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年
李子柒携“漆”归来
火速刷爆全网!
李子柒的回归视频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
生动展现了中国漆器的
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
在吴中也有漆器~
超美哒!
精雕细琢、纹样瑰丽
每一处都流露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早在良渚文化时期,苏州就有了漆绘陶杯,直至宋金时期,苏州雕漆发展臻至成熟,于清代达到顶峰。雕漆是乾隆朝苏州织造制作数量最多的漆工艺品种,据《乾隆吴县志·漆作》记载,当时苏州漆艺“有退光、明光;又剔红、剔黑、彩漆皆精”。2016年1月,苏州漆器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宋代]真珠舍利宝幢
△[清代]剔红《百子宝盒》(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御题诗朱漆菊花瓣盘
苏州漆器
由于使用天然大漆和苏州御窑金砖瓦灰
与苏州香山帮古建漆匠
髹饰传统一脉相承
故其表面温润泽亮
内部坚固
具有防酸碱耐高温防腐的特点
再经过刻绘、款彩、描金、镶嵌等工艺
把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图案
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件漆器的诞生有多难?
漆器虽美,但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苏州漆器制作工艺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传统
其制作工艺流程可分为
制胎、磨胎、罩漆、磨漆、绘图、拷贝、刻绘
堆漆、镶嵌、打磨抛光、彩绘、贴金和擦油等
道道工序、层层加工
一件漆器的制作
短则用时数月,长则耗时几年
△浅刻
△填漆
△贴金
盛骁涛留学北欧,后师承绛州剔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严格遵循传统手法,古法制漆,学习整套髹漆技艺流程,恢复创立苏州髹漆老号“诸乾泰漆号”。现协同苏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恢复已经断层的苏州雕漆技艺。曾多次参加并策划国内国际大展,作品荣获国家、省、市各级荣誉十余项。作品“仿南宋剔犀执镜盒”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仿元剔犀如意云纹银里碗、南宋剔犀执镜盒、剔红水仙花纹圆盒入展“天堂里——工艺的苏州与杭州”。
△仿南宋剔犀执镜盒
△剔红水仙花纹圆盒
2019年6月 紫金奖
2019年6月 漆花杯金奖
2019年6月 苏州博物馆苏韵流芳二等奖
2019年10月 苏艺杯银奖
2020年10月 苏州市民间艺术节一类优秀作品
2021年12月 苏艺杯金奖
2021年12月 江苏省文艺大奖
2023年10月 江苏省省艺博杯金奖
2023年12月 江苏省文艺大奖
2024年10月 江苏省省艺博杯金奖
盛骁涛精学的是漆器里的冷门支别
几近失传的“剔犀”
“剔犀”属于漆器中的雕漆工艺
剔犀与一般漆器不同,此种工艺是用黑红两色特制天然大漆在制好的特定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的反复漆涂累积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加以剔刻,雕刻时刀锋“V”字形,刀口均匀圆润,雕刻后的斜面露出不同层次的纹理,黑红交替随着纹饰的轮廓回转通过打磨后再用手心沾植物油、砖灰、面粉反复推磨显出光泽,因刀口断面清晰,层层漆纹大都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组成。
“剔犀”漆器均采用古法制漆工艺
因其技艺繁杂
独特的手工技艺难以掌握
工艺周期半年到两年
以及大漆的难得等
而几经面临失传之危
由此更能彰显“剔犀”漆器的难得和可贵
真正要“复活”这项工艺
还是要让它从收藏架上走下来
走进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
因此,在制作剔犀漆器时
盛骁涛会制作
符合当代审美的生活用器
如毛笔、苏扇、文具等等
△如意云纹笔
为了推广雕漆工艺,盛骁涛参与“中法文化论坛”、 “苏作文创峰会”等各种活动。自2019年起,盛骁涛和苏州博物馆合作,开展馆藏文物复制课题——复制元代的剔犀镶银里如意纹碗,并在今年的《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上展出。2020年,盛骁涛与吴文化博物馆合作,艺匠传习——《不漆而遇:苏州漆器髹饰体验课》。2024年,吴文化博物馆《“寻访非遗工作室”第二期》,走进盛骁涛的工作室,探寻苏作漆器之美!
△仿元剔犀如意云纹银里碗
(作者:盛骁涛 何鹏飞)
此外,盛骁涛还借助自己的留学背景,找到德国的格拉苏蒂企业进行工艺合作,让雕漆走出国门。如何让雕漆更好地走出去,盛骁涛认为“合作是其中一个方面,文化上的认同也非常重要”,他具备芬兰语、瑞典语等5门外语基础,又是雕漆手艺人,希望通过与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法学院和苏州大学进行合作,能够为解决非遗翻译标准问题尽一分力,让雕漆走向全世界,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美丽。
趁着周末,趁着假期
走进吴中诸乾泰漆器研究所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诸公井亭西新街87号)
小吴“漆”待与你一起
沉浸式感受漆器的瑰丽
素材来源:区文体旅局、吴文化博物馆、引力播、苏州市文广旅局、苏州新闻
编辑:何佳佳
主编:孔茜
审核:赵一初、陶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