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兴路)共同主办,来自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所、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行云数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嘉宾共同参加的“区域物流韧性提升研讨会”在京举办。多方围绕供应链物流在不同外部环境冲击下的韧性评估与提升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会上,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与中交兴路还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双方未来的深化合作。
供应链物流韧性研究刻不容缓
供应链物流的稳定性易受大范围灾害影响。据联合国减灾办公室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报告灾害数量较1980-1999年增加74%。因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供应链物流韧性体现在对重大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如何量化评价各种灾害冲击对于区域物流体系的影响,并做好物流韧性能力建设,将成为高频高损事件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链解链,是补链强链、提升供应链物流韧性的重要前提。由供应链驱动的物流生产活动,其主体多、品类细、时空异质性强,如何高效解析物流时空信息,从灾前、灾中、灾后全周期视角准确识别供应链物流活动模式,是量化评估物流韧性并制定对策的难点所在。面对这一关键需求,中交兴路基于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高效构建以“人、车、货、企、场”为核心要素的物流大数据服务体系,持续激活物流数据要素潜能,助力对物流活动的实时精准洞察,为物流韧性的量化评估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数据基础。
以2023年京津冀雨洪灾害为课题的实践研究
去年7月底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京津冀等地遭遇历史罕见、灾害性极强的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以此次自然灾害对供应链物流运行造成的影响探究为课题,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联合中交兴路,展开了全面的科研工作。
双方收集灾害发生期间的气象和货运物流运行的实时数据,重点分析极端气象灾害影响下灾前、灾中和灾后物流网络服务变化特征,评估此次特大暴雨对京津冀物流网络冲击的深度、范围和未来影响,总结京津冀物流服务网络的短板,最终提出物流业发展在防灾、救援及重建能力等方面的对策建议。相关成果形成了《“2023·7”特大雨洪灾害对于京津冀区域物流的冲击影响:全景复盘与韧性提升》报告。
报告研究结论认为:交通物流韧性 = 平时稳健运行 + 事前能力冗余 + 事中抵抗冲击 + 事后快速恢复;此次雨洪灾害后,京津冀物流量能够快速反弹至灾害前水平,证明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具备高反弹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证实,在高频高损灾害冲击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韧性”应该成为中国交通和供应链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底层特征。开展具备灾害包容性的交通物流韧性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供应链物流韧性研究体现出物流数据要素对于交通信息分析、推演的重要价值。作为双方课题研究的首次尝试,也为今后开展更多视角的研究合作,沉淀宝贵的合作经验。
战略签约深化科研与市场合作
在本次研讨会上,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与中交兴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针对未来深化合作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方面表示,双方将依托产学研优势,推动多专业领域融合,针对政府管理、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需要,以全景视角拓展更多课题研究,为国家交通领域,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中交兴路方面表示,双方的深化合作将从严谨性层面,为探索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巩固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以可靠的行业认知与洞察力,开展面向交通及物流领域,乃至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课题研究与市场服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长李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袁泉等专家和嘉宾,以及中交兴路等业务负责人共同见证此次签约。
未来,双方将聚焦行业热点和科学前沿问题,携手各方力量及资源积极开展课题、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通过行业咨询、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服务形式助力交通行业发展,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的标杆案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