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建红(右)向税务人员咨询惠企利企政策。
深入企业,与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谈,了解企业意见诉求;对接、协调新区相关部门,为企业反馈的问题出谋划策……自2024年1月4日新区召开驻企特派员挂钩联系企业工作动员会以来,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驻企特派员丁建红积极走访企业,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践行到服务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全心全意为挂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
走访云南祥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时,企业反馈希望加强业务培训,助力企业提升中层干部综合能力。丁建红及时将企业的诉求反馈给部门领导,在部门领导的引荐下,成功邀请云南省民航空管分局的业务骨干与祥鹏航空的精英人才进行业务交流分享。同时,丁建红积极动员祥鹏航空参加云南省人社厅主办的2024年“专家服务团走进滇中新区”系列活动。活动中,邀请云南财经大学的2名专家教授深入祥鹏航空,开展为期2天的专题培训讲座,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品牌营销提供专业化意见建议。
在服务云南天坤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期间,了解到公司因错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时间、面临多交残保金的困难后,丁建红积极与新区税务局、社会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协调沟通,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情况,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共同为企业寻找解决方案,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最后成功补录残疾人用工信息,为企业节约了用工成本。
“新的一年,我将继续主动靠前服务,全力当好贴心的‘服务员’、尽心的‘办事员’,始终把企业需求放在心上,第一时间把解决问题落在实处。”丁建红说,驻企特派员就是企业的“传声筒”,要及时将企业诉求反馈给相关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让企业在新区放心生产、安心经营。
2
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范勇刚表示,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水下高频声呐领域已经专注自主研发22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至今已拥有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93项。此外,公司还入选2024年工信部公布的全国68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之一。
2024年,公司成功实现了高精度万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国产化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万米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UBD10000已经实现了量产,并已批量应用于国家重大深海项目工程船,极大弥补了我国在万米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方面的短板。
公司的通信定位系统DTU-3000,集水下语音通信、定位、数字通信于一体,成功入选“万亿国债应急救援产品目录”。它能够在2000米内水下实现无线语音通信,并能实现船上人员和水下人员、水下人员与水下人员之间的相互实时坐标定位。这一系统已经被多地的应急消防救援部门采用,大大提高了水域救援保障的指挥作业能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消防应急救援领域作出了贡献。
此外,公司的高精度三维下视实时成像声呐BD400D,能够清晰地扫描水下目标并进行三维成像。这一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域安保、水域巡查、大坝检测等任务,并在“澜沧江、湄公河跨国航道巡查”任务中取得了成功应用。
展望2025年,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在科技产业化方面进一步发力,加速布局云南省水下尖端设备产业集群,为实现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研发,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水下探测和救援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范勇刚说。
3
酿酒师撒酒曲。
走进云南毛冲酒业有限公司,一阵浓郁的酒香及蒸煮粮食的香味扑鼻而来,生产车间里,酿酒师挥舞着铲子不停地翻动着蒸熟的粮食,并撒上酒曲。“最近挺忙的,前两天刚出了一批货。临近过年,酒厂也在加班备货,以满足春节旺季市场销售需求,近期每天要蒸煮800公斤左右的高粱或玉米。”云南毛冲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琼仙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公司从社区聘用了10人承担销售、生产、财务等工作,为社会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遇到出货量较大的时候,就临时招聘一些居民过来帮忙,临时工每天工资150元至200元。“酿造所使用的高粱和玉米都是从我们社区和附近收购来的,一方面都是周围的老熟人,比较了解所种植粮食的品质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的收购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多2角左右,所以大家都愿意把粮食卖给我们。”马琼仙说。
近年来,随着市场不断拓展,围绕消费者喜好,该公司生产的“野毛冲小曲清香型白酒”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今年,该公司生产100余吨白酒,销售80余吨,销量比2023年略有增长。“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我们也在谋求新的出路,近期洽谈了几家有意向生产露酒的企业,希望能够合作开展新的业务。同时,随着公司窖藏基酒数量稳增、质量稳定,针对中端市场需求,注册了一个新的商标‘滇中乾’,计划明年开始生产和投入市场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性价比高的口粮酒。”马琼仙说。
4
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校长李清。
