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科建设 深耕计量评价——丁佐奇博士访谈录
梁永霞
【人物画像】丁佐奇,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医学期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编校质量审读员,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出版与印刷》《学术出版研究》等期刊编委。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江苏省社科联“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期刊编辑岗位技能大赛金奖等多个奖项,所著论文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金笔论著”,并被评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优秀编辑、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主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课题等多项课题。作为主编出版论著《新药研发能力的科学计量学评价》,在国内外SSCI和CSSCI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内心独白】2024年是我硕士毕业留校做编辑的第20个年头,不说弹指一挥间,但确实是在期刊出版领域度过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其间,非常有幸遇到了很多指导和帮助我的恩师,感谢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江苏省期刊协会和江苏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等学/协会的培养。我也于2009—2012年在职攻读了博士学位,这对我后续的成长至关重要。非常庆幸,我选择了一个自己热爱并打算奋斗一生的职业。
问题1 请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在的期刊以及您与期刊共同成长的经历。
答:《中国天然药物》(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CJNM)于2012年被SCI和Medline收录。在这之前,与Elsevier合作并采用国际投审稿系统是CJNM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的关键限速酶。CJNM是Elsevier合作的中国首批40种期刊之一,为了配合2009年6月CJNM国际版在ScienceDirect的全球上网新闻发布会,5月20日之前,2008年1月到2009年3月出版的共8期国际版的51篇文章要在ScienceDirect全部上线。为了保证质量,以免刚上线就给读者带来负面印象,影响到期刊的长远发展,每篇文章我都重新仔细校对,所有参考文献逐条核对,并和Elsevier中国区专员反复修改体例格式,确定了上网的最终格式。由于时间紧迫,当时上传系统又不太稳定,我加班加点抓紧校对,力求做到每期格式统一,更加符合学术规范和国际惯例,终于在两周内把国际版8期的51篇文章全部上网。CJNM自2010年10月开通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在这之前,我调研对比了多家国际投审稿系统,并参加了ScholarOne首届年会,最终促成了CJNM成为国内首批ScholarOne用户,为CJNM早期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支撑。2011年下半年编辑部集中约组了3期高质量论文,我准备了SCI的申请材料,2012年上半年我填写了Medline数据库申请表,助力CJNM在2012年被SCI和Medline收录(均是第一次申请)。
问题2 参加编辑工作以来,给您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对您办刊有什么深远影响?
答:参加编辑工作以来,有很多难忘的事件及里程碑。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我们在约组优质稿件方面持之以恒。举个例子,在国际学术界和制药工业界逐步转向多靶标药物研发的背景下,网络药理学这一新兴学科应运而生,CJNM编辑部分别于2013年和2021年向清华大学李梢教授约组了两篇网络药理学综述,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我一直关注李梢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期刊微信公众号上及时报道,2024年又向李梢教授约组了“AI+”中医药研究综述以及专家共识。这个成功约稿的案例让我意识到约稿工作应系统持续,根据学科前沿热点分析确定约稿专家后,要经常与专家联系,争取约稿工作早日完成。此外,CJNM自2023年起新增评述栏目,追踪学科热点,对Cell、Nature、Science等顶刊上刊载的学科热点文章,邀请相关学科专家进行评述,分析研究热点难点,对新方法、新观点展开讨论。这些评述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获得了高点击率,进一步提升了CJNM的国际影响力。
问题3 贵刊近年来在青年编委会的组建方面作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经验体会?
答:CJNM在2019年成立了青年编委会,在国内算是比较早成立青年编委会的期刊。编辑部依托主办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定期组织青年学者沙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直播“药学前沿杰青报告会”“药学前沿青年学者沙龙”,围绕我国天然药物发展的战略方向、前沿热点、思路方法、瓶颈问题、应对策略与政策需求发表真知灼见,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高起点、高层面的学术交流平台,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积极宣介青年编委的学术突破及重大成果。2024年4月在上海海军军医大学召开了青年编委会,8月在青海大学召开了第一届CJNM青年科学家论坛,该论坛采用定向邀请和自主报名两种方式遴选报告人,全国多个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踊跃参与。这些活动成功举办,很好地发挥了期刊的学科引领和标杆作用,既为业内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也为CJNM的发展凝聚了一批中坚力量。青年编委在缩短期刊审稿周期、提升稿件学术质量、宣传期刊方面的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青年编委会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一是遴选的少数青年编委可能不太合适,他们没有时间实际参与期刊工作;二是由青年编委约组的稿件,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并没有达到期刊的录用标准。这是编辑部在后续工作中要注意的地方,希望通过编辑部和青年编委会的通力合作,能够实现共赢。
问题4 应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您在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哪些有效探索和尝试?
答:CJNM在国内加强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传播,国际上开通Twitter等社交媒体账号,加强国际推广。在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中开通“视频推文”“专栏亮点”等有鲜明特色的栏目,以短视频、新闻采访等多种形式,结合影音图文进行封面文章或专栏推荐,介绍文章亮点;开通评论功能,和读者交流探讨文章内容;实现可视化论文阅读,提高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在更好地服务作者读者的同时,助力期刊推广宣传。CJNM还加强重点人群宣传推广,及时整理更新编委信息,追踪中药学“双一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专家课题组最新研究进展,关注国外相关学科专家研究成果,精准定位,先后设计制作创刊20周年宣传视频和编委风采视频,并发布高被引、高影响力热点文章宣传合集,为所有文章制作二维码,实现便捷的移动端阅读。通过邮件、微信等形式将相关宣传材料发送给相关专家,实现精准智能推送,提升CJNM在全球学术界的品牌声誉和公信力。编委最新研究成果分享是微信公众号的特色栏目,发布频次通常为每月6~8次,每篇推文以新闻快讯的形式总结CJNM编委在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该栏目的特点是及时报道、简洁明了、覆盖全面。该栏目的阅读量基本保持在1000余次,在新冠疫情期间相关推文阅读量超过了5000次。
问题5 大家常说,期刊编辑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申报各类奖项课题时都处于劣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贵校作为主办单位有哪些特色的支持?
