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公交车上听到两个人聊天,一个大叔问旁边的年轻人,“现在在干啥呢?”年轻人低头叹气,说,“没工作,待在家里‘躺平’。”大叔嘴一撇,“啃老呢?”另一边的座位上,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打电话,笑呵呵地说,“孩子工作顺利,我和他妈上周刚给买了套房,他懂事得很。”
听到这两句,我脑袋一转,突然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
为啥没工作回家待着的叫“躺平”,可毕业就有房有车有工作安排的,却成了“懂事孝顺”?这话是不是有点“双标”了?
朋友A的弟弟去年毕业了,学的是热门专业,但找工作时碰了一鼻子灰。他妈劝他多试试,但他说,“就这么点工资,交房租都不够,干啥不行,在家还省钱。”时间久了,村里人见他不上班,就背后议论,“这孩子懒,天天在家啃老,没出息。”再看看同事B的儿子,刚拿到毕业证,人家爸妈就托关系给安排了一份轻松的国企工作。逢年过节,儿子给家里买点礼物,朋友圈里全是他爸妈点赞,“我家孩子真懂事,孝顺得很!”这反差不是挺扎心的吗?穷人家的孩子努力找不到出路被看不起,富人家的孩子却因条件好被赞上天。穷人家的孩子“躺平”,常常不是他们想放弃,而是现实让他们不得不低头。中国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8000元,但企业实际提供的平均起薪只有5500元。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奋斗,而是发现“奋斗无门”,与其白白消耗,不如选择退一步,减少损失。再说富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懂事孝顺”真的是自己努力来的?未必吧!一句“家里条件允许”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心理学上有个“社会资本”概念,意思是一个人的人脉,资源对人生的帮助。富人家的孩子从小站在起跑线上,父母的资源直接把生活的障碍扫清,顺理成章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说白了,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其实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则里。所谓“躺平”与“孝顺”,不过是社会对不同人群的偏见罢了。说到这儿,有些家长可能想问,“我们没有那些资源,那就只能认命吗?”当然不是。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给孩子积累一些“看得见的帮助”。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靠一蹴而就的高薪工作。用现实的标准去看待职业起步,积累经验,沉淀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朋友C的孩子学了编程,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大厂,而是选了家小公司做开发。朋友D的父亲说得好,“孩子,你负责努力,我负责兜底。”这种态度,不但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也能让他们更踏实地面对生活。总结一句话,有些条件是改不了的,但父母的观念和支持,可以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远。讲到还是得说,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尤其是用“躺平”或者“孝顺”这样的词来一棍子打死。不同的人生起点,决定了不同的奋斗路径,谁也不能轻易替别人下结论。愿每个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愿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依靠,不管穷富,都能走出自己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