条、盘面、拉面、上架、晾晒和包装等十个步骤。旧时,做索面这门手艺十分辛苦,越来越多人不再愿意投身这项辛苦的工作。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周宝伟也购买了一台面条机,打条盘面的工序交给机器处理,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现做索面保质期较短,用机器做不会影响到索面的风味,而且更高效省力。”



细如银丝的面条瀑布般地在2米多高的面架上随风飘动,那白净的面条在阳光下泛着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随着时代的变迁,仙岩镇的传统美食和习俗或许会有所改变,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却始终如一。一碗热腾腾的索面,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了玉山百姓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记者 吴梦玲)

玉山之窗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需求,沟通党和人民联系,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激励民众意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