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是刚需,这张“地图”能有吗|津论
时事
2024-11-04 17:40
天津
“你千万不能走,你走了我们这弄弄拉锁、修修鞋找谁啊。”老马是河北区幸福道商业街的一位修鞋匠,从三十多岁干到六十多岁的他,本想回浙江老家颐养天年,却被老主顾们纷纷挽留。舍不下这些老主顾,老马推迟了回乡日期。小修小补看着不起眼,却跟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正如常找老马修鞋的一位居民所说,“有了他们太方便了,因为这是人们生活中必须的。”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去不返,但小修小补依然是人们的刚需。给书包换个拉链、把不合适的长裤改短、鞋跟坏了修一修……寻常日子的烟火味,往往就在这些修修补补的小事中。而手艺人们也以服务换真心,渐渐融入社区人际网络,成为给大家搭把手、救个急的“老邻居”。由于维系经营不易,小修小补曾一度摊点难觅。居民的便利,也是城市的活力。近几年,我市大力推动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从实践看,“找”回小修小补,可以不拘一格、各显神通。有的社区以空间换服务,通过减免租金为小修小补经营者减负。最近,在北辰区盛福园社区修车的张师傅有了件高兴事。在社区的帮助下,他告别露天摊位,搬进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楼下的“守益坊”。这片闲置的楼内空间没有租金,不必负担店铺成本。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师傅能每天出摊,客源稳定了,居民们修自行车、配钥匙、修鞋、磨刀也能随时找到人。还有的地方在鼓励“手艺人”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动热心居民、能人巧匠为大家小修小补。西青区西闫庄村就组织了这样一支小分队,村民们有配钥匙、磨剪子、修自行车等需求可以找服务队帮忙。小修小补多了起来,但依然有居民为找不到而发愁。曾有人通过社交软件查询自行车修理点,结果显示最近的店铺也有两公里之远。其实,他家附近一个小区的门口就有师傅每天下午四点后出摊修车。但要找到这类小摊或其他社区内的小店,只能碰运气或靠老顾客口口相传。因此,一些地方出现店铺不显眼客源少、居民有需求找不到的两难问题。这个问题能解决吗?有网友提议,小修小补要“出圈”,也不能“出圈”。不能“出圈”的是位置,“近”是主打,为的是方便,让居民出门走几步就能把事办了。但小修小补的信息应该“出圈“,这为的也是方便,让大家知道该去哪找。让小修小补的信息“出圈”,可能就是一张“地图”的事。街道能不能牵个头,相邻社区的小修小补信息“联网”,绘出一张“地图”,通过社区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出去。如果有了这样一张图,既能为群众带去便利,又为手艺人带去生意。居民生活方便了,修补行业的活力旺了,邻居们的心也近了。有扶持政策,有居民需求,并不意味着小修小补就能“躺赢”。有外地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小修小补要价过高,导致门庭冷落。的确,要实现良性发展,小修小补也免不了“成长的烦恼”,经营成本问题不能回避,想盈利在情理之中。而“一店多能”的探索,也正在提供更多可能。“这两年,来店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是来改成衣的。”在一位裁缝铺店主看来,无论是改裤腿还是改袖子,活不大,需求却不少,裁缝铺不只做新衣,也兼着修一修、改一改,生意也红火起来。手艺人们要长久干下去,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因势而动,譬如抓住电动车越来越多这个新变化,许多从前只会修自行车的老师傅也学会了修电动车……随着新时代、新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行当时刻被需要,充分融入群众生活,即便专注的领域再小,发展的空间也很大。从满足群众需求,到提供就业岗位,从盘活闲置空间,到促进共治共享,小修小补潜力无限。小修小补,补的不只是车胎,修的也不只是一把伞、一双鞋,这里面,有居民的幸福感和一座城市浓郁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