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耀冰城 助力亚冬】全市离退休干部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十一)

文摘   2024-12-13 17:45   黑龙江  


【编者按】

  为喜迎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推进“银耀冰城”行动,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讴歌新时代、描绘家乡美,为哈尔滨市高质量发展凝聚银发力量,市委老干部局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中开展“银耀冰城 助力亚冬”主题征文活动,通过组织老同志书写对亚冬会的感悟和认知,表达对冰雪的热爱,畅谈亚冬梦想,点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发表老同志的征文作品,敬请大家关注!

我的冰雪情缘


作  者:王清海 

选送单位:市供销社

  我是冰城哈尔滨人,84年前出生在冰雪严寒的冬天。从幼小的童年起,就沐浴着风雪严寒的洗礼。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松花江两岸的黑土地,是地地道道冰雪“洪炉”铸出的硬汉,浑身上下浸透着冰雪的气味和风骨。我从骨子里就特别喜爱冬天的冰和雪,一生中与冰雪结下不解之缘。

  我喜爱洁白无暇的冰雪。童少时,在市郊尚志市(出生地)坡镇姨家和农村伯父家寄养时,我与小玩伴和同学们就喜欢在雪地里滚打嬉戏、冒着风雪参加校外活动。记得1950年冬我刚刚10岁,在坡镇读初小三年级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和同学们在班任老师的带领下,佩戴着鲜红的红领巾,打着少先队队旗,顶着刺骨寒风,踏着冰雪路,手举小彩旗,走上街头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声援活动、多次到荣军医院慰问“最可爱的人”,给受伤和生病的志愿军叔叔唱歌跳舞、全校师生两次冒严寒顶风雪,为扩充荣军医院倒校舍。我的爱国报国之心,就是在那时与冰雪抗争中牢牢印记在幼小的心灵中。2010年10月,我写了《二次搬迁学校 支援抗美援朝》文章,被刊登在《金色夕阳》报(道里区老龄委主办)。1951年6月,土改翻身后家境富裕的伯父母,把我和两个姐姐接去抚养。在农村,我看到山村冰雪的壮美、体尝到翻身农民在冰雪中劳作的甜蜜生活。每到冬季,叔伯们就会赶着牛马爬犁,到雪没膝深的山林捡柴、驾着爬犁飞奔在沟岭和冰雪铺就路上送公粮卖爱国粮(余粮);姑娘婶婶们把冻豆腐、黏豆包和猪肉白条鸡,储藏在院中天然大冰柜(水缸)里越冬备年;我与新结识的小朋友结伴到雪地下铁夹捕山鸡、到河套刨冰窟捞小鱼、拉着小爬犁到山坡拾柴,尽情地玩耍。更高兴的是,每天背着小书包,顶着刺骨寒风,攀越5华里“冰山”雪岗去村里上学,这些甜蜜的冰雪生活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于是,我撰写了《本命年·红兜兜》(2012.2)《大红灯照亮小山村》(2024.1),我在农村甜美生活和冰雪情缘。
  1953—1963年,我读中学、大学的十余年,与冰雪更贴近、情感更亲密,得到冰雪的磨练更大了。在坡镇“尚志中学”(以抗日英雄赵尚志名字命名,1956年改一面坡中学)读初、高中时,校舍依山傍水,每到冬季,体育教师带领学生们,在学校后身宽阔的蚂蜒河上,清雪叠坝建滑冰场,学生们穿上学校订制的“铁片”土赛刀,高兴地在滑冰场上驰飞狂舞。高中时条件改善了,学校备置了穿鞋的标准赛刀,经常组织各学年或班级间滑冰对抗赛事。课间,学生们自发的在操场上堆雪人、在河冰上抽冰尕、在河岸坡滑冰“爬犁”和登雪山……。留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953年元旦前夕,学校组织一场“夺红旗”大雪战。全校一二年级11个班500余学生,分五道防线,保高山顶上的红旗。三年级两个班近百人攻山夺旗。双方以雪球为武器,你攻我打,“雪弹”横飞,喊声阵阵,历经1个多小时……最终还是让三年级的“敢死队”抢占山头,夺走红旗。我那时虽然身体矮小,但参与雪山夺旗大战中并获得了锻炼的喜悦,一直铭记心中。
  1959年我在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师大前身)历史系读大一时,学院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举办哈尔滨--北京“小长征”速滑竞赛活动(也称“冰上马拉松”赛)。我是班里的体委,又刚刚获得全院秋季越野赛第6名殊荣,我积极报名参与。每天晚饭后,都要到冰场滑30--50圈,风雪无阻、从不间断,日积月累,终于成为全院第一批胜利到达首都的报捷人之一。那年我被学院和历史系评为“三好学生”,学院党委颁发《大跃进的旗手》奖状,大幅照片张贴在学院大礼堂楼前“光荣榜”宣传廊。我还被选拔为学院体训队队员。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我们全系师生,响应学院党委“文科系到农村办学”的号召,开赴海伦县“办学”的艰苦岁月。那里冰天雪地异常寒冷,校舍极其简陋,靠小火炉取暖,“住宿、就餐、上课”同用一间大屋,墙壁挂的白霜有寸厚,同学们要戴着棉帽、头巾听课还冻得瑟瑟发抖;吃的是甜菜叶(梗)掺高粱米干(稀)饭。很多同学患上了肛裂、冻疮、便秘及浮肿……。我是班长,团结同学们一起,向老一代革命前辈学习,以“抗大”为榜样,力克艰难,勇战严寒冰雪,胜利地度过了那个寒冬。
