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纪委书记陈云: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刘少奇是人不是鬼

财富   2024-11-18 12:33   湖北  


陈云同志曾经留下三句话,颇有深意:“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刘少奇是人不是鬼,康生是鬼不是人。”
这三句话不仅评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康生三位不同的历史人物,更映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神鬼观念。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尚未制定,毛泽东的神化尚未得到破除,刘少奇的冤屈尚未得到昭雪,而康生因其早逝,其上仍罩着种种的光环。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不少人心中毛主席仍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刘少奇还是名誉扫地的鬼,康生则被视为有血有肉之人。
陈云的这番话,宛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劈开了世人心中的迷雾,破除了固化已久的偏见,其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
1956年9月13日,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陈云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陈云:“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
“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这番话里,毛泽东不仅以政治家的视角,而且以战略家的眼光,对陈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云之所以能得到“好人”之誉,关键在于他的“公道”与“能干”二者兼备,彼此相辅相成,既是他作为党的高级领导者的根基,也是他能够历经考验、名留青史的保证。
所以说,陈云同志的这三句话,是非常有分量的。
然而,陈云的这三句话,虽然洞察秋毫,却也留给后人一个谜:毛主席既然不是神而是凡人,何以能成就那等非凡的壮举?
是他非凡的个人魅力,还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
他是属于人民的英雄
毛主席,到底是被时代潮流推上历史舞台的普通人,还是至高无上的天神?
他是人民的领袖,还是帝王将相?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沉思一下历史的真实面目。
翻阅那一部尘封的中国近现代史,你会发现,毛泽东所处的年代,确实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将毛泽东推到了中国现代化的舞台中心,让他在那个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就如“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1961年韶山之行中所言:“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这才是英雄与时代相辅相成的真正写照。
毛泽东是血肉之躯,非神话中人。
他曾与母亲同行至南岳山,虔诚拜访佛祖,却对父亲的不信佛有过明显不满。
他不仅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也挑战过父权的严苛,被视为家中的大逆不道。
尽管有人将他视为呼风唤雨的英雄,但他也曾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征集朋友,却鲜有回应。
1927年在浏阳的一次险遭不测,他差点命丧黄泉,幸得塞给看守几个铜板,匆匆逃入草丛,方才捡回一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毛泽东也曾历经风风雨雨,三起三落。他有过被孤立、被排挤,遭人误解,受尽委屈的日子。
这些坎坷,不仅锻造了他的意志,也显现了他的人性。
他既是人民的儿子,也是那位站在时代风口,乘风破浪的英雄。
他从青少年时期便展露头角,不仅仅因其过人的聪明才智,更因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伟大的抱负。
倘若说起他的童年,便不得不提那时他对《三国》与《水浒》的痴迷。
在南岸的私塾里,他总是机智地将课本竖起,遮挡老师的视线,偷读心爱的小说,而对笔下英雄的不幸遭遇深感不平。
然而,当老师点名让他背诵《离骚》时,他却能滔滔不绝,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令老师哭笑不得,可谓是机智与学识兼备。
1910年秋,告别了专制且刻薄的父亲,毛泽东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冲,迈向湘乡东山小学堂的路途。
是时,他初尝诗歌以表达志向,留下了那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
青年毛泽东的生活中,诗词常伴其左右,他用之以抒发豪情壮志,如同一位诗人般热爱这波澜壮阔的世界。
他不仅酷爱游泳,还曾在江水激荡中畅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面对广阔的天地,他也曾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刻疑问。
若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他已显露出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使命感,仿佛天下大事,皆是他肩上的担子。
至1944年,已步入中年的毛泽东,则更显得信心十足,筹谋深远。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对毛泽东的评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他认为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几乎是天命般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根植于他深厚的活力之中。
斯诺感受到毛泽东的非凡之处,源自他对中国广大农民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他们构成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虽贫穷饥饿、长期受剥削,却依旧保持宽厚大度、勇敢无畏,甚至敢于起义反抗的精神。
