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加强园区考核评价。
近年来,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通过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完善项目招引建设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园区运营管理服务水平、政务服务效率实现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加速集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广西首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的园区。
“近日,港口区(防城港经开区)报送的《创新‘政区合一’‘聚链集群’‘数智赋能’发展模式打造广西首个2000亿级产业园区》改革成果案例入选广西改革攻坚优秀成果名单。”港口区委书记、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朱靓说。
1 从“企业寻服务”到“服务找企业”
“税务部门主动上门为我们讲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2024年,公司享受出口退税120多万元,既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也为技术创新插上了翅膀。”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齐晔表示,税务部门主动把便民、惠企的各项措施精准送上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企业后顾之忧,让企业能专注于生产经营与创新发展。
大海粮油是防城港市粮油产业的龙头企业。防城港市港口区税务局通过大数据筛选,发现该企业常年向越南、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出口包括发酵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在内的各类饲料产品后,依托“税路通·八桂行”跨境税收服务品牌,主动上门为企业精心宣讲出口货物享受免抵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跨境经营需要关注的涉税问题。2024年,该公司累计出口各类产品超过5万吨,货值2360多万美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既体现着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
防城港经开区一隅。
“经开区把深化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构建‘区政合一’管理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政策找人、服务上门’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企业寻服务’到‘服务找企业’。”防城港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海飞介绍。
构建“扁平集约”一体化服务体系。港口区委、区政府与经开区管委会实行一体化管理,港口区17个政府部门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区政合一”管理模式,创新设置经开区企业服务局等机构,出台企业绿卡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等20多项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激励机制,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创新“线上线下”零距离服务体系。线上搭建经开区智慧服务平台,推行“24小时不打烊服务”和“云帮办”服务;线下实行全流程帮办代办制度,持续开展“零距离服务企业日”“亲清直通车”等优化营商环境重点行动,企业开办时间由1个工作日内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
创建集成打包一站式服务体系。推行合署办公模式,港口区各职能部门集中园区办公,港口区政务中心整体搬迁至经开区管委会办公楼,为企业提供暖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推进“简易办”改革,开展“最多跑一次”行动,“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超98%。
2 从“一枝独秀”到“集群发展”
1月19日,在防城港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泊位,一艘艘载有进口铁矿石的轮船停靠岸边进行卸货。随后,铁矿石进入全封闭传送带传送,历经数道工序,变成温度高达1200℃的长方体钢坯,再传送至轧钢2250生产线进行粗轧、精轧,生产出一卷卷崭新的成品钢卷。
盛隆冶金卸载进口铁矿石。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7%。”盛隆冶金负责人介绍,该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西第一家千亿级民营企业,并连续14年位居广西民营企业榜首。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盛隆冶金的高质量发展是防城港市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写照,也是防城港经开区高质效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盛隆冶金加快生产产品。
近年来,经开区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积极打造钢铁、有色金属、粮油食品、绿色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六大千百亿元级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取得明显成效。钢铁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80家、百亿级企业数量突破4家。钢铁、电解铜、精制食用植物油、发电量等产品产量排广西第一。
“园区创新‘聚链集群’构建机制,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引资路线图,推动园区实现临港产业粮油‘一枝独秀’到钢铁、铜、铝、能源、粮油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港口区区长、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广斌介绍。
招商引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经开区围绕盛隆冶金、广西钢铁等链主企业,构建“以商招商、以企引企”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前端对接、中端研判、后端落地”闭环体系,招引落户年产300万吨精密镀锌钢制品等8个重大产业链配套项目,实现招来一个、引进一串的招商“乘法”效应。目前,经开区钢铁产业上下游企业达33家,钢材最大生产能力超2500万吨/年。
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经开区推行“七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激发“滚动效应”。按照谋划一批、洽谈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七个一批”模式推进项目建设,抓好项目滚动管理。2024年,经开区统筹推进“七个一批”项目共261个,总投资超4600亿元。
3 从传统园区到“新质园区”
1月20日,在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智慧管控中心,技术人员通过5块巨幅显示屏监控铜产品炼制的整个过程和各类设备运行情况。
在广西金川智慧管控中心,技术人员通过巨幅显示屏监控铜产品炼制的整个过程和各类设备运行情况等。
与此同时,电解厂内的智慧龙门吊自行运载阴极铜,交由机器人手臂搬运,后由RGV自动化轨道平车运送称重并打印商标,整个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
“公司持续在智能化提升、改造方面开展攻关,创新推进阳极板与阴极铜基于‘5G+’智慧物流系统的开发、渣包车远程驾驶等系列智能化项目,为铜冶炼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提供了经验。”广西金川生产技术管控中心副经理谭河山介绍,公司2024年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119.12%,营业收入完成年计划的110.18%,利润完成年计划的151.94%,产量和营业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智慧龙门吊自行运载阴极铜。
技术创新改造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更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源。
盛隆冶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公司累计投资400多亿元进行两次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建筑钢产品拓展为涵盖建筑钢、高强耐磨钢、硅钢等多系列商品材的布局。”盛隆冶金负责人介绍。
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持续推进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自动化覆盖率和采集率均超90%,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公司2024年生产氧化铝213万吨,全年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3.2%。”广西华昇负责人介绍。
广西华昇工作人员装运氧化铝产品。
产业园区是企业集聚的载体,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近年来,经开区开辟“数智赋能”升级模式,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从传统园区发展到“新质园区”。聚焦钢、铜、铝、能源等临港支柱产业,强化“技术改造+链条延伸+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开放合作”全流程升级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实施技改项目、加大环保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和拓宽产业链等方式,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行数实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1月25日广西日报版面。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