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观察,无数次模拟计算到应用生产实践,从三号高炉开炉后快速稳定达产到规范高炉布料制度,再到高炉残铁的排放,炼铁厂炼铁高级技术主管马祥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带领团队成功为炼铁生产树立起了一个个行业标杆。
“久久为功,才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这是马祥从业以来始终未变的坚定信念。凭借出色的技能水平以及多项国家级专利,马祥荣获2009年度包钢劳动模范,2007-2010年度包头市劳动模范,2009年度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1993年,马祥从内蒙古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本科毕业,分配至炼铁厂工作。经过六年的基层锻炼与磨砺,1999年,马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炉工长。尽管当时马祥已经成家,还有了一个刚满一岁的女儿,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脱产继续攻读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工作中我常常感觉所学的东西不够用。而且,带着工作经验学习会更有针对性。”马祥说,就这样,马祥一走三年。回来时,他已经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更加扎实的冶炼工程师,深厚的知识积淀,使他日后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这时,有人劝马祥跳槽离开,但他却坚定地说:“企业培养了我,我不能在她需要我时离开。”
2002年,马祥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就赶上了三号高炉中修开炉投产,迅速稳定达产是一项硬指标。作为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密切关注指标,根据冶炼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在每天波动的数据中寻找最佳平衡点。9月份,三号高炉二段冷却壁热流强度高,危急炉缸安全。马祥密切关注炉温,发现炉缸不活跃是问题的重要原因,于是他提出通过提高炉温,加强排碱解决。2003年初,经过不断努力,三号高炉炉缸侵蚀加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高炉稳定长寿奠定了坚实基础。亲眼目睹马祥为工作废寝忘食的工友们,不禁对这位不善言谈的工程师竖起了大拇指。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包钢高炉开始尝试多环布料技术,由于对多环布料缺乏经验,几座高炉的做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可调性差,煤气利用率低,燃耗高。“高炉生产属于连续性作业,一旦开炉就不能轻易停炉,同时,理论研究还要同步进行,探索和改进布料模式要给出一个大家认可的方案来,否则难以服众。”马祥说,“我和同事们一边理论模拟计算,一边在生产中试验,一次不行就再调整,调整不到位就继续研究,大伙着实是吃了很多苦。”通过近四年的努力,等面积多环布料模式逐渐被认可,得到推广使用并被固化,形成了可调性好、有利于指标改善的布料模式,布料调整难度大大降低。这一成果,对于包钢高炉炼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高炉大修停炉时必须将存在炉内无法从铁口放出的渣铁,通过割开炉底局部炉皮和冷却壁,烧通碳砖形成的残铁口放出,行业俗称“放残铁”。一名高炉人,一生中所能经历的高炉放残铁次数屈指可数。由于使用铁矿石不同,每个高炉的运行状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情况千差万别,安全放净残铁,算得上是行业难题。2004年夏天,马祥第一次经历高炉停炉大修。“当时是二号高炉需要停炉大修,炉缸内残铁动辄几百吨,安全顺利地放净残铁,对拆除砌体、缩短大修期,保护保留设备具有重大意义。作为高炉冶炼工程师,我接到任务就开始制定方案,力求详细完备。但在其后的停炉放残铁过程中,还是因为某些细节处理不到位,残铁没有完全放出,只能人工再次进行清除,导致那一次大修没有按工期顺利完成。”提起那次失败,马祥至今耿耿于怀。从此,他像对待亲生孩子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更加认真揣摩每座高炉的脾性,为下一次开停炉做着充分的准备。
多年的磨砺终于迎来了用武之地。2014年,炼铁厂四号高炉迎来了大修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一次马祥所有的测算更加精心与细致,四号高炉放残铁一次性成功并缩短工期10余天,节约成本近200万元。之后,马祥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三号高炉、五号高炉的放残铁工作,优秀的经验吸引同行前来学习,但马祥却谦虚地说:“与国内同行业相比,我们在产量指标、技术指标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唯有精益求精,方能不断进步。”
马祥说,“今年是包钢建厂70周年,当前包钢正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要继续带领团队聚焦高炉工艺技术研发,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 品:包钢新闻中心
图 文:吴海龙
编 辑:沙郁楠
审 核:于 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