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生长看雄安·生态篇】③ 为生态保护插上“智慧”翅膀

政务   2024-11-19 09:53   河北  
新用户点击"海兴融媒"关注精彩内容!

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关键环节。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生态治理如何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拔节生长看雄安》,今天来看科技助力,"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韩雨轩:

一片片芦苇被秋风吹过,轻轻摇曳,仿佛金色的海洋。乘船行走在这方圆366平方公里,3700条纵横沟壑,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中,摄影、画画,大家都用各种的方式记录着白洋淀的变化。而对于韦芸来说,她的记录方式很特别,是一个又一个的化学符号。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 韦芸:

你看现在我们氨氮是0.141毫克每升,我们的总磷是0.015毫克每升,这表明我们现在这块水域的话,它是在我们的Ⅲ类水范围内的。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韩雨轩:

全自动监测,仅仅一个小时就能够出结果,今天真的是大开眼界。现在我和韦芸所处的位置,就是"雄安监测1号"监测船上,那么它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根据白洋淀圩田纵横、沟壑繁杂的地理特征,量身打造的"黑科技",可以说灵活机动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 韦芸:

我们搭载的无人机上可入天,搭载的无人船下可入淀,可以实现我们对白洋淀水质全方位的检测,这就是我们的"游击队"。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韩雨轩:

每月至少一次,韦芸就要和她的同事们,带上他们的"黑科技"对白洋淀进行巡检,如今的白洋淀天蓝水清,他们为何还是"时时放心不下"呢?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刘科:

如今的美好,在七年前,我们是难以想象的,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Ⅲ类标准。这份成果来之不易,只有管好了,才能保持住。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韩雨轩:

三分建,七分管。水,是铺就雄安新区蓝绿底色的原料,为了保证它的清洁,刘婷玥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直面环境监测中的难题:污染溯源。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技术人员 刘婷玥:

控制污染主要就要控制我们的入淀河流,孝义河是白洋淀主要的入淀河流之一,所以我们在孝义河的入淀口布设了一套水质指纹溯源系统,水中主要污染物形成的荧光图谱,呈现的这种水质指纹,是具有唯一性的,在线监测的水质指纹和我们数据库中的水质指纹进行比对后,就能够快速地锁定上游的污染企业,最快21分钟,就能完成比对。

难题迎刃而解的背后,离不开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们用科技为监测这片水域布下的天罗地网。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工程师 杨泽:

我们在白洋淀原有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又增设6个浮船站、3个集装箱站和3个"超级站",实现了对白洋淀重点水域的全天候、多维度数据采集,对白洋淀复杂水域水质状况的全覆盖监测。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韩雨轩:

科技的力量还在不断延伸,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和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成为雄安新区乡村治理的新典范。

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组织委员 张程钢:

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一期的开发,二期正在投入无人机巡航、北斗卫星定位等系统,通过接入AI算法,实现对白洋淀生态保护,水上安全等工作的全天候实时监测。

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李庄子村党支部书记 曹建民:

我们村八个坑塘全部安装了智能监控,八十艘游船全部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游客来了更安心。

雄安新区画家 张浩:

白洋淀的水质变好,我觉得我最有发言权,我从小生活在这里,我画白洋淀画了三十多年,我从水上画到了水下。看,这是我画的濒危植物狸藻,我要用手中的画笔,把那种向上蓬勃的那种生命力留在我的作品当中,感染更多的人。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海兴融媒
承担本区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传播本地资讯,宣传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