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晚,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布了一则消息,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1级的本科生宋某某获得了竺可桢奖学金,其论文《海藻酸钠接枝聚丙烯酰胺/介孔硅复合水凝胶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中,宋某某为第一作者。他的母亲李某某是第三作者,而李某某是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授,第二作者为李某某指导的研究生。
有网友还发现,宋某某的父亲宋某在另一篇论文的致谢中提到感谢李某某及小女儿宋某某,并上传了浙江大学本科招生办寄给烟台一中的感谢信,信中提及宋某某获得竺可桢奖学金。这引发了网友对宋某某是否符合学术规范,以及是否应获此奖学金的质疑。
11月17日晚,红星新闻记者向李某某教授发送邮件试图核实此事,并询问其在论文研究中是否有贡献,但未获答复。11月18日,记者联系了李某某所在的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但学院表示对此事不知情。学校办公室也表述此事是首次听闻,并需了解相关情况。
浙江大学的宣传部门表示对此事尚不了解,需由学院进行初步调查。记者联系宋某某所在的学院,得到的答复是负责老师不在,会将此事反馈给领导。针对这一事件,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负责人表示已经注意到,并会进行调查,确保客观公正处理。
本科生与教授母亲共同发表论文,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这种质疑是基于学术界存在的“挂名论文”行为的考虑,尤其当论文影响奖学金的评定。为此,浙江大学和鲁东大学有必要联合调查,以此回答公众质疑。
若调查结果显示宋某某确实参与了研究并为主要作者,那么这些质疑就可以消除;但如果仅是以母亲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为基础,而宋某某未进行实质性研究,那母子二人需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承担后果。
在学术界,亲属间合作是允许的,只要两者在研究中均作出独立贡献。涉及诺贝尔奖的历史中,就有父子因真正贡献而获奖的案例,比如亨利·布拉格与其子劳伦斯·布拉格。
当前,科学教育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科研,这值得鼓励。但同时也出现了为获奖而操纵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的伪造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类似宋某某这种奖学金获得者引发的挂名质疑,透明且公正的调查尤为重要,这不仅维护了奖学金评定的公平,也是一场学术诚信教育。
此外,这起事件提醒我们,科研人员的父母应重视对子女的科研诚信教育。利用职位之便将研究成果“赠予”孩子,不仅无助于其成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本文来源:科研猫综合整理自红星新闻、新京报评论等。
学术版ChatGPT
我们已将所有模型合并在同一工具内
通过选项进行模型的切换。
ChatGPT学术专用版使用教程,一键润色纠错+中英互译+批量翻译PDF
博士版GPT来了!代号“草莓”的GPT-o1更适合编程和逻辑推理~
一起去Hiplot官网探索吧~ 电脑端使用更丝滑哦~
网址:https://hiplo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