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2024年新招录的12名社招民警加入成都新都公安警队,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来说,这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月是故乡明”是中国人对团圆二字的具象化表达。在一个关于圆满和重逢的节日里,人在蜀地,家在他乡。
我们聆听了其中几位的故事,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我叫韩岳辰,来自江苏南京。1500公里,是从家到成都的距离,也是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公安民警的距离。三周的岗前培训结束后,分局依据我们的就读专业为我们分配了一名专业警种的师父。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加上之前在检察机关未检部门的工作经历,入警第一站,就遇到了我的师父、户政管理大队民警罗铿。罗师父话不多,传道解惑、住宿餐食,默默地关注着我的工作与生活点滴。我日常的工作是协助师父开展辖区人口梳理,与辖区“护苗大使”杨天翠一起策划活动、走进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工作忙碌而充实。从工作中抽离时,不自觉已是深夜。通常,每天晚上我都会和父母打一通电话,中秋节的夜晚有些不同。通话之前,盘旋在脑海中的话还挺多,直到挂电话时,也只说出那句“这里一切都挺好”。分配师父那天,我其实没啥心理准备,懵懵地跟着师父屈波回了刑警大队。或者说,还没到队里,就先半路拐了个弯去观摩了一下当天的一个现场。回到队里,我有点愣神。从入警队到出现场,一切似乎都过得太快,有些不真实感。法医工作是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还好,在大学期间的实习还算认真,毕业一年后,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还算熟悉。观摩了一场检验之后,我开始上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期间,屈师父事无巨细地介绍起各项检验工作的注意事项。因为我是山东人,他生怕我听不懂四川话,便全程用普通话和我交流。后来听队里的人说,这普通话是川内独有,是“椒盐”口味的。大家日常的四川话交流,勉强能听懂一半,但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每当大家发现我听得吃力时,就会用普通话再解释一遍。可能是听同事们说得多了,最近脑子里总是回响着“要得”这个词,这也是我学会的第一句四川话。“要得”一词的语义,在我的家乡唤作“管”,都是带有肯定含义的万用词汇。山东人的“管”字里透出一种豁达直爽,四川人的“要得”里倒有些随性与亲和。身为异乡异客,不觉间要在成都度过第一个中秋,回忆浮现,也想朝花夕拾一番。我叫胡宇浩,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是一名专攻档案相关领域的专业硕士。档案,是活着的历史,以独有的方式记录着发展、见证着变迁,承载着纷繁的记忆。公安档案室里,在文字流动和光影摇曳中,我逐渐拼凑出一个未曾见过的新都公安模样;师父在一旁忙碌的背影,也常让我常想起远在安徽的父亲。
胡宇浩与家人的合影
可能是从小受到身为警察的父亲影响,对警察制服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本科毕业后,父亲身着制服的背影和津津乐道的职业故事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当时未能涉警途的我,也常觉一股凉风掠过心头。硕士毕业后,随着父亲的脚步,历经了一系列考验,我如愿加入了警队。
月是故乡明,由徽入蜀,心里难免会忐忑、会伤感,会时常回想曾经的中秋。来四川之前,父亲笑着说等我正式穿上警服,家里就成为了“警察世家”,母亲也表示等退休了就搬来一起住。他们说成都是天府之国,是个好地方,是和我有缘的好地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母亲的期盼,成为了我心中的光,光照亮的地方,哪里都是故乡;与父亲同在警徽下,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团圆。
和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一样,他们的这个节日不能回家团圆了。如果这是一个注定不能见面的中秋,那就把更好的相遇留给明天。
谢谢每一位坚守岗位的人们送来的秋天,祝愿大家都能赏尽月色,吃够甜甜的月饼。
中秋佳节,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