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缝的这个香包叫心心相印,一天一个人能缝十多个。”
北孙香包有几百年历史。2023年,北孙村成立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香包工厂”开在了村民家门口,那时孙燕便加入了香包制作队伍。
“原来的时候不会做,自从村里成立了香包合作社,我们进行统一培训、学习。”
如今孙燕在香包缝制组担任组长,她没有想到自己到了50岁这个年龄还能有份小事业。北孙香包之所以远近闻名,离不开村“两委”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们北孙村积极探索“合作社+互联网”的模式,创办集香包制作、展览、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北孙村传统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吸收了约200多名学员从事绣艺工作,我们这个“小香包”蜕变成了“金荷包”,把致富之路“绣”出来。”
台头镇的非遗“老手艺”不仅绣出致富“新产业”,也搭上了电商快车道。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会晚上过来直播,每次播两个小时。”
三座楼村的乡绣代代相传,至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李娜是第四代传承人,为了把乡绣技艺发扬光大,她跨入电商行列。
“开始的初心,一是给乡里乡亲宣传乡绣,让他们在自己门口就能创业创收。二是为了来电商平台学习,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直播了半年多,一提乡绣出去都知道是三座楼村的,线上线下销售的比较多,也有直接找上门来拿的。”
虽然有时候直播很累,但是看到村里这么多长辈还在坚持做乡绣,李娜觉得这是直播的动力,也是一份责任。
“前几天刚给她们发了手工钱,在家里一个月挣四五千,能够给家里补贴点家用。看见他们高兴的时候,我觉得受的累可以说是值得的。”
如今,他们的乡绣团队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如何吸引新鲜血液,成了当务之急。
“这种传统手工艺如果没有年轻人继承,手艺就会丢失,所以村里现在通过宣传让年轻人也加入,年轻人加入进来后会有年轻元素、现代元素在里面,可以跟更好的把乡绣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传承乡绣技艺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台头镇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张吉光:
“我们三座楼村乡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已经扩展到现在100多名了,这群妇女同志有的不到30岁,也有的近百岁。乡绣车间还优先吸纳三座楼村及周边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农村闲置妇女等就业,持续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记者手记】
从孙燕和李娜的身上,我看到了来自于女性的力量,她们借助村内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奋斗,在家门口用自己的双手致富。无数的“孙燕”、“李娜”,不仅为自己撑起了半边天,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文化兴村”处处落地开花,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