  我在县、地区和市司法战线工作的38个冰雪寒冬,特别是在县和地区做“三农”工作的20年,顶着冰雪严寒工作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地区所辖11个县215个公社数百个大小队。我常跟随地、办、局领导或个人,冒着严寒冰雪深入基层(社、队)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蹲点、调研、采访和巡查,同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受着冰雪的洗礼。冬季在农村蹲点1--3个月的是常有的事;不足一个月的短期调查、采访、巡查,更是“家常便饭”。我和社员们一起刨小山似的冻粪堆,跟爬犁往地里送粪、上山砍柴,在村屯冰雪路上拣冻牛马粪、在农民家炕头围着火盆给老人、妇女读“毛选”、讲大寨的故事,给房东叔伯家挑水、劈柴、打扫院李的积雪。干部和群众称赞我:“当年的老八路回来了!”
  1971年初冬,我随地区水利局领导检查全区重点水库冬季“安保”。从宾县二龙山水库去方正双凤水库时,乘坐宾县水库嘎斯卡车,我穿着薄的棉衣,行驶1个多小时。寒风穿透衣裤,冻的浑身发抖;1974年冬,组织上让我创办《农建战报》第一期,为请地委主管农业的领导审大样,我冒着大雪,从地委所在地阿城,乘火车到双城,又改乘公交车颠簸60余华里的赶到韩甸公社,又冒风雪徒步8华里到一个大队,才追上在那与村干部开座谈会的王书记,已是掌灯时分;1975年深冬,我随松花江军分区负责松花江地委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地区水利局领导,去绥化参加“全省学大寨经验交流现场会”。会前,我们冒着严寒风雪,“拉练式”的先后到兰西、肇东、肇州、肇源四个县“太阳升水库”等八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工地,参观“冰雪寒冬大搞水利建设”现场。在风雪中工程现场红旗招展、歌声号子声震天动地,彰显出龙江人在数九严寒冰天雪地里学习大寨的群众热潮和不怕苦累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2011年我写了《学大寨·风雪大拉练》,首刊在《金色夕阳》报,记录了我的工作与冰雪情缘。
  2000年我退休后,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发展迅猛,成燎原之势,名列世界强国之林。我对冰城冰雪文化赞赏有加,我为助力冰城冰雪文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做了如下几件事:一是热心宣传冰城冰雪文化取得的成就。哈尔滨精美的冰雕、雪雕已经成为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我利用一切机会,向亲朋好友和外地来的客人推荐哈尔滨冰雕雪雕,推荐哈尔滨冰雪旅游,不顾已经耄耋,有时陪同外地客人观赏我市冰雕雪雕。二是举办助推冰雪文化剪报展。举办集报展报在冰城己有二十余年历史,我和冰城集报人,每年冬季坚持展报宣传,传播红色基因、传承正能量。宣传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发展建设的新成就、宣传新时代新人新事新气象,为冰城冰雪文化增添一抹亮丽的风采。近期,为配合宣传亚冬会,我多次剪裁报上刋载的勇创佳绩的龙江健儿王曼昱等的光辉事迹,制成美篇,在网络上大力宣传。剪裁《生活报》<人物志>版刊发的20位“龙江力量·基层体育人”的先进事迹,用网络宣传和编辑成《龙江最美体育人》专辑,颂扬他们为发展龙江体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三是为推广普及中华武功做奉献。我66岁开始学太极拳,一直在为普及太极功夫献力。我拍了数千幅的太极拳手美图,在多家报纸刋物等媒体刊载;为十数位杰出的拳师写传制美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四是用网络宣传最美的哈尔滨人。新时代英模辈出,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我热爱生活,更爱为创建“双文明”城市做贡献的哈尔滨好人。我在手机网络开设了“最美哈尔滨人”栏目,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他们中有:“老共产党员王济堂”、“冰城集报人于喜顺”、“老拳师刘凤池”、“好警官张永学”等,以及风雪中坚持岗位的清雪工人、卖报老人等,为助力冰城再创辉煌发挥一个老干部的正能量。
  我一生爱冰雪,赞美冰雪。曾写了《战烟炮》《山坳里传来的哀乐声》《一包莱籽的故事》《我与呼伦的忘年情缘》等回忆冬季生活的文章,拍照了反映冰城人冬季快乐幸福生活的美图数百幅,制美篇数百幅,为发展繁荣哈尔滨冰雪文化尽微薄之力









哈尔滨老干部之家
我们的主旨是:宣传全市老干部工作;展示冰城夏都老干部时代风采;引领快乐、健康、时尚的离退休生活;服务老干部及老干部工作者。
 最新文章