如果这些农民的要求和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真能复兴中国,那么,在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层面上,毛泽东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是肉体凡胎的巨人
中国自古以来,总是将自知之明视为君子必备的美德。
毛泽东早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便已洞悉自知的重要性。
他在深刻批评“五四”运动前夕社会改革的种种流弊时,便明白了。
今日之乱象,皆因一味妄谈改革而不知己之力量何在。所谓变革者,非但需明白外界,更须洞悉内心;未有内省之明,未有外观之识,便是根本之病。
若不明了自身的真实能力,盲目地谈论改革,实属可笑。
在中共历史上,那些“左”倾机会主义者往往因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屡遭挫折,他们的失败,可谓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典型。
然而,真正做到自知非易事,正如《贞观政要》所言:“知人固难,自知尤难。”
自知之难,难在它不仅需要冷静的理智,更需无畏的勇气——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这往往与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发生冲突。
毛泽东对此颇有感触,他曾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他经常引用明代杨椒山的诗句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毛泽东在一次与秘书梅白的谈话中提到,这两句诗早已成为他的行事准则,尤其是“遇事虚怀”,其难度在于“遇事”二字,意即在不同情境下能否保持开放的心态;而“察群言”则不仅仅是观察表象,更是深入理解、洞察民意。
尽管“虚怀”与“自知”往往难以兼得,毛泽东仍力求做到了一个领导者所能及的最大限度。
他时常提醒身边的同事与干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都是幼稚可笑的。”并且,他特意补充一句:“包括我自己。
对于他自己,他历来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曾将彭德怀的“意见书”轻易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察觉到自己的判断未必尽如人意。
最终,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对彭德怀吐露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也许真理在你手上。”
或许是这次深刻的自我省察让他有所触动。
在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他曾对卫士张仙明感慨道:“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
这种自我认知,是对自身优缺点的坦诚接受。
毛泽东深知,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有勇气去改变,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修养。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便经常以梁启超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的理念激励自己,并进一步提出“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力求不断自我更新。
自胜,是在理智的指引下,对自我的本性进行有意的控制与调整。
毛泽东坦承自己“个性不好束缚”,他的个性如同他的书法风格。
他曾自嘲地对萧子升说:“你一个小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我写两个字得占三个格子。”但在需要自我约束的时刻,他展示出惊人的自制力。
毛泽东虽嗜烟如命,但在重庆谈判期间与蒋介石面对面交涉时,竟然能做到一支烟也不抽。
这一行为让蒋介石惊讶不已。
他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
据说他每天要抽一听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竟一支不吸。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毛泽东的这种“忍劲”,不仅令对手敬佩,也成为了他能够成就大业的重要因素。
他能在必要时刻耐心等待,忍受种种不便,直至机遇成熟,方才果断行动。
其实人们都知道,他实乃凡胎肉身,绝非仙界下凡之神,更非何等救世主!
然而,他是情感丰沛之人,胸襟宽广之人,有着不凡的情怀和博大的志向。
他的确是出类拔萃,可谓人中之龙凤、天选之杰出子弟!
他是韶山农户的骄傲,中国大地的儿子,是亿万人民心中那位能撼山易海、挺立云端的巨人!
毛泽东,不只是高高在上的领袖,更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他生于湖南的小村,长于风起云涌的民国岁月,从那红砖黑瓦的农家走出,走向了广袤的中国大地,最终成为引领时代的巨擘。
在他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斗争的力量。
说他是神,未免夸大其词;说他是凡人,又似乎平淡无奇。
但谁能否认,正是这位“凡人”,以他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影响了一国的命运,塑造了亿万人民的未来?
他的故事,既有波澜壮阔的篇章,也有凡人情感的点滴;既有高山仰止的伟业,也有平凡世界的温暖与冷漠。
他就是那位在历史中,承载着人民重望,孕育着民族梦想的伟人。
不是因为他无所不能,而是因为他敢于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因为他从未犯错,而是因为他从每一个跌倒中都能坚强地站起来。
毛泽东,这个名字,或许在不同的人看来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无可否认,他是那位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依旧坚持自己信念,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大地之子”,是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不可磨灭的历史人物。

官场内外
讲述官场、红尘故事。由知名主编、策划人主办,出版著作有《修身治国平天下》《新中国的集结号:南下、南下》《一封家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