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修养,叫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

文化   2024-11-26 07:31   北京  

文 | 有书丫丫


古训说: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说破;

责人不苛,给别人留有余地;

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

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


知人不言尽,知事不声张

古人云:
“多言多败。”

 

说话之道固然重要,懂得闭嘴更为要紧。

《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对话。

有人说:

“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可惜不善于言辩,没有口才。”


孔子不认同:
“何必要有口才呢?

伶牙俐齿地和别人去争辩,常常会惹人讨厌。

我虽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是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在孔子看来,善于言辩者未必就胜过不善言辞之人。

很多时候,咄咄逼人的人反而更让人厌烦,更有甚者喜欢往别人的痛处上去说,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把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殊不知,这只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不敢相交。

毕竟,谁会愿意和戳自己痛处的人做朋友呢?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是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看破不说破。

冯唐的《三十六大》中有个故事。


台北一家茶馆中,几个朋友相约喝茶。

茶馆主人当着他们的面,吹嘘自己在乡下承包了几亩茶地,种出的山地茶皆是极品,世所罕见。

巧合的是,几位朋友中恰好有位从事茶业的老总,对茶非常有研究,一眼就看出茶馆主人其实是在吹牛,但他没有当即戳破,而是笑而不语。

老总为人一向如此,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抱着看破不说破的态度,因而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与许多合作伙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五台山金阁寺门口的一副对联上写道:
“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有犯错出丑的时候,不要去做那个“火眼金睛”的聪明人,出一时的风头,让别人难堪。

海明威说: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能够看破固然是一种能力,选择闭嘴更是一种成熟。

人生于世,不必处处出头,不用事事争先,不如收敛锋芒,点到为止。

看破不说破,懂得给别人留面子,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责人不苛尽,得理要饶人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写

“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


然,浅隘、刻薄甚矣!


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


责备别人的时候,将对方逼到哑口无言、汗流浃背、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的地步,还滔滔不绝地持续指责;

逞一时之快,却暴露了自己心胸狭隘、为人刻薄的品行。

所以说,君子在指责他人的时候,要懂得给对方留下改过自新的余地。

人人皆有可能犯错,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留有退路,方是智者所为。

看过一个典故:

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刹,被小偷惦记上了香火钱,甚至可能威胁到古刹中僧人们的安全。

于是,就有僧人提出大家联合起来捉拿小偷,以绝后患。

然而,主持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还故意在夜里将门虚掩,以便小偷逃走。

僧人们对此疑惑不解,甚至对主持有所怨言。

在他们看来,主持此举无疑是在助长小偷的气焰。

面对众人的诘问,主持这样回答:

“做人,别做绝了,要给人留后路。


做贼的人,也是遇到了难处,才出此下策的。”


巧的是,这话正好被小偷听到了,他羞愧难当,又大为感动。

在那之后,古刹里再也没丢过香火钱。

从前丢的那些钱,也被偷偷地还了回来。

老话说: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得理不饶人,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并无错处;得理却饶人,却是给别人留下一条生路。

郭德纲也告诫过我们:
“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今日犯错的是他人,明日落难的可能就是你。

聪明人,都懂得凡事退三分,得理也饶人,给别人留下的余地,或许就是他日自己的生机。



敬人不卑尽,莫讨好他人

听过一句父亲教育儿子的话: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甚觉有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居于下位者,总会不自觉地过于高看他人,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看低。

有一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去广州暨南大学发表演讲。

学生们看到他,都激动非常,有要签名的,有求合影的,还有很多拍照发微博的。

演讲开始后,白岩松先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刚才看到有一条微博,写着:就要见到白岩松老师了!!!!!!!!

用了八个感叹号!

我非常替你可惜。 

当你拥有一个表达空间的时候,你却把权利用在感叹上,而不是提出你的问题。

我想,如果今天的论坛要让我们拥有一点什么的话,那就从平视开始。
 
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去仰视;

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该去俯视。”


习惯性仰视他人,习惯性放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讨好型人格的体现。

作家蒋方舟就曾是讨好型人格。

优秀如她,内心其实很自卑,很敏感,总是下意识地去讨好别人,想尽各种办法照顾别人的情绪;

甚至和男友吵架,都担心对方生气,次次都是自己低头道歉。

那段时间,她活得很痛苦。

而当她逐渐试着不去讨好任何人后,她才真正找回了自己。

她终于明白:
“真正欣赏你的人,是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讨喜和故作谦卑的样子。”


我们其实常常将尊敬与讨好搞混,把敬人三分做成了卑躬屈膝,将尊重他人做成了惟命是从。

其实,敬人的同时,不必委屈和放低自己。

聪明人,敬人而不卑微,能低头也懂抬头,不卑不亢,活得自由。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聪明人,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该坚持,何时该让步。

知人不言尽,有看破的聪明,也有不说破的智慧;

责人不苛尽,有宽阔的心胸,也有够长远的眼光;

敬人不卑尽,有尊重的修养,也有不讨好的底气。

人生海海,世事繁杂,愿你我都能够修炼出一颗玲珑剔透心,用更大的格局经营自己的人生。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国学一刻

国学一刻
读国学,悟人生!关注国学一刻,让文化走进生活,每天清晨7点半,与你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