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题目:习大大在山西调研时说:“我们要多进老百姓的炕头,多下老百姓的地头。”作为基层工作者,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思路:
把握题干关键词:总书记、调研、老百姓、炕头、地头;
结合题目身份要求:基层工作者。
延伸到为民理念和民生方面。炕头代表了解群众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有何
义?地头代表与群众一起生产,掌握生产经验,把握群众所愁所盼——有何意义?
再结合自身基层工作者的省份,我们该怎么做?
另外,还可以结合举例法,结合优秀基层干部的案例进行论证。
视频讲解:
参考解析: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声音响亮天安门广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的表率。“多去炕头坐坐、多去地头看看”为广大基层工作者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多去炕头地头,才能培养干部。想要成为好干部,靠的不仅仅是专业水平、理论素养,更需要具备群众观念。只有在百姓身边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真正建立对群众的感情。如果不与群众接触,就会远离群众,立场观念就会失于偏颇,就无法真正取信于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少年时代就扎根梁家河村7年,天天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出他平等、亲民的作风。其次,多去炕头地头,才能找准路子。“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只有多去基层一线走访,才能发现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才能得以对症下药、研究解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派驻了上百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基层扶贫一线,黄文秀等一批干部和百姓打成一片,日夜生活在农村,寻找致贫原因、做通思想工作、推动项目进展,才有了2020年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最后,多去炕头地头,才能赢得认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高高在上只会背心离德,脱离群众只会自食恶果,亲如一家才能获得支持信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就是在于党员干部们和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早在革命年代,毛主席自三湾改编就在红军中带头做到官兵一致,让百姓相信“共产党不一样”,延安时期更是和百姓一起开荒、同吃同住,形成了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局面,激发起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新时代的服务人民的主力军,要想实现价值、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与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第一,做好百姓的知心人。一方面,定期走入百姓家中,重点了解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用他们听得懂、乐意听的拉家常式语言,始终关注好他们的安危冷暖;另一方面,勤于调查研究,了解政策落实的进展情况和现实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第二,做好百姓的勤务员。对于百姓普遍关心的拆迁补助、医保社保等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吃透政策,解答群众疑问。此外,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任务面前主动请缨,用亲力亲为、热情服务换得大家认可。
更多面试免费干货,可以关注公众号一起面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