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改革任务,指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七星关区是毕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区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全区总面积3747 平方公里,辖53个乡镇街道,聚居着38个民族,总人口192万。近年来,七星关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力度,不断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政策覆盖面,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形势向好。在七星关区,为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居民增收靠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培训为手段,推动平台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一核两翼多点”布局,推动轻纺服装产业发展,建设轻纺城。先后出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贯彻落实〈推动毕节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可持续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毕节市七星关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毕节市七星关区提高外出务工劳动力组织化程度工作方案》《七星关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近年来,七星关区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主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紧贴市场用工和劳动就业需求,聚焦各类重点群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支持广大青年劳动者以匠心筑梦、以技能成才,推动群众有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依托“优选毕货”“美团外卖”等平台、大力开展“直播带货、带岗”等新业态新模式技能培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强化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在七星关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帮助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以致用,以训促学,实现毕业即就业。历年来已帮助15余万劳动力提升技能,新增技能人才5.28万人。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持续深化开展“春暖乌蒙”“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与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34个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近年来,通过专车、专列、飞机等方式,帮助4.64万人次群众返岗就业。已建成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3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6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个,全区累计拥有创业实体25.52万个,累计帮助1200余名高校毕业生走上见习岗位,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81笔28967.8万元,累计享受各类政策扶持人员8.59万人,通过创业和政策扶持促进就业23.85万人。积极开展中小微企业走访帮扶,扎实抓好“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服务,就业民生保障作用进一步突显。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厚植了群众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沃土。着力推动平台赋能就业。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七星关区零工市场、8个就业服务驿站、599个村(社区)信息化平台全覆盖,建立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3个劳务协作站,形成纵向覆盖区-乡-村,横向连通沿海主要务工城市的就业服务保障网,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外出务工群众离家不离乡。依托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势,积极发展“数字+就业”模式,打造1个“就业直播e站”,4个直播间,针对企业、个人等不同群体,定期举办“直播带岗”“直播带政策”“人社局长进直播间”等就业创业服务活动,实现就业渠道多元化,便捷化。深入开展“问需式”就业帮扶,创新开展“夜市揽才”系列活动,按照“哪里人多就把招聘会开到哪里”“哪里有需要就把岗位送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把夜市招聘与“露天电影”“露天音乐节”等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在闲暇之余便享受到优质公共就业服务。新年新气象、新起点、新征程,七星关区将在群众就业的路上奋楫笃行、厚积薄发,让全区群众安居乐业,引领广大青年走向未来,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实践新篇章贡献七星关区力量。
点亮和
分享给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