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寒气还未散去,早上8点多的原州区北京路上已是人头攒动,18支参赛队伍陆续进入指定点位,数万名群众和外地游客在现场翘首以盼,大家纷纷占据“有利位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随着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鼓点,社火大赛拉开了帷幕。鼓手们精神抖擞,鼓声震天,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陕北安塞腰鼓队擂出黄土地的热烈奔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东道主,我市各县区的社火在创新中尽显包容。西吉县社火代表队,由50名春官词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春官词骨干人组成的春官送福团队一上场,就喝彩声不断。紧随其后的狮舞、旱船、舞龙、跑驴、秧歌、社火杂耍和牧童鞭等项目,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龙头要稳,龙身要活,步伐要齐!”比赛现场,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巨石社火代表队舞动着“板凳龙”率先登场,12名“00”后小姑娘手持板凳,随着鼓点和音乐的节奏舞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板凳龙,又称“桥灯”,每条龙身由一节节板凳串联而成,凳面绘有山海纹样,舞动时宛如碧波翻涌,寓意着吉祥、幸福,同时也象征着团结和协作。
闽宁协作29年来,两省区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结下深厚情谊。来自福建的社火队不远千里赴约,让“山海情”故事在文化交融中续写了新章。
作为本届大赛的亮点之一,广东省潮州市潮響英歌舞代表队的亮相备受瞩目。36名身着英歌舞服饰的青少年面绘脸谱,手持双槌,手腕灵活转动,打出漂亮的槌花,令人眼花缭乱,这种融合了南派武术与戏曲的“中华战舞”,引得现场叫好声不断。
“西北社火和潮汕英歌在人物选材、故事情节、服装道具等方面,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地域差异。这次能在固原演出,我们感到很荣幸,同时感谢广大市民朋友的喜欢。”广东省潮州市潮響英歌舞代表队领队李康迪表示,英歌舞首次亮相高原,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鼓点不同,但精气神相通!”当广东潮響英歌舞的“梁山好汉”遇上陕北安塞腰鼓的“黄河汉子”,一场跨越南北的对话在擂鼓中迸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46名身着地道陕北服饰的汉子们,头戴羊肚手巾,斜挎着响鼓,手中紧握系着鲜红飘带的鼓槌,矫健的身姿随着鼓点起伏跃动。精彩震撼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社火的魅力在于“和而不同”。各地文化在碰撞中激发创新,在创新中延续传统,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隆德县高台马社火,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深受群众喜爱。演员们穿戴传统戏曲服饰,将岳家将、天官开道、白蛇传等元素融入其中,立于高台,现场喝彩声、欢笑声、锣鼓声不绝于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太震撼了,从来没见过阵势这么大的社火表演,南北社火同台竞技,固原人民也非常热情好客。”福建游客陈安民感慨道。
鼓点震天,龙影翻飞,数千人载歌载舞,数万人翘首瞩目,规模空前、精彩绝伦。这场社火狂欢,不仅点燃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成为东西协作“山海情”的延续,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试验田。
当六盘山下的鼓点与东海之滨的潮声共鸣,当历史文脉与时代脉搏共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余一筱 责编:李慧 审核: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