答:如果我说期刊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这个观点。毋庸置疑,我国大多数期刊是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创办的,但期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后,也一定会反哺学科建设。譬如,南京农业大学的两种英文期刊《园艺研究》和《植物表型组学》,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优势学科创办,这两种期刊在成功被SCI收录并发展至学科期刊前列后,又推动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学于2023年11月、植物学与动物学于2024年5月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CJNM在5年前对主办高校中国药科大学ESI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的贡献度不足2%,随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目前对学科的贡献度已经超过5%。近年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也将CJNM纳入学科发展计划,召开四青学者座谈会,组织前沿热点综述,助力期刊和学科共同发展。
CJNM编辑部有4人,一人为正高级职称,两人为副高级职称,一人为中级职称。大家晋升职称还是比较顺利的,当然个人的努力也很重要。2024年中国药科大学针对正副编审系列的职称进行改革,该系列的职称申请可以先报到省新闻出版局,省里通过后再回学校参加评审。高校的编辑老师都知道,其实学校那关是难度最大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所以这项新政的实施可以说是对编辑的一大利好,也显示了学校对期刊的重视。2024年我个人获评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紫金文化英才,并获得南京市政府颁发的紫金山英才卡,这和学校平台的支持密不可分。
问题6 您目前在学校还担任博士生导师。我们注意到您早期发表的论文都是以贵刊为例,谈贵刊的创新举措,并利用研究促进了期刊的发展。请问您是怎么协调教学科研工作和编辑工作的?怎样做到在完成专业工作的同时兼顾期刊前沿研究及科学计量研究?您觉得编辑是否有必要担任导师或成为学者型编辑?
答:是的,我早期主要关注期刊的定量评价,在我熟悉各大数据库譬如Web of Science、ESI和Scopus之后,又开始做人才评价和学科评价。在CJNM申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和各类数据库的过程中,我都查询了最新的引证指标,并与国内外同行期刊进行对比,众多客观、有利的数据助推CJNM申报成功。之后,我利用Scopus数据库为编委制作学术档案,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编委制作引证报告和人才画像,这些工作为CJNM在发展初期争取编委的支持奠定了基础。我还长期跟踪学校及“双一流”高校的ESI学科数据,相关研究成果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信息检索情报。
编辑担任导师或者说成为学者型编辑,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期刊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在学校国际医药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两门研究生的课程,在实践中确实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目前我的团队研究方向比较固定,主要是做医药大数据分析和科技评价,每年招收1名博士生和3~5名硕士生,从今年起我打算缩减硕士生招生人数,培养研究生也要做精做强。前面也提到了,CJNM编辑部目前有4位小伙伴,大家工作效率很高,分工合作也很默契愉快,这有助于我在编辑工作之余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我的专业方向是社会与管理药学,所在期刊也是药学期刊,这两者是融会贯通、互为促进的。
问题7 您是我们《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编委,在我们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也审阅了多篇文章,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80余篇文章,还承担了这么多的课题项目,请问您是如何做到如此高产的?
答:确实,有很多编辑老师和我说,我们整天伏案工作,没有时间写文章也不知道写什么。首先,学习文献很重要,我要求我们组研究生每个月交4篇文献阅读报告,我现在也经常阅读文献,从文献中获得启发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实践,选题思路水到渠成。我经常在审稿中发现,部分文章就是按照我之前的文章仿写的,还有老师在开会间隙跟我说:“您有没有发现我的那篇文章跟您之前发表的文章很像?”这其实也未尝不可,研究方法类似,只要你能结合具体实践写出新意来就是值得鼓励的。我还想说的是,在“破五唯”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破的是“唯”,不是“五”,文章写作能力不可忽视。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中,学硕毕业要求发表文章而专硕毕业不作要求,所以部分专硕学生就不发文章了,最后直接写毕业大论文。无一例外的是,发表过文章的同学写大论文的水平远远高于没发表过文章的同学。前面我提到要缩减研究生招生人数,修改论文费时费力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有些同学的论文让导师改得非常痛苦。其次,我们也要珍惜每一个课题研究的机会,我在很多会议上都说过,我申请获批的课题,无论是立项不资助还是获得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经费,我都认真完成,大部分课题结题获评优秀。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思考和提升自己的过程。最后,各位编辑老师也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期刊和编辑会议,开阔眼界。
问题8 很多编辑老师都说工作压力大,得职业病譬如颈椎病的很多,您平时有什么有助于释放工作压力的兴趣爱好?
答:我坚持健身已经很多年了,每周上五六次Zumba健身舞课。熟悉Zumba的朋友都知道,Zumba可能对塑型和减肥效果不显著,但主打的就是出汗和开心。希望各位编辑老师也能找到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健康工作,快乐生活!
问题9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编辑,您取得的成绩令人羡慕,有没有对青年编辑职业规划及成长路径的建议及寄语?
答:我是在资深编辑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长的。坚持不懈,当好编辑,热爱编辑这个岗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愿青年编辑老师们笃行不怠办期刊,踔厉奋发向未来。
本文引用格式
梁永霞. 助力学科建设 深耕计量评价——丁佐奇博士访谈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35(9): 1334-1337. DOI: 10.11946/cjstp.202406110649
其他详细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原载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4年第9期1334-1337页
版权归《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所有,欢迎转发到社交平台,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