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是由滇中新区为满足群众“上好学”需求,携手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合作开办的一所公立学校。学校于2023年9月正式开学,老师们不仅在教学上充满激情,更在各项活动中展现无限生机。办学一年多以来,学校赓续西南联大血脉、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努力破解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难题,助力新区高品质教育配套兑现落地、教育质量迭代升级。
2024年是学校全力推进高质量办学的一年,尽管只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拼搏和努力下,学校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昆明市“六T”示范食堂学校、昆明市平安校园、昆明市语言文字达标学校……一项项荣誉称号的获得,是认可是鼓励,更是持续擦亮依云办学金字招牌的生动实践。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师培训等形式,持续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推门听课”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此外,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读书月、毅行徒步、人文科技月等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寓学于乐,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5年,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将承袭百年西联教育品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和温暖陪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
秦阳平展示果园里的草莓。
冬日暖阳下,鲜红的草莓挂在枝头,等待游人采摘。“现在正是草莓成熟的时候,每逢周末,周边居民、嵩明职教园区的学生来采摘的特别多。我们也会采摘一部分拉到职教园区售卖,生意还不错。”小哨街道中对龙社区秦阳平说。
2022年,秦阳平在中对龙社区开了一家“天天果园”,种植草莓、杨梅、樱桃、蓝莓和猕猴桃供游客采摘。“这几年果园陆续增加新的种植品种,确保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水果可供采摘。今年,新种了蓝莓和西瓜。回头客带动新客,客户越来越多,我们因此开展了‘订单式’配送服务,今年整体出货量比去年增加了30%左右。”他说。
秦阳平带着记者来到不远处正在装修的空房子,告诉记者他来年的打算。“我最擅长也最喜欢的其实是做菜。最近,我正在翻新农家乐,预计春节后完工。希望把餐饮和采摘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农家‘野趣’。”
6
杨景为猕猴桃剪枝。
“高山山地大白菜,又甜又糯。”大板桥街道长水社区居民杨景在微信朋友圈一连发了9张大白菜图:菜并不大,叶翠梗白,新鲜整齐地码在箱子里。“煮汤或者炒着吃口感都好。”杨景说。
2025年新年来临之际,家住张家坡居民小组的杨景一早去大板桥综合农贸市场卖白菜,“3元1公斤,节庆不涨价,卖完这些就没了。”杨景告诉记者,来买的都是熟客,“他们认识我,知道我家菜用的肥料是羊粪。”
据了解,张家坡居民小组有217户673人,居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仅猕猴桃种植面积就有200亩左右。杨景一家人的“主营业务”也是猕猴桃。
冬季气温下降,猕猴桃处于一年当中落叶后的休眠期。“现在这个季节很关键,来年能不能丰收就看现在能不能休息好。”杨景和父母忙着给猕猴桃修剪枝条,“把病弱的枝条修剪掉,枝蔓养分能够回流储藏在主枝干和根部,还能萌发更健壮的枝条。”趁着头几日天气晴好,一家人抓紧给休眠的猕猴桃根部压羊粪,“6亩地,整整准备了20吨羊粪,就是为了春天来时它们能长得好。”
杨景告诉记者,有机种植成本很高,“投资比较大。2021年开始逐步更新猕猴桃品种,从陕西周至县引进,试种5亩‘瑞玉’、1亩‘翠玉’。这两个新品种抗病能力强,出产稳定。”
除草、消毒、施肥、修枝……这就是张家坡种植户的生活,一年四季忙个不停,除了根据节令养护、采摘、售卖猕猴桃,还套种了不少季节性蔬菜。
“2024年,猕猴桃卖得还不错。70克的大果价格贵一点,每公斤大约30元,用快递发往外地。小果在大板桥综合农贸市场也很快卖掉。”杨景说,“每年都有农户试种新品种。原本种水果的经济收入要高于种苞谷、洋芋、豌豆这些,更别说我们张家坡的猕猴桃名声在外。”
“做农业很辛苦。但是农作物从不说谎,你照顾得仔细,它长得就好,味道更好。”杨景告诉记者,2025年会更加努力,“种好猕猴桃,用汗水收获喜悦。期待一个丰收年!”
7
匡绍志准备配送航空零配件。
“在家陪陪两个小孩,好好休息一下。”今年36岁的大板桥街道云桥社区居民匡绍志告诉记者,2025年新年元旦放假一天,他的计划是给家人做顿好吃的,夫妻二人和两个小孩一家四口共迎新年。
2000年,只有11岁的匡绍志跟随父母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搬迁到云桥社区,“当时是因为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搬迁到这里,我还在上小学。”匡绍志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年纪小,对新环境适应得很快,没多久就交上了新朋友,“从小就和附近社区的小孩一起玩。那时候我们社区有自己的小学,我在云桥小学上学。后来,读大板桥中学。我没有那种在异乡的感觉,觉得自己从来都是昆明人。”
和县城相比,省会城市的教育条件显然更优越。也正是由于从小获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得益于滇中新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匡绍志和他的同龄人早已跨越了从农民到产业职工的身份转变。
目前,匡绍志在港玄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驾驶员,“主要负责运送维修飞机的航空器材。”匡绍志告诉记者,由于零配件要送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内场,除了正常驾驶汽车的资质,还需要再通过3次考核,“我是2018年经过公司培训,再考试获得相关资质证明,才能够上岗从事这项工作。”
“新区变化太大了。你过来的时候看到路边那块牌子没有?泰国企业也来新区了。”匡绍志提到的泰国企业正是去年11月落地滇中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的AFK集团,主要从事泰国金枕榴莲等鲜果进口批发业务。“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周边企业很多,住在附近的年轻人找个工作不是太困难。”匡绍志说。
“我上班开车15分钟就到公司。我媳妇在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空港校区一家奶茶店上班,骑电动车五六分钟就到。”匡绍志说,在云桥社区,像他们夫妻这样的双职工家庭还不少,“上班很近,下班很快就能到家。两个孩子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五年级。”
“现在的生活挺好。希望2025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两个大人正常上班,一家四口彼此守护,过好每一天。”匡绍志说。
滇中新区报记者:马逢萃 陈熙 舒珺珩 刘晓婕 李燕
编辑/制作:刘晓婕
审读:尤祥能 喻劲猛
校对:张三亚
审核:王峥 余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