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迎来元旦
2025年的第一天
大家都是怎么过的?
节假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词人京镗曾任成都知府
在他的眼中
“蜀人从来好事
遇良辰、不肯负时光”
陆游也有诗云
“遨乐无时冠巴蜀”
成都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
发达的商贸业让各种节庆活动应运而生
除了上元、清明等
全国共有的节日之外
古代的成都人还有不少
自己独特的节日
今天,
跟着小布一起来看看
体验一把古代成都人
节假日的快乐
元宵节
月色皎皎,皓月高悬;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说文解字》载:“元,为始;宵,为夜。”元宵,意为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后,过年才算正式结束,人们各安其业,新一年的劳动、工作又开始了。
从汉朝的“列备五都”,到唐宋的“扬一益二”,再到苏轼笔下的“西南大都会”,自古繁盛的成都庆祝元宵节也是闹热非凡。
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描绘了初唐时成都人欢度元宵节观灯盛况的生动情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而宋代,较唐更盛。据《岁华纪丽谱》记载:“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诗人陆游客居成都时也见证了元宵节成都灯会的盛大,“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
成都以外各府县城乡居民也慕名前来观赏。当时的灯市将观灯、文艺演出、商贸展销、体育竞技融为一体。到了明代,灯节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开张十夜,比宋代时间更长了。
清初《华阳县志•风俗》记载:“十五日谓之元宵,人家碎米为丸,曰糖圆,以相馈遗。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间有猜灯谜者。”《锦城竹枝词》中也有描绘:“上元灯会搭灯棚,走马鳌山数万擎,火树银花璀灿处,呼朋打谜胜登瀛。”当时已出现几丈高的鳌山灯,灯会盛况可想而知。
花朝节
古时过完元宵节,又迎来了另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花朝节。因成都的农历二月正值天气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故又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这天人们要举办盛大的花市花会,借此朝贺百花仙子的生日,称为“花朝”。“花朝”是花朝节的简称,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
△ 清苏佩兰画群婴舞龙图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花朝节在唐宋时流传甚广,那时的成都花市繁盛。赵抃曾在《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了“二月花市”。成都花市便是在花朝前后举行,以“花朝”为花市的正期,成为成都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春日盛会。
据记载,成都花市主要集中在青羊宫一带,陆游在成都时,看到青羊宫附近的“花景”,也曾不由自主地写下《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由此可见,青羊宫到浣花溪沿途是当时成都人民赏花的最佳去处之一。
经历代沿袭发展,办花市、逛花会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了下来,至清代,花市仍是非常热闹,诗人吴好山在《成都花市》一诗中写道:“仲春十六会期时,货积如山色色宜。去向二仙庵里看,令人爱煞好花枝。”由于当时每年都在青羊宫举行盛大的庙会,于是,庙会和花会同期,渐渐成为一项固定的民俗活动,也成为成都市民非常喜欢的一个重要节日。
浣花日
浣花溪有一溪清澈的水,绿树丛中百鸟汇集,是市民周末出游的好去处,而从唐代起,浣花溪就已经成为踏青游玩之地。而为了让大家能够在同一时间游览浣花溪,古代成都人还自创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浣花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这天,人们在浣花溪进行“大游江”,或溪中泛舟,或溪旁观景,或到浣花祠凭吊冀国夫人。
冀国夫人是何人呢?史载,冀国夫人姓任,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后嫁给唐代成都守将崔宁为妻,因为保卫成都有功,被封为“冀国夫人”。由于任氏出生在浣花溪畔,所以人们一般称她为“浣花夫人”,并在浣花溪畔建起了“浣花祠”纪念她。
曾经出任过成都太守的南宋诗人田况在《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中对“浣花日”盛况有如下记载:“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画船疊鼓临芳漵,彩阁凌波汎羽卮。霞景渐曛归櫂促,满城欢醉待旌旗。”而陆游也在《老学庵笔记 卷八》上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南宋词人刘辰翁这首《八声甘州•问海棠花下》也记录了“浣花日”的场景:“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前度何稠。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共是西江水,不解西流。在处繁华如梦,梦占人年少,生死堪羞。任倾城倾国,风雨一春休。醉逢君、何须有约,醉留君、系不住扁舟。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时间来到元代,“浣花日”依然热闹非凡。据元代费著《岁华纪丽谱》中记载:“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泝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帟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可以看出“浣花日”热闹非凡的盛况。到了明代,官府将“浣花日”的时间进行了调整,由农历四月十九变为农历三月初三,从此以后的五百多年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浣花日”与寒食、清明的时间基本等同了。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据档案史料考证,宋朝之前,大慈寺周边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七月初七晚上,商家们会摆出各色丝线锦带、女红家什。此外,寺庙还会特地在这一天从寺院墙头挑出灯笼,将整个夜市照得灯火通明、流光溢彩。
△ 宋·燕文贵《七夕夜市图》
在宋代诗人的笔下,也记录了当年成都七夕节的景象。宋代诗人田况农历七月初七游历成都时,曾在大慈寺阁吟诗《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诗中写到“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遍得无?”诗中的“乞”指的是“乞巧”,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七夕”。锦江边的灯火,就这样辉煌了千年,今天站在江边凝望,也许不难在脑海中复现宋代锦官城的繁华。
除此之外,在南宋祝穆编撰的《方舆胜览》中也有云:“每岁七月七日,蜀人登大慈寺前雪景楼观夜市。”
中秋节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成都称“月光会”。起源于远古,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中秋节成为与春节齐名的重要传统节日。
而农历八月十五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始于北宋,这时我们熟悉的中秋赏月、拜月、吃月饼等民俗活动逐渐形成。《宋史•太宗纪》记载,宋太宗“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到了南宋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朝廷颁布《庆元条法事类》,增加了中秋休假一日的内容,中秋节自此被官方定为法定节日。成都和全国节奏一致,从南宋开始过官方认定版的中秋。
△ 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成都中秋玩月,早先是“宴于西楼,望月锦亭”。吴中复《西园十咏诗》序中写道:“成都西园,楼榭亭池庵洞,最胜者凡十所,又于其间胜绝者,西楼赏皓月,眺岷山”。后来官方的中秋赏月活动改为“宴于大慈寺”。《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清末以来,金堂县每年中秋举行月光会,直至八月底止。
冬至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据《成都通史》记载,成都唐宋时期,每年主要民俗游乐节庆有21个,其中也包括冬至节。除此之外,《岁华纪丽谱》也有载,在前后蜀时期,在冬至节前一天,成都太守会领着宾客和民众带上酒具和食物到北门石鱼桥祭祀游乐,傍晚时分又前往天长观举行晚宴。
△ 歌舞宴乐画像石
冬至当天,蜀王和贵族与官员们在大慈寺举行宴乐。第二天清晨,又在金绳寺举行早宴,晚上继续在大慈寺进行庆祝活动,大宴宾客。而在民间,这天皆要祭祀祖先,并和药炖牛、羊肉,认为食后可御寒生热。
不论是元宵节
还是冬至节
各类古代节假日
不仅是休息、娱乐
又有特殊的文化意蕴
因而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刚迎接完新年
恰逢周末
去赏花观景
去露营休憩
也能感受到古人同款的
惬意与浪漫
策划/文案丨郑然 黄璟煜
综合 方志四川 成都方志 锦点
成都市文化公园等
图据 四川博物院 成都博物馆
成都发布资料图等
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